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明确教育究竟“姓”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朱佳

2005-12-12  出处:年级组

让人们勇于直面教育的真“姓氏”

  上到专家学者下到黎民百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教育的“期望”:改变身份者有之、升官发财者有之、改善生活者有之、实现理想者有之,这实际上涉及到教育的“姓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表明:教育的“姓氏”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要么附属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要么附属于经济利益的攫取,要么附属于市场走向的考量,要么附属于升学就业的需求,教育在苦苦地追寻着自身的“姓氏”。教育究竟姓什么呢?看似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却一直困扰我们许久许久。

  当我们回到教育问题的原点时,思路一下子通畅了,原来教育的对象就是人,一个一个生动鲜活的真实具体的个人,一个一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的独一无二的生命。如果说关于人的思考,在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是一个理论上的“禁区”,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则有可能演变成技术宰制下的“话语狂欢”。

  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情况,新一届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颇得民心的亲民举措,诸如人权入宪、取消强制婚检、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推行人性化的政府行政管理,等等,慢慢地,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已悄然来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已经形成,这便为人们勇敢地找回教育的真正“姓氏”提供了强有力的时代精神的支撑!教育“姓”人而不是钱,教育“姓”生命而不是技术,教育“姓”人的幸福快乐而不是人的苦闷忧愁,教育“姓”人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束缚。直言之,教育“姓”人而决不是非人。

  就像一首歌词所吟唱的:(真正人的教育)幸福着人们的幸福,快乐着人们的快乐,爱着人们的爱,忧伤着人们的忧伤,梦着人们的梦!探讨教育的“姓氏”根源就在于人,而人的根本就在于人本身。作为最能体现人文色彩的教育事业,奈何对“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的回应如此迟钝与麻木?

  为人们找到教育的真“姓氏”搭建社会平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作为新一届党中央实现执政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作为新一届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已经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的话,怎能体现党中央一再强调的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呢?在当今中国,对于在教育问题上所暴露出来的诸多“危机”:有人开出了市场走向的“处方”,有人开出了制度建设的“处方”,也有人开出了道德自律的“处方”,甚至还有人开出了政府从缺位到复位的“处方”。不能说上述“处方”没有一点道理,但它们都缺乏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教育的“姓氏”问题的确证!和谐社会不能成为老百姓心中美好社会的一个幻影,为此,必须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现在着力构建的和谐社会带给人们的巨大幸福,其中接受到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就愈发显得重要。我们不能因为我国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文化差异、阶层差异等等,就对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做努力,更不能允许借教育之“名”行发财之“实”。

  现在该是到了认真反思中国教育“姓氏”问题的时候,如果在这个关乎教育之本的问题上出现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偏差(更别提取向上的重大失误),其后果都将是不可逆转的和灾难性的。党和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着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为人们重新认识和界定教育的“姓氏”搭建一个良序社会的平台。

  试想一想:倘若没有这样一个良序社会的平台,我们敢向媒体公开医改失败的消息吗?本来维护并保障人的生命健康权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政府责无旁贷的大事,可我们太过于迷信市场的力量。前车之鉴,不可重蹈!真正的教育究竟“姓”什么?是作为继续拉大社会差距的“帮凶”呢?还是切切实实为人们接受完整良好的教育并彰显出教育最最重要的性质——公益性?当前,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令下,裹胁着功利主义的诱惑,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警觉。

  用人文之光照亮教育的公益性、人文性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环境中,市场经济裹挟着的极端功利主义,片面追求单一升学率尤其是升入名牌大学的比例和对学历盲目崇拜,已经严重地扭曲教育行动的本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很难想象,当教育活动单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时,当教育行动常常以经济收益(效益)、升学率、急功近利甚至直接与金钱交易为根本旨趣时,我们还能奢望教育是充盈着人性人情人道的温暖的有人味儿的活动吗?为了教育不再上演“悲剧”,也为了不再重蹈医改失败的覆辙,教育的改革就必须为自己的身份“正名”,即明确教育究竟“姓”什么?

录入:解放路高二   审核:解放路高二

  • 上一篇: 洋为中用还是重拾传统 中国家长教育子女陷困惑 ,来源:中新网 朱佳

  • 下一篇: 论德育艺术的掌握,摘自<<城南中心小学德育天地>> 李贵江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文明出行 杭城更美” 倡议书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资助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
    乐业是更美的师德
    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智慧校园精准发力构建新生态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李克强:播洒爱心 放飞希望 努力促进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亲绝不能走开
    分数是谁的命根?
    朱永新:教育要让人身心统一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0353913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