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网络背景下的中学德育探微,河北定兴第三中学网页 王晨梅 |
2005-12-12 出处:年级组
|
|
网络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对策探微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对人类社会来说,网络的出现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其势必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等产生冲击。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大约有二千多万,而网民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或青少年。据最新调查表明,目前青少年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上网冲浪已成为学生中的时尚。然而网络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等特点,面对网络上的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甚至黄色反动的信息,处于身心发展中的青少年网民,由于缺乏必要的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青少年本身特有的好奇心强、喜欢追求刺激等心理,极易在光怪陆离的网络虚拟世界中迷失道德方向,甚至导致学业荒废,走上犯罪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或动机。由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例时常见诸报端,这些活生生的教训正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如何积极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在网络背景下搞好中学德育工作。
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使用好这把“剑”,在看到网络对中学德育工作形成挑战的一面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网络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机遇的另一面,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辨证态度。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那么,我们将如何迎接挑战,寻找新的对策,增强阵地意识,这是我们需认真研究的课题。有论者列出了网络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两个方面:第一,网络虚拟空间的消极影响。这是指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将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危害更为严重的是沉溺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轻则危害学业,中则引发各类犯罪。第二,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这是指非法的黄色反动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他们不能自拔,甚至被有害信息引诱而做出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当然,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出更多版本,但归根结底,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只看了网络消极的一面,忽视了网络也带给了德育工作新的机遇。这些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没有时空限制,这为德育工作拓展了时空范围;其次,网络技术再教育领域的运用,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等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拓展,提高了德育的效率。再次,网络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最后,网络为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机遇,网络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得信息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参予性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主体。鉴于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网络背景下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实现德育工作的三个转变:
一. 从防范型德育观向自主发展型德育观的转变
无论是家长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都有一个美好但却不太现实的美好愿望,即希望青少年远离一切有害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载体,并试图学生和现实生活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围墙,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种种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准,让孩子们永远做家长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但事与愿违,这种严重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粗暴做法,反而激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越是禁止的他们越是想一试。于是,他们对网络虚拟空间上所谓的“自由、个性张扬、我行我素”等趋之若鹜,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对于虚拟空间的“网络陷阱”,由于没有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极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并诱发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一味地用“堵、隔”等方法看来是不能奏效的,只有积极地面对现实,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网络观。这样面对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网络虚拟世界,青少年学生才能将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学习的手段和生活的帮手,而不是游戏王国、猎奇世界,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网上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净化思想,陶冶情操,身心获得主动的健康发展。
二. 从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向平等对话者的转变
德育过程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因为它完全是一种思想自然流露、观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过去,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以一种“道德化身”的姿态面对受教育者——学生,这时候学生往往成了一群无思想、无意识、无主见的被动接受道德思想灌输的机器。这种忽视通过践行道德规范达到道德内化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并不是出于一种道德需要,亦无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可言。而网络虚拟社会中多元道德并存的客观现实,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价值选择的机会,现实生活中的空洞说教与网络中“人--机”交互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无形之中加深了对网络的依恋。很显然,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方式,必须一改以往的做法,教育工作者应与学生平等相待,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倾听学生的感受,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被教育者的苦心和真诚所感动,学生封闭的心扉势必洞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可能顺理成章的接受教育,并朝着教育者所希望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 从消极被动型到积极主动型的德育方式转变
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猛,使得青少年学生中的网民人数与日俱增,当他们兴奋地体验着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甚至是网恋的乐趣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网络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却明显滞后。有一项调查显示,竟有42%的中学生家长不会上网;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中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对网络了解的占46%,了解一点的占41%,一点也不懂的占13%。这样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学生在上网时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指点和引导,深受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毒害,引发出一幕幕网络悲剧。教育者和社会在深感教训惨痛后,往往做着亡羊补牢之事。那么,与其如此,何不未雨绸缪,采取主动的应对措施呢?要做好网络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网络,懂的网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网络世界,关注学生上网动态,对他们进行网上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纠正,变被动为主动,这是防止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网络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有受到挑战的不利因素,但我们更要看到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操作,趋利弊害。德育工作者应面对新形势更新观念,及时调整工作手段并灵活运用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体,掌握信息技术,拓宽知识面,这样才能将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
录入:解放路高三 审核:解放路高三 |
上一篇:
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6日第4版 姚虹
下一篇:
中小学生品德评价计分法试析,高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