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国学”在新时期的社会价值与教育功能探索

2011-9-20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来源:重庆德育网政府信息网 
   作者: 何成银

   摘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国学”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本文对“国学”在新时期可以产生的社会价值及教育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通过“国学”研究、“国学”教育等手段,教化学生、影响家庭、创造社会和谐的建议。
关键词:国学    先进文化   人文精神   和谐社会      


    今年是重庆直辖十周年,回顾过去,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重庆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西南地区辐射作用、长江上游中心城市作用日益明显。但我们也看到,重庆作为未来的国际化都市,在文化资源方面的挖掘和利用上还较滞后,特别是由于人文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带来的人才培养的低水平现象,正影响着直辖市的人文形象和发展环境。随着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地区优秀人文精神的培育,先进文化的弘扬将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一、问题的提出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如今,把《圣经》作为人生宝典的西方人也开始逐渐承认东方的《论语》等中华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在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研究的同时,国内经济领域也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们在人文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把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错当作封建糟粕加以遗弃甚至批判,在当前我国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明显缺失:原本应该从小陶冶的品德和习惯没有养成,在大学校园里校长和老师们,还会为学生们乱扔垃圾、乱吐口痰、损坏公物的行为伤透脑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自理能力差的现象,也成为大学德育最严峻的挑战。2004年云南某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一些小事的口角和冲突,用残忍的手段将3位室友杀死的恶性事件,更是震惊了国人。
 在校园外的社会,几乎所有的企业和机构,无一不面临员工再教育的严峻挑战,我们可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找到许多实例,缺失人文教育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不得不回头补课。
    一些人道德滑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遗忘。不孝敬父母、不尊敬长辈、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讲诚信、不守信用,更有甚者,制售有毒大米、饼干、食用油等,谋取不义之财,多种现实情形令人忧虑乃至震惊,社会风气和国民道德水平还需改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正在被“美化”、“韩化”、“日化”,不少国人习惯性把目光向外投,沉迷于看好莱坞大片、韩国电视剧,过圣诞节、情人节,吃麦当劳、肯德基,而清明、端午、重阳等我国传统节日渐渐淡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视线。
     2006年12月18日,针对越来越多的我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和我国学校人文教育缺失造成种种社会弊端的现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呼吁国人幡然醒悟,慎对洋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和教育,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向儿童大力普及传统文化,将‘读经’纳入学校教育,从国民观念入手”。
    种种现象表明,国内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应该尽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先进文化建设以及国民道德建设、人文精神培育、民族自信心的恢复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古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曾经影响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修身处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借鉴。“国学”由于包含有大量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新时期凸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
   二、“国学”在新时期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浅析
   1、“国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学”在古代是指教育机构,其教育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文献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绵延生生,强盛壮大的思想根源和学术基础。自宋代以来,儒家经典就成为学校的教科书,甚至成为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经典的作用分不开。
    在现代,“国学”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总和,是对古代“国学”学术意蕴上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虽然其中有封建、糟粕的东西,但其基本内核是健康的、有益的。
    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民族文化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对“国学”的传承、弘扬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根基,就会失去自我。但是由于缺乏“国学”教育,我国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诗词、对联、传统艺术(如京剧、戏曲、昆曲、相声)等很多“国粹”已经后继乏人。“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是建设先进文化当之无愧的重要“载体”。
    2、“国学”是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遗产”
   历经数千年涤荡得以流传至今的“国学”包括着中华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有大量的当今道德建设的“元素”。例如《四书》、《五经》等经典里面蕴涵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仁、义、礼、智、信”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儒家的“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及社会人伦价值系统正是国学精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是我国学校教育一切责任的内核,落实这一内核的任务就是要向学生传授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
    人文教育是任何教育体系最基础的教育,尤其应该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阶段应该完成的基础教育。在人文教育基础上,才是政治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即人首先要学会做人,进而才能去学会成人。人首先要成为人,才能继而成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体育家。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价值的核心,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人。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学生时代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可以铺垫一生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初步具有中华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较高的道德水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为提升民族的人文与思想道德素质打下基础。
    可以这样认为,“国学”就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学校恢复和重建人文教育的利器。
     3、“国学”是我国全球化战略的特殊“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提高,国外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中华文化热”:
 ——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广。
 ——2005年1月,德国《商报》惊呼,世界各地有3000万大学生在苦学中文,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习的人已经超过1亿!
 ——2006年10月,苏州昆曲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洛杉矶等地演出,盛况空前,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近几年,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均要举办“中国文化年或文化节”活动,无数外国朋友对我国传统文化无限沉醉和痴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国内或国外学习、研究中国各种传统经典文化和艺术,如戏剧、书法等。
    在近代史上,积弱积贫的中国因外敌入侵而蒙羞近200年。经历了内战、改革、社会变迁的中国正在勇敢迎接全球化的到来,大踏步走向国际舞台。
 2007年第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世纪》为题指出“美国在这个世纪的相对力量会走下坡,而中国的力量将上扬,这已既成事实。”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地区、国际的政治、经济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朝核谈判的关键调解人、联合俄罗斯塑造中亚的未来格局、派遣维和部队前往黎巴嫩、反对制裁伊朗;在非洲,我国积极参加基础建设,在巴西,当地农场对我国大豆和牛肉需求增长赞不绝口,在泰国,北部城市对我国引进大船到湄公河,方便商品出口充满感激。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区域的高级主管肯尼斯•里博尔斯罗说:“中国正在采用一种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不只在个别区域,而是面向全球。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自信,一种前所未有的改变。”甚至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不管怎样,随着世界范围政治、经济秩序新的变化,东方文明以强大的生命力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接受是不争的事实。2007年1月2日韩国人潘基文就任联合国秘书长,2007年1月4日中国的陈冯富珍博士就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党中央确定的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是继“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战略之后,将我国在21世纪发展的航向,由经济主导型社会向文化主导型社会定位,这必然推动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去寻求文化的传承和古代文明的精神力量,这是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我国不仅仅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给充满冲突和困惑的世界带来和平、和谐的调节的力量。胡锦涛主席2月7日在南非发表演讲,倡议构建“和谐世界”。我国正在实现毛泽东同志在上个世纪作出的承诺:“中国应该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
    浓缩了五千年文明精华的“国学”完全可以为我国的全球化战略增添新的魅力,是我国适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特殊“资源”
    4、“国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动力”
   “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国学”中,“和”字最早见之于3600年前的金文,《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对“和谐”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国学”中所提倡的一些思想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经世致用、重德重教、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修身养性、慎独等,已经融化到了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我国和当今世界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可以概括为:人和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自我身心内外三大矛盾,我国儒家“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思想就提供了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有迹象表明,这一思想已经在西方引起了重视。“国学”可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动力”。
    三、“国学”复兴现状
   目前,国内已经开始了复兴“国学”和振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政府  我国计划在全球创建1000所孔子学院,截至2006年9月,我国已在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2005年9月,孔子2556岁诞辰,中央电视台首次全球直播祭孔盛典,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影响和关注。
   企业   在国内,至少有两个具有全球影响的企业行动起来。一个是有三百三十余年历史的“同仁堂”,几十年来坚持继承和发扬国粹“中医”,走自我创新之路,使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据估算其品牌价值上亿;另一个是“大连万达”集团,曾经把2005年定为集团公司的“论语年”,组织全体员工学习《论语》,从中华文化经典中开发智慧、寻求力量,培育起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样的企业还有许多,如“太极集团”、“五粮液集团”等。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有业绩、有影响的中国民族企业的文化、理念与精神,都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继承与弘扬、开发与创新。经济领域对中国文化的新认识与新需求,正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文化的质量和影响,推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竞争力。具有民族性的事物,即具有世界性,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教育   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相继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堂”,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经典诵读活动在一些省市陆续开展起来;在中央的规划和民间人士中,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不断,表现出中央和民众的共识。
   各地不少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国学教育——经典颂读”实验,在课堂上引入《弟子规》教学,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理解学习,很多中小学生,都可以熟练地背诵并解释《论语》等国学精典语句,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社会评价。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3000多所小学恢复教授孔子学说。
   民间   关于保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在逐渐“升温”。尤其是前不久再次传出将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的声音,引起了民众关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呼唤。
    四、复兴“国学”的对策建议
    重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战国时代,巴族民歌不但流行于巴境,在楚国也脍炙人口;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仿“巴民歌”创作的《竹枝词》著名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流传至今;国际友人用“江河音乐”称谓“川江号子”,说它完完全全“体现了中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视”;抗战时期,山城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以“中国抗战文艺”的独特风貌载入世界近代文艺史册,造就了一批中国优秀电影艺术家、画家、音乐家等,长篇小说《红岩》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游击队歌》唱遍大江南北,当时全国有名的文化四坝,重庆就占了三坝(沙坪坝、北培夏坝、江津白沙坝);重庆人民创造出的铜梁龙灯、大足石雕、綦江农民版画、秀山花灯、梁平灯戏、梁平帘画、九龙楹联、三峡竹枝词、川江号子、渝西民歌、渝东南民歌、土家族摆手舞、巴南接龙吹打乐等民间文化在现代不断显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作为最年轻的也是最大的直辖市,在逐步成为国家西部经济、政治的中心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教育事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也应该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合当前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国学”在新时期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
    1、开展国学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唤国学、重建国学,决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要以现代的理念指导国学的重建。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样,有优秀和应该继承、弘扬的精华,也有落后、陈腐的观念、思想,新时期还要加强“国学”的科学研究,首要前提是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认识国学、理解国学,对国学的内涵、性质作出准确的把握,对国学的价值、意义作出科学的总结,去伪存真,弃腐扬新。
    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但“国学”中也包含有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如极端维护专制的理念,束缚人心与人性的三纲五常伦理等等,必须经过改造和扬弃后,才能重新焕发精神,与现代生活接轨。
   政府要积极指导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对“国学”的研究,支持、鼓励一些民间机构和组织的传统文化的推广活动,不断积累研究成果,争取在全国产生新的示范和影响作用,这应该也是未来我市直辖使命之一。
    2、纳入国民教育,弥补人文教育缺失。
    把“国学”纳入国民教育,弥补人文教育缺失是传承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我区已经初见成效。
    2005年9月,我区一所“城市中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生源质量较差——喜乐溪小学,正式把国学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在全市率先开展的“经典诵读”,《四书》、《五经》正式进入小学课堂,每周每班有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周一、三、五午间十分钟是经典诵读活动的时间。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坚持完整背诵经典,同时要求教师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诵读形式,让诵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最爱。教师们组织学生通过小品、故事、歌咏、表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了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保底不封顶,即所有学生一学期中必须完成规定的篇目诵读,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多背、提前背。同学之间还建立了互帮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积极的社会评价:一年级的王天睿同学学了《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到”,他说:“以后我在读书中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这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四年级同学学过《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善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后,语文老师发现在孩子们的日记中也能找到经典诵读打下的印迹。一个孩子写道:再小的事情如果不好,都不能去做,如果做了错坏事,自己吃亏;再小的东西不是自己的,都不能拿,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的;五年级孩子学《大学》后,孩子们告诉老师:我明白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就是做人讲诚信,为人子女要孝顺。
    一位家长说,背古诗文,立竿见影地让孩子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有明显地提高。经家访了解,读了经典古诗文后,学生在家中比以前更懂事,更体贴父母了,乐于帮助家长做家务,他们从经典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家长们普遍反映学背古诗文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孩子大方、主动、特别活泼;一些家长在家长开放日听了老师的课后,感慨地说:老师教学有法,学生学习得法,这么枯燥深奥的诗文,学生们学得如此津津有味,孩子们记忆惊人竟当堂背诵了诗文,真让我感到惊讶!希望经典诵读持久地开展下去,让喜乐溪小学的孩子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重庆常年从事国学推广的重庆四海经典文化推广中心主任甘健安评价:让小学生背诵《孟子》、《大学》实际上是“赋予学生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许学生需要用几十年来感悟这些东西,但这个感悟的过程就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以经典诵读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喜乐溪小学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阅读量大大增加,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这与目前推行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读少写、自主识字、扩大阅读量等要求不谋而合,从而为儿童日后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校老师和家长们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对孩子们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去年初,新华网对喜乐溪小学坚持了两年的“国学”经典诵读作了专题报道,一时间全球瞩目,25000多条相关报道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所“城市中的农村学校”因“国学”经典诵读而名扬天下。
    培新小学国学教育活动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与现行教学体系融为一体的人文教育实施手册,在我区即将推广。
 鲤鱼池小学的传统文化“书画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区乃至重庆艺术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玉带山小学的“学生美术”教育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成绩斐然。我区“国学”教育正由“百花竞开”并逐步走向深入,为素质教育注入着祖先存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血液”,“润物细无声”地培育着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国学”教育要结合新课程实施,通过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国学”教育,使“国学”的精髓与学校教育内容融为一体,实现“国学”精神与素质提高的统一。一旦以“国学”为载体加强学校人文教育,“国学”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竭源泉。
   我市可以在全国率先进行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为全国贡献出教育智慧。
   3、融入文化建设,提升地区文化底蕴。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继承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和表象上,只是教育也不够,在挖掘“国学”中存在的精华和开展“国学”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把对“精华”的价值再现融入在地区文化建设中,文艺部门要积极宣传、鼓励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面向大众,面向基层,对于传统文化“精华”、民间技艺、地方特色文化要进行保护性继承、发展和开发;市政部门要加大力度保护、建设更多的有文化气息和历史价值的文化设施。政府要统筹对“国学”精华的继承和弘扬,融入地区文化建设整体进行考虑,逐步提升文化底蕴,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在我市,文化建设应该有更高的起点和目标,“国学”不失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4、丰富传播渠道,传承传统美德。
   “国学”精华要继承,不能局限在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巩固和传播。目前来看“家长学校”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家长学校”建设是传播“国学”精华的有效途径。 
   江北区所有中小学(含村小)均开设有“家长学校”。学校有分管校长牵头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家长学校”每学期由学校统一组织2次以上集体授课,除此之外,每个班级由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学生(年级特点)和家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选用不同内容灵活授课。学校开设平台展示家长科学育子教育成果(如论文),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专门的家教专栏,传递家校信息,建立学生、家长与教师、校长的沟通平台,评比表彰“好家长”。学校成立有家长委员会,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家长学校管理和学校其他管理工作。把“国学”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逐步把“国学”影响从“学生”扩大到“家庭”、“校园”延伸至“家长学校”。
   我国的现代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基本上是“421”的结构(1个学生、父母2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人),抓住学生就抓住了一个家庭。以江北区为例,全区中小学生近6万、教职工近1万,小计7万人,7万个体后面是7万个家庭,合计涉及49万人,占江北区总人口的80%,运用这个人文教育的乘法,坚持不懈,从教化学生入手,创造和谐校园,创造和谐家庭,必将在全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目前世界上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游离于全球化之外来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逐步意识到,我国要继续发展,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全盘西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刘少奇在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也把“学习我国历代圣贤优美的对我们有用的遗教”与“学习马列主义”相提并论。
   2000年第一天的凌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世纪里,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在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上提出:“要大力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
    今天,当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告诫西方要到中国古代文明里去寻找摆脱现代化冲突与弊端的良方时,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在坚持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同时,理所应当的更应该复兴传统文化,挺直中华文化的脊梁。
 当代青年应该顺应中国文化复兴的历史潮流,面对近两百年来文化断层造成的艰难障碍,努力摆脱西化思想的禁锢,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上承担起历史责任。
    振兴“国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在实践中积极摸索,随时调整,逐步完善,持续发展,允许多样化、讨论和争议,由历史来检验,由社会来评判。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坚信,只要秉持正确的理念,投入积极的努力,运用恰当的方法,“国学”一定会在社会的和谐发展、国民人文教育方面焕发出新的活力,“国学”教育一定会使重庆为全国做出更大、更有价值的贡献。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纪宝成: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 下一篇: 马云:靠价值观打天下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文明出行 杭城更美” 倡议书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资助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
    乐业是更美的师德
    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智慧校园精准发力构建新生态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李克强:播洒爱心 放飞希望 努力促进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亲绝不能走开
    分数是谁的命根?
    朱永新:教育要让人身心统一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648313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