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待“差生”的批评策略
丁海锋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表扬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自然批评得也较多。我们本意是通过批评教育使之有所改变,但有时候往往难如我们所愿。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有时候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批评教育手段或方法上是否公平公正和合理恰当。
我所教的班级中“差生”不少,“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是思想品德素质差,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
一般来说,“差生”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1、厌学型:如我们班的×××,他在刚开学时,学习还非常努力,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但几次考试下来,始终在班级下游,尝够了失败的痛苦,于是他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故面对学习产厌学情绪。他们不吵,但注意力不集中,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2、混日子型:如我们班的×××,这种学生虽是“差生”,往往人非常聪明,但沉溺玩电脑游戏,晚上玩到深夜,白天上课打瞌睡。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3、自暴自弃型:如我们班的×××,他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
4 “双差生”:如我们班的×××,这类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最令老师头痛。他们上课不认真,扰乱课堂秩序,考试成绩为垫底;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更差,屡犯校纪校规,惹事生非,屡教不改,表现恶劣。
面对这样的“差生”往往是被叫到办公室里训话的常客,迫于压力,在老师面前虚心接受,但转身之后效果就很难预料。这从某种角度说明我们一些老套的批评教育手段是否都能屡试不爽呢,不免要打上个问号。诚然,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运用适当否,效果迥然不同。批评得当,不但可以使学生充分染市到自己的错误,还会促使学生进步,而批评运用的不当,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服你,还会顶撞你,甚至跟你作对,此时,你大叹“忠言逆耳”也无济于事!我想,作为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首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然后对症下药,选用合适的批评方式。
怎样对待“差生”的不足与失误呢?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心平气和地直面学生的不足和失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帮其改正错误,促其不断进步。
暗示:对课堂上轻微违纪的学生,可以目代言,使用体态语言,给其警告,以保护其自尊心,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引导:指出学生错误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什么才是正确的?耐心加以引导,不可粗暴训斥。
谈心:多找学生谈心,肯定其优点,找出其不足,鼓励他们迎头赶上。
说理:教育学生时,要力戒态度粗暴生硬,挖苦讽刺,更不能使用过激语言或体罚学生,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自纠:对自己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尤其是学生当面提出时,更应如此,不得回避,并要感谢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对学生说“不知道”、“我错了”。
怎样选择批评的方法?
1、对于有惰性、依赖心的学生,宜用触动式批评法。即批评时措词较尖锐,语调较激烈;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
2、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宜用渐进式批评法。即批评时对错误不“和盘托出”,而是逐步传达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逐步接受,这种方式不至于一下子谈崩。
3、对于盲目性大、自我觉悟性差,但易于感化的学生,宜用参照式批评法。即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其自我反省。
4、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宜用商讨式批评法。即以商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
5、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宜用发问式批评法。即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他们,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并加以注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正在成长着的学生呢?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我们应一一颗宽容的心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多给他们机会,多让他们尝试,让他们在老师的批评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乐意接受批评并愿意改正自己的缺点。让他们在批评之细微处,体察到老师的一片苦心,感受到老师的一腔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