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卢志文:解读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学习目标 |
2011-10-16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www.jyb.cn 2011年07月07日 来源:现代教育报
您能否对新教育理想课堂提出的三类学习目标再做些解读?怎样理解目标的具体化、问题化、情境化和操作化?
卢志文:新教育理想课堂“构建有效教学框架”,用“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并将学习目标分为三类:
A类目标:基础性、阶梯性目标。这是指那些为核心目标搭设阶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那些为达成核心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障碍性知识与技能。这类学习目标的达成,具有必要性,但并不一定要耗时很多。
B类目标:核心目标、重点目标。这是指围绕学科重点、教材重点、单元重点、课文重点,具体到本节课,学生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重点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和必要的过程体验。这类目标的达成,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障。
C类目标:附着性、延伸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属此类目标。达成目标并不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关键在于“附着”“延伸”得合理、得体、巧妙和无痕,不生硬,不牵强,不游离。
很显然,三维目标,是维度上的分类;而三类目标,则是层次上的分类。如果说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了目标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那么,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类目标则强调了目标的层次性和独特性,是为了便于具体落实而对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并从教师“教”的角度,转换为学生“学”的角度。两者,并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只是服务于不同的需要。
这也是为了让教师更清晰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与任务,不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育目的”,简单沿袭搬用作具体的“学习目标”,或者,直接把所要考试的内容指定为“学习目标”,使教学在理想课堂的幌子下,重新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
值得指出的是,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任何课堂教学完成之后都会诞生很多生成性的目标,这些目标一定不会游离于三维目标的框架之外,但是,在导学案设计的“学习目标”栏目中和课堂“明示重温目标”的环节里,都无法也无需提及。
把笼统、抽象、宽泛的课程目标转化为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需要对三维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和统合,这个过程是一个结合课程内容对目标进行具体化、问题化、情境化和操作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任何目标都会变得虚幻而空洞。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一种“激疑启思”的过程,挑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让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索欲望,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自主地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智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情境的恰当创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体验。情境化,让知识教育超越单一的工具取向,也使学习目标能愉快地达成。
所谓操作化,实质就是活动化。课程内容的“活动式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课堂形式,又是教师教学的实践形态。操作化,让学习目标真正落地生根。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民国时期语文课本文言文选
下一篇:
纪念陶行知他的教育思想多少成为现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