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论德育艺术的掌握,摘自<<城南中心小学德育天地>> 李贵江 |
2005-12-12 出处:年级组
|
|
论德育艺术的掌握
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教育局 朱和胜
实现德育艺术化,是广大德育理论学者和德育实际工作者努力追求的德育最高境界。德育艺术的显著效用是省时高效,熔德育过程于艺术情趣,使学生感到仿佛不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在审美、赏美和创美;德育不再是人见人头痛的“苦差事”。然而,就目前看来,德育艺术仅仅为少数优秀教师的“专利”,大多数教师的德育艺术化程度不高,德育艺术尚缺社会泛化。德育艺术成了广大教师非常羡慕却又可望不可及的神秘之物。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教师对德育艺术的认识不足和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艺术掌握的规律研究不够有关。本文对此的探索也还很表层很初浅,如能引起“共鸣”,共同把德育艺术掌握的研究引向深入,则是笔者最大的心愿。
一、德育艺术掌握的可能性
德育艺术掌握就是教师在德育艺术掌握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习得、探索、借鉴、修正、完善,逐步形成创造性德育能力的过程。德育艺术掌握和运用可以促进德育主客体在和谐共创的良好氛围中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德育艺术掌握有利于德育艺术的推广,扩大德育艺术的群众基础,增强德育艺术的生命力,也有利于德育艺术的深化研究,提高德育艺术掌握的自觉性。
德育艺术可以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摸索自然成熟,但费时低效,实践指导面窄,这也是德育艺术神秘化的一个原因。德育艺术为广大教育者所自觉掌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1.掌握是运用的前提,不能掌握就不能运用;不能运用,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德育艺术化一定有规律可循,只是目前尚未充分发现而已。
2.德育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德育能力,而人类巨大潜能的开发利用提供其生理学、心理学基础。
3.教师的德育素质在不断提高,教改、教研意识越来越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日益增多。
4.人类认识具有共同性,教师的素质也有共同性,这是德育艺术掌握并推广的基础。
5.历史上诸如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一大批教育艺术家的精湛的德育技艺为广大教育者所学习和运用,为德育艺术的掌握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二、教师的素质
人人都想掌握德育艺术,但没有一定的基本素质,德育艺术便失去了生长的根基,德育艺术的掌握成了一厢情愿和幻想。
1.思想道德素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德育艺术掌握的一个重要前提。一个具有高超德育艺术的教师,对工作有着无限的热爱和追求,责任感强,关爱学生,勤于钻研,勇于开拓,不惜奉献,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一个不想吃苦,不爱学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天下唯我独尊的人,必将终生一事无成,更况艺术创造。
2.文化修养
德育艺术是一门高超精湛的教育技艺,因此德育艺术掌握需要有十分扎实的文化基本功。它需要广博的一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为德育的旁征博引突破思维定势打下基础;它需要哲学、伦理学、美学和艺术学等哲学知识,为德育艺术规律的发现准备“钥匙”;它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等作为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修养;它还需要语言学、传播学等知识的支持,掌握语言沟通和非语言迅道沟通的本质和规律,等等。
3、能力修养
光有良好愿望,没有学问不行;光有学问,没有实干本领也不行。这个“本领”就是能力,就是对知识的活用。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对知识囫囵吞枣,只能东施效颦,事与愿违。
预见能力 “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1)教育者只有对德育对象、内容、影响因素和效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准确的估计,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预见能力为教育机智提供了前提条件。
调控能力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操纵着顶级赌场
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这就是调控。调控有三:一是对教育对象的调控。教师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深层的思想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调动他们的主观因素积极参与顶级赌场
。二是自我心理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在遇到各式各样挫折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不把个人与学生无关与教育任务无关的心理因素带给学生。三是对情境的组织协调。教师要善于组合物理环境增强德育效果,又要善于组织学生集体,协调师生关系。
移情能力 德育艺术特别需要教师既能自我表达情感,也能理解、分享他人的欢乐、幸福、痛苦和忧愁。“教育者之间的移情换位对彼此团结协作、加强教育合力、提高德育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对群体的移情和换位有助于及时掌握班级道德气氛,获得德育信息,对道德舆论导向、群体心理健康也会起到积极作用。”(2)
科研能力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经验不经过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也永远只能是经验。德育科研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德育艺术发展的动力,可以促进德育艺术迅速迈向普及和繁荣。德育艺术研究不仅是德育艺术学者的事,也是每一个德育实际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要素。
三、德育艺术掌握的几个阶段
德育艺术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德育艺术掌握也是复杂多阶段的。大致经历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模仿阶段、独立操作阶段、创造阶段和风格化阶段等。这是一个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均有各自的特点和任务。
1.认识阶段:教师初步了解德育艺术的概念、内容,初步懂得德育艺术掌握的规律、原则和方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向书本学习和向德育艺术家学习。通过读书、观摩和听经验介绍,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
2.模仿阶段:这是“学以至用”的起始。教师在看到别人高超的德育技艺表现,一般都会产生强烈的模仿冲动,试着运用别人成功用过的方式方法,设置别人设过的德育场景,以别人有过的德育态度对待每一个德育对象。他们当然能获得一些预期的效果,但因德育对象的不同,终难强过人意。他们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他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筛选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行为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获得初步的德育技能。
3.独立操作阶段:教师已经摆脱了模仿的束缚,不再照搬套用别人的德育行为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已把别人成功的经验,规范的行为方式通过吸收消化,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开始显示出对方法的选择、组合和运用的娴熟性。这时教师的德育能力由“会”到“巧” ,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可以说,任何一个有事业心、勤学习的教师都能达到这一水平。但能否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则取决于个人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
4.创造阶段:这是教师是否能真正掌握德育艺术的关键阶段,有创造,才有推陈出新,才能超越前人,超越别人,最后达到超越自己。教师在这一阶段表现出能灵活妙用娴熟的技巧,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德育情境,但尚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创造力,时而又因刻意追求而感蹩足不顺,只是初步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并蕴含着形成德育风格的萌芽。从发展趋势来看,只要能进入这一阶段,向下一阶段过渡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5.风格化阶段:教师本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稳定的定向,在德育领域中形成了个性特色,是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在创造阶段的基础上,使德育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德育中刻意追求的痕迹越来越少,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依照自己的个性和德育规律控制德育过程,真正达到言为心声、收发自如的境地。
四、德育艺术掌握的几个特点
从上述德育艺术掌握之路可以看出,德育艺术掌握需要教师负出艰辛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成了令人称羡的德育艺术大师,有些人却成了费力不讨好的“教书匠”。
以下几个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德育艺术掌握的本质:
1.顺序性:德育艺术掌握从感性认识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各阶段顺序不能颠倒,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
2.艰巨性:德育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其复杂程度非绘画、唱歌、电影所能比拟,德育艺术掌握也并非一日之功、一夜之劳所能企及,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终生努力,终生追求,方可尽善尽美,出神入化。
3.创造性:德育艺术掌握的过程从认识开始,直至风格化,是一个创造性因素逐渐积累增加的过程,由零创造到有创造,再发展到显创造,德育艺术风格便基本形成。
4.开放性:德育艺术掌握的五个阶段划分是为了便于研究,便于认识。实际上,各个阶段都有交叉,当德育艺术掌握发展到新一阶段后,可能还有个别方面或由于新情况的出现,仍需重新认识、重新研究和探索,所以低级阶段中有高级因素,高级阶段中有低级成份,显示其开放系统的特性。
摘自《城南中心小学德育天地》网
|
|
录入:解放路高三 审核:解放路高三 |
上一篇:
明确教育究竟“姓”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朱佳
下一篇:
交谈:心灵的营养,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杭州教师教育网)李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