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走向教育自觉 |
2011-4-25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来源:教育信息报2011-4-2
——访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
□本报记者 张 莺
2009年北京大学首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名校林立的浙江省仅3所高中获此资格,宁波市镇海中学榜上有名,她不仅是宁波市惟一一所入选的学校,而且是浙江省推荐上限人数最多的学校;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传来喜讯,镇海中学13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获一、二、三等奖,获奖总数列全省第一;宁波市科协也在近日发去喜报,镇中两项研究性学习成果《浙东地区克氏原螯虾铜离子急性中毒研究》和《可弯曲的螺丝刀》获2010年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入围第25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些勇于创新、别具个性的镇中学生在高考和国际大赛中的成绩同样引人嘱目。
傲人的育人成果,让镇海中学声名远扬,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者和荣誉一起纷至沓来,镇海中学,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屡创奇迹的推手在哪里?辉煌成绩的背后又有多少动人的故事?今年5月,镇中将迎来她的百岁诞辰,记者日前走进这所建筑古朴、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采访了学校风雨十年的掌门人——吴国平校长。
纵然肩负着诸多荣誉和光环,从吴国平的脸上,记者读到的依然是朴实和洗尽铅华的平和。他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追求,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误人子弟的。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思考让自己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清晰,我坚信,‘走向自觉’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教育理想与信仰。”
2000年暑假,时任镇海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吴国平走马上任镇海中学校长,10年来,面对压力与挑战,吴国平没有畏惧和退缩,更没有盲从,他带领全体师生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和学习先进经验、理论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一心一意构建起以“人文、和谐、自主”为特质的个性化校园,打造“品质教育”,创新实施高中新课程,开拓名校发展新途径、新内涵、新优势,引领学校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的良好发展状态,不断走向教育自觉。
对教育自觉的不懈追求
从上任初期提出 “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养世界公民”到后来的“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期望”,到“尊重学生多元选择,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再到最近的“个性化校园建设、品质教育、师生高水平差异发展”,从不断发展的办学理念背后,不难发现吴国平校长为走向教育自觉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吴国平看来,教育自觉是对教育传统、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和教育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把握;是在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对教育的驾驭能力,从而使学校适应当下改革和发展趋势,并获得主动地位。吴国平解释说,对教育自觉的把握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其一,教育自觉是指善于用哲学的眼光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主人翁的态度明辨当前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主动发展优势,克服自身之不足,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发展选择;其二,教育自觉是师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建构、主动创造,是学校教育中师生主体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状态;其三,教育自觉是对功利主义的主动抵制,对教育回归本质的追求,也是一种朝着发展人、提升人的终极目标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思考和行动的品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人的精神、情感、心灵、人格的关怀、呵护与提升。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使命具体表现为让人求真、求善和求美的价值得以实现。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目的在于人自身,关心人、热爱人、关注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教育自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觉,这一理念对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有重要意义。”吴国平说。
要实现学校的教育自觉,吴国平认为,作为一名校长,首先要认识并反思学校的传统文化,自觉来自于自知。校长应该对学校办学传统的诞生、形成和延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办学传统做出合理的扬弃和继承,即明确自己的办学基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校长要认同学校的文化,自觉地把学校文化内化为思想、信念,使之贯穿学校生活的全过程,进而融会贯通于师生的一言一行中,使得在这种文化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成为办学的“本能”,成为规划管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必然追求。同时,校长还要学会洞察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www.999777.com-教学改革与学校文化的影响。校长的教育自觉不能囿于自己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文化,而是要善于理解并借鉴其他文化,吸收其他文化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在认识和认同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践行教育自觉的管理文化
在办学过程中通常存在两个目标,即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而管理目标总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在教育自觉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下,必然要选择并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学校管理文化,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的发展迈向更高境界。“以境界成就境界”,吴国平认为与教育自觉相一致的管理文化即是学校领导者应该秉持和追求的管理境界。
“我们的教育是帮助学生超越现有的学习状态,追求人性深处的美好,我们的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达到个人自我实现而创造条件。”吴国平说。他举例说,2008年浙江省理科状元陈琨的一番话实质上是对这种境界的最好写照:“无忧无虑地畅游在知识世界里的幸福,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毫无保留地给予,还有在校园里担当责任的磨砺——这些无关高考,无关成绩,但它们才是我在镇中三年的全部。”
吴国平不止一次地感叹: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的是美的阳光,知识有大美,情感有大美,人性有大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去追慕美好。只有美好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整个校园充满经久不衰的人性之光。要实现它,需要一批情感细腻、洞悉人性人情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吴国平说:“我始终相信,人生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质、满足需要、寻找一条‘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通道的过程,是一个寻求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我对人性的理解,也是我们走向管理自觉、教育自觉的根本原因,镇中的管理就应该是从‘管’到‘不管’或者‘无须管’,实现师生的自觉自主发展,从而实现教育自觉。”
吴国平告诉记者,在镇海中学,管理自觉文化已经具体化为五项要义:一是注重精神追求。镇中目前已经凝炼出“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等“二十字”精神和“梓材荫泽,止于至善”教师形象语,这已成为全体师生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内隐规矩,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二是强调价值引领。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在尊重不同师生个体价值多元的前提下,强调学校、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三是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师生达到较高共同标准基础上的多元发展。四是倡导自主选择,即无论是课程资源,还是管理方式上都要为师生共同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平台。五是提倡和谐生态,重视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位师生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营造高水平差异发展的环境、体验方式和学习方式,强化师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通过激励性、肯定性等多种发展性评价方式,不断走近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调控的状态。
呈现教育自觉的多维平台
教育自觉是一种内在的追求,需要外在载体方能呈现。从吴国平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多年来镇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彰显教育自觉的多维平台。其中,坚持师生的自我管理是最核心的一种方式。吴国平坚持认为,最好的学校是自主发展的学校,最好的学生是自主发展的学生,最好的教师是自主发展的教师。而这种自主性往往是在自我管理中学会的。教育自觉重要的外显就是能够善于自己管理自己。所以,无论是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还是社团管理,学校都积极倡导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
教育自觉并不是一种乌托邦,它并不否定刚性管理的客观存在。在刚性与自觉之间,学校创新性地采用了弹性管理的方式,让教师在适当的弹性中获得自主选择的空间。学校设计了许多以“弹性”为修饰词的制度和机制,如“弹性坐班制”、“弹性作业”、“弹性课堂”、“弹性学分”等,因为“弹性”,高一的学生可以到高三听课;因为“弹性”,如果一个学生某门学科成绩连续两次保持班里前五名,他就可以不用听课而去学习其它内容或到图书馆阅读;因为“弹性”,教师布置的作业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通过“弹性”管理,镇中形成了“严谨不失活泼、放而不乱、抓而不死、管而不僵、新而不浮”的管理风格。
与此相配套,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镇中也更强调一种共同价值追求的领导方式,强调教师个体对组织目标、组织价值追求的认同,强调教师团队的价值共同体建设,提倡“人人自强,镇中自强;人人发展,镇中发展”。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小组研修、项目攻关、权责共享共担等一系列方式,营造教师“团队合作、整体作战”的平台与载体。
在课程建设上,镇中以实施高中新课程为契机,努力优化课程结构,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丰富、多元的课程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校不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选修IB模块,开足开好所有模块,而且积极创新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模式。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价值取向,近三年已成功开发30余门科学规范、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做到了让学生在这些课程范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由选修,满足各个学生自身的课程需求,并获得相应学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和谐教育生态的校园。“努力使校园成为内和外顺、丰富多彩、多元开放、书香满园、情趣四溢、智慧充盈、内蕴深厚、诗心回荡、韵味十足的成长园地和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中获得身体、心理、道德的发育与成长,获得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造与积淀,教师也同样获得专业成长,享受心灵的丰实,体验职业的审美。”吴国平说。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那些优秀学生的眼神
下一篇:
追寻常态教研的有效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