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让国学走进中学德育 |
2012-2-9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
|
来源:http://www.xtedu.com/jcjy/dygz/200906/2507.html
一、什么叫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依《辞海》,国学即国故,为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学科分,应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部为重。经部指儒家经典,史部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部指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集部指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依季羡林先生的说法,国学应为大国学,“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内。各地域文化也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前者重在讲内心,讲个人伦理的修养;后者重在讲外在,须有法律来规定。“刻舟求剑”属齐文化,商业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属鲁文化,农业文化。
二、国学复兴的由来
1.传统的力量
我们正处在现代文明的时代,人们已经对现代文明加以了反思:现代文明是科学的、理性的,个人主义的,也是“享乐主义”的。人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责难之一是,资产阶级社会使人类脱离了赋予存在意义的秩序,而传统正是这种意义秩序的组成部分,传统是这种秩序的保证、意义的来源,是文明质量的保证。再加上文化这种东西是不能随着某种运动的消亡而消亡的。即使在“砸烂”“横扫”的年代,“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等领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见李泽厚写于七十年代末的《孔子再评价》)。
2.现实的呼唤
我国这场由社会精英裹挟的改革,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少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一碗饭”的问题。我国的综合国力大为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在政治、经济上世界地位的提高,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也越来越强,要求对孔子和国学的认识和呼声也不断出现。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们的改革,按市场经济运作,而市场经济有两个起点:每一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私的本性。而市场经济的动力,正是从这两个“起点”开始,演出了一部剧烈的竞争、效率至上的交响曲,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秩序,利润和利益追求的最大化,从整体上推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这两个“起点”最大化导致的“无限度”追求,又会成为市场经济的严重阻力和破坏力。增长的动力要求“以人为本”不断激活这两个“起点”,“增长的极限”又要求不断消解发展导致的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那么,如何做到既不断激活“起点”,又约束它的过度膨胀?“国学”恐怕是我们的帮手之一。国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君轻民贵、浩然正气、刚健自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应该是我们的思想资源之一。何况,在“一世界人的娼妇——金钱”(莎士比亚)的勾引下,有些人早已蝇营狗苟、男盗女娼,道德沦表,人格衰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中的一部分人,同权势握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样一来,权贵掠夺市场,金钱收买市场,导致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变成了有形的黑手。这些人,让自己与菜刀接轨,使别人同砧板接轨,导致人心与防盗门接轨,人际与大狭谷接轨,人情与打火机接轨,人世同火药桶接轨。更令人可悲的是道德标准的滑坡:某官员下车伊始,便承诺,在任期间,决不贪污受贿;某杀猪佬卖肉伊始,也承诺,决不会卖死猪肉、病猪肉、掺水猪肉。这两则新闻大可折射出官场的贪鄙和商场的奸诈。面对贪鄙与奸诈,国人在假大空主义和斗争哲学窘态百出之后,自然而然地呼唤国学,以匡正当下的世风与人心。呼唤道德重建和人格重塑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也就不足为怪。
3.执政党的“文化自觉”(费孝通)
领导党由原来的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革命早已成为过去,经济改革已基本完成。这个时代的主题不再是“革命——斗争”,也不再是“改革——发展”,用传统的表述,是进入了一个治国安邦的时代。在文化上,从上个世纪的“批判与启蒙”走向了新世纪的“创造与振兴”。无论是江泽民的哈佛演讲,还是胡锦涛的耶鲁演讲,抑或是温家宝的哈佛演讲,无可怀疑地宣示出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倾向。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正好相反,他们的讲话,以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为核心,无一不是以中国文明来宣示中国性,来解释中国政策的文化背景,来呈现中国未来的方向。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下,国学闪亮登场,自然在情理之中。
三、让国学走进中学德育
一般说来,国学之兴,乃国家之幸。国学由送进历史的博物馆(解放初期)到扫进历史垃圾堆(文化大革命时期)到抬进现实的图书馆(晚近时期),这不能不说是国家的进步。让国学走进校园,应是中国学校的应有之义,我们的学校是中国的学校,不是“在中国的学校”,我们的中学,是中国的中学,不是“在中国的中学”,让国学走进中学德育,是以德立教的重要方面,也是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要因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国学进入中学德育,有些人是有担忧的:1、他们认为,中国人本来就缺钙、缺锌,中国的孩子就大部分而言,本来就太听话,太缺乏个性,太缺乏创新意识,现在学国学,会不会使学生学得瘟头瘟脑而不利于由“臣民”到公民的转变?我们认为这种担忧是由不了解国学的博大所致。《孟子》里“吾养吾浩然之气”“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民贵、社稷次之、君轻”“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里的“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这里面哪一句对培养公民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好处?2、他们认为,现在学国学,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化成绩?这是由不了解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所致,《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致知在格物”……,明确学习目的,加强自身修养对提高文化成绩,是大有好处的,况且,国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再者,既不启智,又不劝善,仅以大量的作业、资料、试卷来“训兽”训出来的成绩,对学生、对国家又有多大的用处?我相信,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这种训兽式的应试教育必然短命。因为它是教育腐败的产床、摇篮、温床、土壤。3、有人认为:国学源远流长,其间鱼龙混杂,会不会“播下龙种,收获跳蚤?”(海涅),我们认为,这是由不了解我们对国学的态度所致。我们的态度是1、扬弃,即吸取精华,去其糟粕。2、开放,既不抱残守缺,也不全盘西化,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西学接轨而不接鬼。3、前瞻,学国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现在与未来。到底怎么操作,请看案例。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
上学期初,本来是杨朱派的我,做了墨翟派,兼爱,愿意普渡众生,接纳了十二名暂时落后的学生。我想,不能让他们成为被踢来踢去的“孤儿”“流浪儿”。也不能让他们成为“文化孤儿”。所谓文化孤儿,就是没有文化母亲的那种人。这里所说的文化母亲。就是指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要鼓励并组织他们学习一些古诗文,学习一点孔孟之道。我的基本想法是:有小聪明的人,往往只配学技术,有大智慧的人,就会去学做人。人做好了,对于学好功课,是大有裨益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业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首要问题。而我们对此常常束手无策。可以说,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他的这段话,清醒地告诉我们,教会学生做人是多么重要。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下美国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渗透,潜隐着深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调查表明: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是8:2,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拿出我们传统中的精华,并赋予崭新的内容,同它们博弈,以恢弘志士之气,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提高这批同学的自尊心与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上进心。
一部《论语》洋洋洒洒,主要内容可用两字概括,一是“礼”,二是“仁”。
“礼,履也”,就是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履行的责任。“礼”字在《论语》中出现74次,论述“礼”的地方有49处,“礼”实际上是一部软性法规,它把家、族乃至国家中各色人等的关系规定得清清楚楚,使他们各守本分,不至乱套。就像《礼记·经解》里所说“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这就是后代统治者为什么青睐孔子的原因之一,究其实质,他们是青睐他们的“子孙帝王万代之业”,尽管如此,明长幼之序,识男女之别,讲究有序,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仁者,人二也”,《论语》里的“仁”字,有105处,论述“仁”的地方有58处。“仁”就是对人有爱心,也就是“仁者爱人”,它的基础是道德理性,是一种自觉的互相体谅与尊重,对于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讲忠恕,对自己人,则讲孝悌、恭顺、敏惠、宽容等等。其中“孝”很重要。这是爱心的基础,在家对父母孝顺,扩大到社会,就是要对君主忠诚。其它暂且不论,礼与仁中的责任与尊重等观念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如果赋予崭新的内容,就是很好的思想资源。
尊重,意味着认真对待某人某事的价值。它有三种主要形式: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滋养着它们的环境。
责任是尊重的延伸。如果我们尊重他们,我们就会重视他们,如果我们重视他们,我们就会为他们的利益感到有一份责任。
责任的字面含义是“做出反应的能力”。它意味着面对他人,关注他人,并对他人的要求做出积极的反应,责任强调我们关爱他人的肯定性义务。
与此相对照,尊重强调我们否定性义务,它告诉我们尽可能不要去做什么,这有时叫着“禁止性道德”。然而,光有一连串的道德禁忌是不够的。责任的伦理内涵提供给道德以可能开放的一面。,在尊重说“不能伤害”的地方,责任则说“要去帮助”。
返回来,再来看看这些暂时落后学生,该讲秩序的地方不讲秩序,该有区别的地方不讲区别,该尊重的对象不讲尊重,该讲责任的地方而不讲责任,有时候把心束起来而不负责任,实在是“懒”得可以。
我深知道:过分地强调“个性自由”,对于俗众来说,他们只会把“个性自由”理解为“为所欲为”,只会使一切合作成为不可能,使一切联合体,迅速解体,而当外人入侵时,只好缴械投降。只有精英才懂得:个性自由的实质是积极创造。由俗众到精英,有一个过程,我所以要鼓励并组织这些同学学学古诗文,学学孔孟,就是要借助这些东西,收收“野马”式的他们的缰绳,安定安定他们狂野的心潮,平衡平衡他们心灵中的杂质,不要认为自己的头颅,一经吹拂大洋彼岸的海风,便可不认自己的“母亲”,而成为四处流浪的文化孤儿。暂时落后的同学不是文化孤儿,而应该是智儿,是智儿,就应该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建设自己。
大家知道:孟子亚圣,现存的著作不多,至圣先师孔子多多少少遮掩了他的光耀,但他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发展。他强调三点:一是仁爱,二是良知,三是内省。特别是内省,对于缺乏内省、反思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更何况对于这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呢?
内省首先是一种回忆,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也就是说,人类和个人的现在都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在回忆的过程中,我强调两点,一是要做到一分为二,缺点、优点都要讲,讲缺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讲优点,多给自己打气;我曾经创造过辉煌,我将创造更大的辉煌,二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一切都在运动、发展,包括我们自己。
接着,组织大讨论,讨论题①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②怎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书不能处于无明状态,一个对自己学习目的都不明确的人,跟他讲任何方法都没有意义,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毫无觉解的人,从来就不会产生什么干劲。没有干劲,没有希望的人必然是一个绝望的人,那还谈什么主动性、创造性呢?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主要强调:过去是过了期的支票,未来很可能是空头支票,唯有现在,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金支票,唯有牢牢地把握现时的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才是未来美景的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然后,请这十二位同学轮流值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给全班同学讲一则或一首有关内省、修养、提升境界的语录或诗歌。最后,鼓励并组织这十二位同学每人每月做一件体现“尊重”“责任”这两大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地?勉励同学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积善成德,善莫大焉。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仅是智儿,而且简直有些哲人的味道了。而智儿、哲人应该是我们的宠儿。现在的学生,将来的公民,现在的花朵,很可能是将来的栋梁,同在一片蓝天下,都能享受阳光的照耀,都能享受雨露的滋润。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那么怎么才能使他们成为我们的“宠儿”呢?
1.班干部、三好学生里不能没有他们的名单
2.座位分配二带一
3.创优组、兴趣组,并驾齐驱
4.学法指导常常讲
5.作业检查定期查
6.随机激励鼓干劲
我高兴地看到一转班生,在放晚学后,向我索要一份期末考试成绩表,我问他,期末考试已成过去,还要这份表干什么?他说那次考试我没考好,我要把这表贴在我的书桌上,常往上看看,并把那次考试的时间,作为“己耻日”,知耻而后勇。变压力为动力。
我高兴地看到另一转班生由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现在的“两好生”,他原来的三好是他嘴里永不变更的话:我好累好辛苦好紧张,自确定报考武汉大学后,他嘴里念叨的话是我好充实好高兴。
风沙即使吹老岁月,也吹不老我的记忆,我永远忘不了那四个镜头。
镜头一,一休复生用热水泡过方便面后,把热水倒在教室前的绿化带里,让迎春花“享受”了林冲的待遇,迎春花快要变成苦菜花了。
镜头二,我请这位休复生买来三瓶矿泉水,我喝一瓶,他喝一瓶,另一瓶则请他放在绿化带里。
镜头三,我和他每天从洗手间取来一桶水,早、中、晚都给迎春花浇水。老师携学生,一前一后,虽参差不齐,倒也和谐一致。
镜头四,春天来了,春姑娘来了,她唱着歌儿来了,她提着花篮来了,我们的迎春花开了,在一蓬蓬披头散发式的枝条上,她开得黄澄澄,金灿灿。我正想用手去触摸她,她颤抖起来,我放开手,她又微笑起来。
这位休复生大声地说:老师,看来呵护生命是要用生命来呵护的啊!说完,他会心地笑了,笑出了两个美酒杯,听完,我也会心地笑了,笑出了两朵大菊花。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我们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我的这个案例,就是践行让国学走进中学德育的案例,不敢说这个案例怎么怎么好,但至少表明我对这十二位同学“心育”“智育”的方法或原则。
1.取用了“仁”,“礼”的元点价值、《孟子》的体系价值,并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尊重、责任、内省等,这表明,我从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出发,既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伦理的作用,又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使中学德育具有宽广的兼容性、开放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2.接纳这十二位同学,并用“国学”中的因子、元素从“根”上、“心”上施以德育影响,组织大讨论、请学生讲古诗文,无一不表明我的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回归生活、尊重人、理解人的德育理念,这是对儒家理论的发扬。
3.人对人的理解、尊重是德育的基础,是产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基础,体验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本体,道德体验的关键是心灵回应等生命的感动,我的“每生每月做一件好事”的活动,就是一种体验教育。“看来,呵护生命是要用生命来呵护的啊”,这就是心灵的感动,有了这种感动的学生,还会像刘海洋那样,拿硫酸去泼黑熊吗?还会像马加爵那样,残暴地杀害同学吗?
以上是对个案的展示与分析,在展示及分析中体现“让国学走进中学德育”的态度、原则或方法,那么对面上的学生又如何“走进”?
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实际,根据他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实际及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施以德育影响。当务之急是我们老师要认真整理国故,编写有关国学的校本教材,以便学生诵习、体验。此外,开通国学校园网站,成立国学学习兴趣小组。国故也不是那么好整理的,音韵学、训诂学、民俗学功底要十分深厚。于丹的聪明之处在于:她讲《论语》,只讲《心得》,不讲《论语》,因为经书是供人诵的,不是供人讲的。她之所讲,虽没大错。但也有牵强附之嫌,但能做到她那一步,也很不容易。我们是中学,中学重在打基础。读经典,当以四书(节选)为先,先《大学》,明儒家纲领;次《论语》(节选)、《孟子》(节选),重在人格修养和人伦道德,正人心,养性情;后《中庸》(节选),明“中道”法则,由天道论人道,由人道论天道。
《五经》中,以《诗经》为主,可选读“国风”“小雅”,其文字优美,情感婉转含蓄、缠绵悱恻,当歌之咏之以涵养性情。《左传》(节选),文章优美,记事简约而婉转,且有嘉言善行,读之定会受益匪浅。
《荀子》,可选《性恶》《修身》《劝学》等篇精读之。
墨子是“平民化的孔子”可选《尚贤》《兼爱》《非攻》《节用》等篇读之。
《老子》《庄子》论“道”,可选读一些篇目来读,并以孔孟之道驳正其失。
《史记》《资治通鉴》,读之可明人情、事理、情势及为人处世之道。《史记》之“列传”,大可砺志。
《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是国学瑰宝,体会其中之道,定能舒缓心志,美化人生,陶冶情操,成就审美雅致的人生。
我们处在现代文明的时代,相当多的人都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把身体当成物质的,他们的各种需求也是物质的,他们认为,裸体为真,着衣为美(可惜所着之衣皆为露透瘦妓者之衣),就是不讲善。而我们就是要用唯美的国学,对我们的学生启智、劝善,使他们成为真、善、美的高雅之士。以期他们继四维,挽狂澜之将倒(精神的大厦),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既有唐诗宋词的意境,又处处灵动着现代科技的“大同世”。
|
|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高中生为什么和父母难以沟通
下一篇:
透过当代高中生道德现象看中国传统文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