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加快转变学校发展方式

2011-11-14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来源:教育信息报2011年9月15日

  编者按: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接受学习。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人们进行了各种探索。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丰富多样的模式,在教学一线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本期发表安吉县作为浙江省教育改革试点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省“轻负高质”学校典型绍兴县实验学校进行的“20+X”课堂范式改革两文,希望能给读者以启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陈如平
  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是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到新时期新阶段所提出的新课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如何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实施,对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更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要真正抓住学校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要机遇也绝非易事,关键在于深刻理解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途径,把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各项要求切实落到实处。

  一、深刻把握学校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肯定,学校发展方式这一概念直接借用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学校发展方式是指实现学校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从基本内容看,它不仅包含学校数量增长、规模扩大方式等方面,还包括结构调整、内涵提升、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增加等方面。
  《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一政策要求指明了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突显了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要突出学校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学校工作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教育的可持续性,教育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等。
  其次,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反映了对学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促使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化,用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而且不同类型的学校发展方式有着不同的形成条件,相互之间并非孤立、对立,往往存在着交叉重叠、主辅互补的关系,相应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再次,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是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不少地方和学校先行一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目标,快速开展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实践探索,值得肯定。

  二、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四种转变
  第一,从学校发展的动力而言,要从外控式发展向自主式发展转变。外控式发展追求教育需求目标一元化,追求数量的发展,强调科层管理和集权化,学校只是一个执行系统,它所要做的就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行事。相对于此,自主式发展的动力来自学校内部,强调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可以基于自身情况进行自主规划和自主管理,包括自主定位、自我调控和自我约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自主式发展是学校形成文化特色和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第二,从学校发展的内容上看,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而高素质的团队以及高品质的课程设置是学校核心发展力的两大支撑。优秀的校长、科学的教育理念、精锐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课程实施、高效的管理、鲜明的办学特色都是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第三,从学校发展的性质看,要从同质化倾向向特色化发展转变。长期以来,学校发展呈现“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学校缺少文化和特色,学生缺乏个性和特长,教育走向死胡同。因此,努力推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是解决同质化的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气质和办学风格,它具有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学校高举“特色立校”的旗帜,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从学校发展的途径来看,从经验的简单模仿向创新发展转变。学校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努力探索学校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未来十几年,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因此,学校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根本之道。科学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纲要》提出“把坚持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放在我国教育改革和战略主题,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给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努力目标。科学发展还要尊重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最大的规律,要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其次,坚持教育创新。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要发展,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地、更好地、更有效地发展。为此,校长要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对创新的领导,以创新为手段和动力,努力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等,建立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和实验探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当然,教育创新要求实现自我突破。奥迪汽车有句广告词说得非常好:“你突破一番格局,就是在建立一番新格局。”这恰恰说明学校创新的“第一”效应。
  再次,坚持整体规划。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涉及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愿景和目标,通过制定整体的规划,研究学校定位,确立灵活的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整体建构”的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现状而提出的创新性思路,它包括价值观、方法论和操作体三个层面。学校价值观反映了校长和教师对教育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与判断,它从深层次影响校长、教师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规定和制约办学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方法论反映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这要求各学校运用整体性思维,建立起分析各教育要素相互关系的整体框架。操作平台和载体主要有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活动载体、主题平台等。
  最后,坚持科研引领。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低耗费”,学校教育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无限耗费上,而是通过减少投入、降低损耗、提高效率来促进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只有通过科研来反思教育行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规律,才能改变“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耗时、耗量、耗精力”的外延式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科研兴校”、“科研促教”说明了科研对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内在作用。
  总之,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是新阶段学校面临的关系全局、重大紧迫的战略任务。实现这个转变,学校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开辟出新的发展前景,我们就能有效地避免学校的大起大落,把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顺利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放慢教育的脚步

  • 下一篇: 搭上“特色”快车 让学校驶得更远


  • 杭州七中“三支队伍”工作条例(试行)
    祝贺!沈玉佩老师获评“教育改革创新年度…
    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学生发展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
    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转变育人模式现场推广…
    走读高中课改:永嘉中学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萧山二中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天台中学模式
    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艺术教育协会年会论…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会通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教与学的“阶梯式分解”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评…
    叶开:面对考试我教女儿“出卖灵魂”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652646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