|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我国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展望 |
2010-10-27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
|
http://liangjz2003.blog.163.com/blog/static/9810105420081019102039173/ 作为一种柔性的战略管理手段,组织文化管理理论在我国已完成从企业管理向学校管理的延伸和拓展。而今,校园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早已瓜熟蒂落,作为其亚文化的班级文化也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着眼于我国班级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其中主要问题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一、班级文化的由来及理论参照
(一)班级文化的由来。二战后沦为战败国的日本元气大伤,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然而,经过短短二、三十年,到20世纪70年代后,它居然治愈战争创伤,赶上并超过了一个又一个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80年代,日本汽车和电子消费品等商品像潮水般的涌入国际市场,令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尝到了竞争失利的苦头。震惊之余,美国许多管理学者、专家纷纷到日本一些优秀企业进行考察,详细研究后发现日本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所谓的“硬件”,而是“软件”——企业文化,一种组织亚文化。在此基础上,以阿伦•肯尼迪和雷斯•迪尔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为标志,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80年代末企业文化理论开始在我国广为传播,并且因其朝学校管理领域延伸而形成了对校园文化的探讨和实践。较之于企业而言,学校与文化有更多的关联性,因此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1990年,高占祥主编的《论校园文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校园文化热在我国的兴起。
走过近十年的历程之后,校园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已获得了充足的发展。90年代末,随着管理的柔性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管理理论开始向班级管理领域发展。而今,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也已取得较丰硕的成果。
(二)班级文化的理论参照。目前关于班级文化的理论尚无统一的认识。基于上述对班级文化形成过程的认识,我们从战略管理学中的组织文化理论[1>出发,确定了本文探讨班级文化的理论参照体系:
1、班级文化的概念。是班级全体成员在实现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过程中形成的、并为这一特定目标服务的组织亚文化,它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和班级内部环境的整合。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柔性的战略管理手段。[2>
2、班级文化的要素。从班级文化的目的性和文化的一般涵义出发,本文以班级文化要素的层次性为划分标准: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而班级精神文化是其核心。
3、班级文化的职能。为强调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战略管理手段的特质,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考察班级文化的职能:(1)为实现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服务;(2)强调心理的、价值观的作用。
二、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进展
我国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目前尚无完整的文献和资料反映。本文开展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2000至2004年中国期刊网(CNKI)上以“班级文化”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章和在google中搜索到的以“班级文化”为题的网络文章。以此为基础,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性地描述现阶段我国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班级文化意识的推广
班级文化意识,反映对班级文化这样一种新管理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以及实施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觉性。90年代末以来,班级文化理念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其主要表现如下。
1、在各种学术刊物上以“班级文化”为题或与之相关的文章日渐增多。据笔者统计,以“班级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能搜到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间有26篇文章。这还未包括《班主任之友》、《班主任》等杂志上未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相关文章。另外,以“班级文化”为关键词在全文范围内搜索,可在上述同一时间段内查到359篇相关的文章。
2、有关班级文化的网络文章数目庞大。2005年6月20日,笔者在google网上以“班级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的文章有330,000篇。由此不难发现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局面,这足以说明班级文化意识传播面之广。需要指出的是,从笔者对其中部分文章的浏览来看,最近一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与前5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网络文章数量过于庞大且大多属于非公开出版,本文的研究资料选择了以杂志上以“班级文化”为题发表的文章为主而以网络文章为辅。
3、班级文化建设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中得到推广。从对中国期刊网收录的26篇文章来看,从基础教育单位到高等教育单位,从普通教育单位到职业技术教育单位,都有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具体统计数据为:高校10篇,中学5篇,小学4篇,职业技术学校7篇,其中职业技术学校又涵盖了能源、石油、运输、纺织、工业、卫生等门类。
4、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在不同的教育理念视野中得到推广。除了依据学校的类型和层次方面的特点一般性地论述班级文化“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之外,当前我国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还在不同的教育理念背景下进行了研究。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白芸老师关于“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3>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小顾卫兵老师关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4>等等。这些研究表明,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开始与教育的内部规律深度结合。
5、2005年教育部第50号简报的权威推广。当前众多的网络文章表明,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已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3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以“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优秀班集体建设活动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为题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潮从组织传播的途径作出了很好舆论引导。这份上报到中央政治局的简报对电子科技大学建设优秀班集体活动中“展示班级风貌,提炼班级精神,培育班级文化”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这说明班级文化建设的意识已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同。
(二)对班级文化构成要素及关系的认识
1、对班级文化要素划分的认识。班级文化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推广,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班级文化要素构建的视野。近几年的研究,对班级文化要素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照文化的物质、行为、精神的层次性进行划分。在当前的研究中这是主流的划分方式,同时这也是最能体现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组织亚文化本质的划分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划分的内部因对行为层次班级文化的认识的不充分和不统一而出现了进一步细分。例如:江苏通州市教育研究室蒋忠老师和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王湾辅导小学叶书文老师将其划分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5>济南石油化工经济学校郝磊和王颖老师将其划分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6>这说明按层次划分的方法在占据主流地位的同时,其本身尚未发展成熟。
(2)其他非主流划分方法。a) 按外显特征划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其中隐性文化包括班级观念文化和班级心理文化;显性文化则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组织文化和班级制度文化。不难发现,这里的隐性文化实际上就是班级精神文化,但这种划分忽略了班级行为文化的存在。广州大学教育系林冬桂老师和湖州师范学院徐新老师在其所著的文章中都对此有所论述。[7> b)按形态划分为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昌吉卫生学校的李源源老师持有这种观点。[8>从本质上看,静态文化指的就是班级物质文化,而动态文化指的则是班级行为文化。这种划分的不足是忽视了班级精神文化的存在。综上所述,本文所谓非主流的划分方法,一方面指在当前的研究中数量上不占多数,另一方面也反映在其对班级文化要素的划分上出现的遗漏之上。造成这种遗漏的原因主要是其划分依据的是班级文化的外部特征而不是班级文化的本质内涵,这也是其非主流地位的真正涵义。
2、对班级文化要素关系的认识。在班级文化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尽管当前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刻,有的甚至只是点到即止,但吉光片羽反映的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1)对于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已形成初步认识。如前所述,按层次划分是当前对班级文化要素划分的主流方法。值得肯定的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数认识到了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对此直接定性的论述有:“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9>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和核心层次”。[10>在此基础上,当前的研究对班级精神文化核心地位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认识。这既体现在对班级物质文化服务于班级精神文化的认识,如:“要刻意追求教室环境布置的教育象征意义和科学性。教师环境布置要体现教师的德育期望。如适当悬挂几幅有教育性的名画或名言字幅,或联系实际情况张贴短期或长期班训。”[11>也体现在将行为层面的班级文化积淀和升华为班级精神文化的认识上,如:“班级成员的作为与不作为都应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并及时地作出评断,使班级奖励与惩罚尽量成为班级精神的载体。”[12>
(2)对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形象问题的认识。班级形象指的是班集体的组织形象。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组织形象是一定文化背景下公众对组织内在精神或外显特征的感知而形成的整体印象,它是特定的组织文化在人们头脑中的综合印记。[13>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作为一种组织亚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就是塑造良好的班级形象。当前对班级文化中的班级形象问题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首先,初步认识到了班级形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良好作用,并将其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例如: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李静老师认为,班级文化是“以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模式。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加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4>其次,开始有了塑造班级形象的具体方法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有:树立集体荣誉感,突出班级形象塑造;[15>统一视觉传递,提升班级文化,树立班级形象;[16>使学生弄清楚个人行为与班级形象的重要关系,提高班级的荣誉感和凝聚力。[17>
(3)对班级亚文化与班级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班级亚文化是存在于班级内非正式群体中间的文化。一个班级内部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班级亚文化,然而这些亚文化不一定都是对班级文化建设有利的。班级文化与班级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应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健康关系是班级文化决定和支配班级亚文化,而班级亚文化又对班级文化产生一种支持性的反作用。当前的研究已认识到了不同起点的学生构成的文化生态的差异及其对班级文化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18>和非正式群体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19>。此外,又形成了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对班级亚文化不断进行整合而形成主流化的班级文化的观念。[20>
(三)对班级文化职能的认识。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对班级文化职能的认识是判断我们对其理解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将从对其职能的一般认识、专题研究和实现机制三个方面来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
1、对班级文化职能的一般认识。尽管当前的研究对于班级文化职能的一般表述并不十分一致,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导向职能、规范职能、激励职能、凝聚职能等方面。深入研究相关文章的表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与当年企业文化职能的表述有较多的相似,这与班级文化源自企业文化有关,也与当前对对班级文化的认识不成熟有关;(2)都强调心理和价值观的作用,这与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手段的本质是相符的。
2、对班级文化职能的专题研究初步展开。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德育工作、心理发展三个方面。其中对德育职能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尤其是关于班级精神与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不但论及班级精神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而且还提出了班级精神的一种形成模式:提出——讨论——认同。[21>
3、对班级文化职能实现机制的初步探讨。在这个问题上,当前的研究主要对其中的心理定势、心理强化、心理认同、心理模仿、从众心理等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班级文化的策略。
(四)对班级文化建设原则及策略的认识。
班级文化是一门“行”重于“知”的科学,我们研究班级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为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因此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原则和策略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对制约班级文化的因素有了初步认识,并从而提出了对班级文化建设原则。概括起来讲,这些因素主要有特定校园文化的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班级个别成员原先文化底蕴的影响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2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的顾卫兵老师在社会经济条件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指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经济原则的渗透性以及课余文化的立体性。[23>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三个“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24>
2、充分意识到了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这首先表现在对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角色的明确定位上。尽管对此的表达有所不同,如:“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编导者的班主任”,[25>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发动者、组织者、指导者”[26>等等,但对于其主体地位的认识却是基本相同的。其次,这还表现在对班主任自身内涵对班级文化影响力的认识上。除了对班主任的主导职责有明确认识之外,当前的研究还对班主任自身师表形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有了初步了解。认识到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的学识水平、思想道德风尚、工作作风以及生活作风等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各个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27>另外,当前的研究还指出,班主任应成为班级精神的灵魂,成为班级精神形成的主导力量,[28>从而为认识班主任师表形象与班级文化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启了大门。
3、在提出对班级文化进行整体设计的同时,又认识到了在具体操作中选择突破口的重要意义。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作为一项战略管理措施它也需要事先做出整体规划。对此,当前的研究提出要系统地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找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保证班级文化整体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29>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善于选择突破口。[30>整体设计与抓突破口相结合的做法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开始注意将各层次的班级文化要素构建与班级的教育目标相结合。相关的例子在前面讲述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时,已从另一角度分析过,这里不作重复。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是,无论是浅层班级文化与向班级精神文化靠拢,还是各层次的班级文化要素的构建与班级教育功能相结合,都说明了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的战略支持作用,反映了班级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当前的班级文化研究已进入发展阶段,关于班级文化方方面面的探讨已基本展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由于真正把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模式来理解和运用的时间还很短,因此,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在对此进行指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当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例如:在要素划分上,虽然按层次划分的方法已显示出了其主体地位,但就整体而言,划分方式不统一和交叉重复的现象较明显的;在要素关系认识上,虽然初步确立了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但这种认识还是零散的,有待进一步系统化。理论体系的不成熟是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种种“务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31>为此,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确立成熟、规范的理论体系。让广大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应促使其向班级品牌管理的层次提升,并制订出相应的操作模型和评价体系。
2、概念嫁接行为较为普遍。作为一门交叉科学,概念嫁接现象是其处于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对当前研究资料的分析来看,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
|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下一篇:
探寻文化管理的奥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