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有一群教师 乐在笔耕不辍 |
2011-9-19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来源:教育信息报2011年9月15日
□本报记者 陈蓓燕
“王老师又出新书啦,我花了3天时间一口气读完,都快废寝忘食了。”“故事写得真有趣,用词也很幽默,若是能拍成电视剧不知道会怎样?”“我最喜欢书里善解人意的邱婵老师,对学生可好了,就和王老师一样。”
最近,东阳市吴宁一中许多学生聊天的话题都围绕着一本名为《巧克力》的书。这是一本校园小说,作者是该校七年级语文教师王秋珍。事实上,王秋珍创作、出版的书已不止一本,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因为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真实可感而深受学生们喜爱。
不少教师更是对她的“高产”佩服不已。他们说,尽管自己也有写作的欲望,但常常被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庭事务等“牵绊”,连阅读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创作出版。
对于像王秋珍这样的教师,是怎样克服种种“牵绊”,又是什么吸引他们勤于提笔?为一探究竟,日前,记者走近这个教师群体,分享了他们乐在笔耕不辍中的感受。
兴趣让提笔不再是负担
不熟悉王秋珍的人,以为她只要上完语文课,就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创作。事实上,她的日常生活也被备课、批改作业、教研活动等占满了,加上她患有严重的神经性耳鸣,常常连弯个腰都会疼得呲牙咧嘴。尽管如此,她却从未间断过写作。从教以来,她已著有6部个人专著,参与编辑《中国古文鉴赏辞典》等8本书,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达400多篇。
这些成绩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王秋珍说,平时,她想到一点就记一点,在改作业和备课之余也会写上一点,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事情一般都是当天或第二天就写出来。“我喜欢看书,喜欢亲近文字,因为兴趣,所以一直坚持着。其实,阅读、写作都一样,只要每天看一点、写一点,日积月累就多了。”
兴趣固然是最好的催化剂,但有教师说,每天几乎都过着“学校——家”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写作的素材何来?
新昌县城关中学教师何海玲平时一有空就会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随笔、教育反思、热点时评等文章。在她看来,教师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备课札记、教法改革、生情日记等,都在可写之列。“只要每天用心留意,光是记录下和每一位学生之间发生的事,就能出一本厚厚的书了。”何海玲说。
“大山里的孩子是我创作的动力。”永嘉县金盾学校教师陈福荣已年近半百,但创作热情与才情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丝毫减退。每当晚上改完作业后,习惯于思考的他总是迟迟不能入睡。他告诉记者,躺在床上,他会回顾这一天和学生们相处的经历,然后整理思路,搭建文章框架,次日5时起床后,就坐在电脑前“嗒嗒嗒”地敲开了。就是在兴趣的驱使以及一记记的键盘敲击声中,《鱼儿的经验》、《稻草的对话》等深受山区孩子欢迎的儿童读本相继出炉。
因文字拉近了师生距离
学生在写作时,教师也能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写同一篇作文,然后一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交,继而相互交流。在采访中,许多教师都表示十分羡慕这一场景。他们说,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惧怕写作文,除了学生阅读量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假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下水’写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做好示范,那还愁学生写不出优秀的习作吗?”
永康三中语文教师吕嘉兴一直坚持在作文课上和学生一起写作,写完后把自己写的作文与学生们分享,让他们来点评、比较。学生张婷说,比起枯燥的理论,这样的亲身示范让他们可望又可及。“每次看到吕老师的下水作文或随笔感悟在报刊上发表,班上很多同学都会跃跃欲试地也想写一篇和他‘较劲’。”这一幕是吕嘉兴乐意看到的,他说,正是在这样的双向互动中,学生们对作文的兴趣日渐浓厚,不少学生更写起了长篇小说,并且写得有模有样。而他也被互动碰撞出的火花激起了无数灵感,常常在周末、大年初一等休息日还坐在办公桌前“奋笔疾书”。如今,已出版了44部编著的他,直言大部分文章的写成都要感谢学生。“是文字拉近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让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进而促进教学。”
曾获第四届中国寓言文学金骆驼奖的永嘉县西溪乡中学副校长邹海鹏,坚持写儿童寓言故事已近20年,其中《叶子和风》还入选了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科书。当学生拿着新书翻阅,发现有一篇课文的作者竟与他们的副校长同名同姓时,都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学生总是对身边教师写的作品特别感兴趣,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写作的原因,因为容易吸引他们的目光,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他们在故事中明白道理,收获成长。”邹海鹏说。
借文字留一笔精神财富
“只求原生态地、实事求是地记录可树的教育与转化过程,让关心教育的人,特别是有过类似经历和相同感触的教师看到我这一努力的全图景、全过程。并且,这其中还可能存在着值得挖掘和研究的教育细节和问题。”这是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小学教师杨聪在今年刚出版的个人著作《插班生林可树》中写下的一段话。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聪说,自己如此乐此不疲地记录,就是希望让教育这一繁重而又没有“限度”的工作生出更多的乐趣与意义来。“刚毕业教书时,很少提笔写,以致遗失了许多宝贵的感悟,今后我会用心多写一些能让学生感动、对教育有价值的文字,不求定要集结出版,只希望留下些精神上的东西。”
和杨聪有同样想法的教师不少。他们说,写作并不是为了出书,只是每天教育生活中有许多眼前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丢弃的太多了,由于没有及时把它“捡”起来,当有一天急需它的时候,才发现它像“钻石”一样珍贵。“经常提笔写一写就好比是捡鹅卵石,使得每个教师的智慧能够集汇起来,最终化作教育的宝贵财富。”江山市上余镇学校小学部副校长姜清说,作为学校,应多鼓励有创作意愿的教师,尽力为他们创造例如出书的机会,让更多的师生分享他们的成果。
“从散文集《春江水暖》、《彼岸花》中,我看见在日常生活中的王秋珍,勤勉地挖掘着对亲情、友情、生命的感悟,文笔质朴又不失华丽,严谨又不失风趣。”这是吴宁一中学生家长胡红在看了王秋珍的诸多作品后写的书评。她称赞王秋珍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文章本是天成,有心自会有好文章,“这也是她作为一名教师,借文字留给孩子最弥足珍贵的财富”。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教育写作应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下一篇:
加快转变学校发展方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