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经济时代,学校如何进行消费教育,山东淄博临淄二中 宋 昕(田春霞) |
2005-12-20 出处:年级组
|
|
前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消费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而中小学与此相对应的教育准备却是苍白无力和滞后的,学校和教师还尚未对“消费”这一活动进行深究,学生的消费行为中还有许多有待规范之处,认真开展有关消费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对于丰富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促进社会消费行为健康化,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调查分析
如今的青少年上小学已开始有独立的消费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每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用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开始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为了分析和研究中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山东淄博临淄第二中学于近期对全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及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采取了座谈、采访、问卷等形式。通过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消费行为,自己支配消费资金的意愿也比较强。这种消费独立性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地位决定其消费愿望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满足;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屈”;现代家庭观念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愿,鼓励子女发展自立能力,但中学生的消费现状却令人担忧。
1、高消费。学生们尽管自己不劳动,不挣钱,消费起来却足以使家长们“望子兴叹”。“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已成为许多中学生追求的目标。上百元的衣服和鞋已极为普遍。尽管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消费档次稍低一些,但其消费总额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也普遍偏高。调查显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未成年消费者的消费量几乎占家庭收入二分之一。调查中,在被问及“购物时是否关注名牌”时,61.52%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被问及“能否识别服装名牌”时,31.80%的学生选择“完全可以”,35.50%的学生选择“基本可以”,35.10%的人选择“能识别最著名的品牌”,选择“不能识别”的人只占5.60%。被问及“能否识别饮食品名牌”时,73.61%的选择“完全可以”或“基本可以”,而“不能识别”的学生只有7.70%。这表明大多数中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各种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
2、盲目消费。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良现象中存在着盲目消费。他们追求虚荣,讲究排场,认名牌,贪图享受,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调查中,一位家长告诉我们,她已下岗,家庭收入低,她的孩子看到班里有的同学吃、穿、用都是名牌,回到家里就埋怨父母,而父母又不愿让孩子受“委屈”,只好从拮据的收入中挤出钱为孩子买名牌。很多学生消费早已改变了满足人们需要的原始意义,而变成了学生们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此盲目的消费行为,既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
3、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学生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绝对优势,“精神投资”少得可怜。调查表明:学生没有订阅任何报纸的占34.77%,没有订阅任何杂志的占52.33%。大多数学生的零用钱不是用于买书、读报等活动,而是用于买零食,过生日、买服装等活动。调查显示,购买文具的20.99%;购买零食、的占17.45%;购买磁带/CD片/VCD片的占9.01%;购买小说或故事书的占16.08%;购买与学习有关书籍的仅占8.66%;另外有3.54%的零用钱用于给同学送礼,有3.89%的零用钱用于购买衣服,用于购买其它的占20.38%。尤其是中学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生日消费”,有73.11%的中学生每当过生日时都会收到生日礼物,收到10元以下的礼物占27.86%;10-20元占46.43%;20-50元占21.86%;50元以上的占3.86%。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向成年人学习的过程。消费对孩子来说,不仅是单纯地满足吃、穿、用等基本的生活需要,还包含了他们在消费活动中获得基本的生活常识,以及通过自身的消费行为认识周围世界的作用。消费品如何选择?怎样花钱最合理?怎样存钱?怎样赚钱?等等,都包含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内容,形成科学、适度消费,对青少年进行理财教育,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让孩子参与家庭的财务管理,养成勤劳俭朴的好品质,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
二、问题思考
中小学生在消费上的随心所欲和不加节制,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负作用,消费决不仅仅意味着兜里的钱怎么花,它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涉及到以后怎样立身、行事、做人的大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对中小学生的消费问题熟视无睹了,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消费教育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
1、社会媒体的侵蚀与误导。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广告传媒本身有自身的利益包含其中,而对青少年的影响却很少考虑。他们看广告、背广告,往往是广告里有什么他们要什么,孩子要什么家长买什么。孩子们只要打开电视,各种广告便扑面而来,广告说,“XXX只需几百元”,因为有“只”字,孩子们就以为这个东西很便宜,广告上,说“要吃XX奶,就找爸爸买”,于是,孩子们纠缠着大人买广告中的食品,根本不给家长商量的余地,他们认为这就是应该。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国少儿研究杂志社的社长刘秀英说,孩子们的畸形消费观念与孩子们缺少一种亲身的体验有很大关系。她说,我国许多少年儿童的父母,在童年时代都经历过灾难和动乱的,体验了物质生活的贫穷和辛苦工作养家糊口的艰辛。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希望自己受到的苦难不要落到孩子们身上。于是,在家里承担所有的家务,即使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忍心让孩子亲自动手。家长总是用嘴教育他们,父母挣钱多么的不容易、父母干活多么多么的辛苦,却不让孩子亲自实践一下。结果往往是孩子们明白的道理比大人要清楚,甚至还没等大人指出他的缺点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实际做起事情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像是老师教给了孩子一米等于100厘米,却不给他看一米到底有多长,孩子们只知道概念,但他看到一米长的绳子时候却不知道这到底有多长。中国孩子听的大道理太多,实践和体验太少,他们根本不会清楚100元、200元的真正含义。因此,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
3、学校消费教育意识淡漠。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无疑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孜孜以求地追求升学率,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涉及到有关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知识,但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调查显示:4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2%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35%的学生认为上述活动根本就没有消费方面的内容。
4、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程度。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应当是合乎社会的文明风貌、健康有益的。消费分为生存性的、享受性的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例如,订购有益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有害的消费要时时保持警戒,防止在某种诱惑下误入歧途。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节俭美德总是受人推崇的,因为世界的资源有限。过去人们说“清贫之志不敢忘”,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中学生应当从消费行为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国心理学家罗博士希望成长中的一代要多些“维生素NO”,即对消费方面的要求、欲望,要主动加以拒绝,也就是要常说“不”(NO)。他认为,人的一生不会事事如意,要想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挑战时不气馁,就要在孩提时代打好基础。一个青年人,不能期望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能满足,在消费欲望上更要加以节制,这关系到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生道路、社会位置及竞争能力。
5、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念?
首先应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中学生消费需求之度,这就是说,提倡同学们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过分追求。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育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时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着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是很不合情理的。中学生还要继承前人所倡导的生活准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其次,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或“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第三,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吸烟、饮酒、进营业性歌舞厅、玩游戏机赌博,这些都是不良的消费行为。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学生应在修身、砺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当代中学生。
后记:德育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精心雕琢,才能成就一件“艺术品”。孩子的心灵更需要我们去感受、领悟,并给以引导。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孩子的成人成才作好准备,这我们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
|
录入:流水苑高一 审核:流水苑高一 |
上一篇:
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 李炳慧) 王丽珍
下一篇:
专家呼吁警惕“网络综合症”,作者:石清(周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