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他们为什么会视生命为儿戏? |
2012-4-18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
|
作者:朱小闯
4月16日,凤凰网有两条关于中学生的新闻:第一条:山东一13岁的初中女生不愿按学校要求剪短发跳楼身亡;第二条:湖南一12岁男孩杀死姑妈一家三人。近年来,我们时常听到有中学生自杀与杀人的报道。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不禁让我们深思:这些年少的孩子为什么视生命为儿戏?
几年前,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个高一女生,由于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被班主任请来了家长,她妈妈在班主任办公室指着她吼:你去死。后来,她在她妈妈与班主任继续交流的时候悄悄离开,来到教学楼的六楼,在走廊来回走,边走边望楼下看。六楼的一位班主任觉得奇怪,就在一旁看着她,只见她看准一个地方,准备翻越栏杆往下跳,这位班主任这才警觉,立即扑上去抱住她。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在走廊来回走,她平静地回答:要找一个跳下去能够摔死的地方。她的回答令我不寒而战。
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理应珍爱生命,享受生活?可偏偏是他们看贱生命,作践自己。这是为什么?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们缺乏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台湾学者林吉基看来,生命教育就是“透过具有生命内涵课程的教学与体验的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生命的教育”。北师大教授肖川也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句话,生命教育就是倡导人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
中国古代是很重视生命教育的,希望通过培养人们爱惜生命的行为习惯来塑造人格,完善德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世说新语•德行》上有个故事:东汉范宣八岁那年,在后园挑菜,误伤自己的手指,于是他大声啼哭。有人问他,是不是很痛?范宣回答:“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范宣因为误伤手指,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践履《孝经》的教导,有违孝道,所以伤心地啼哭。他年纪如此幼小,就把孝看得那么重,这是他的了不起的德,所以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门”。
今天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尤为迫切。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学校的生命教育要求教师用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力量去和学生的生命相遇、碰撞。教师要以敬畏生命为首要原则,关注课堂中学生生命生存状态,精心地呵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避免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情感、体罚学生,甚至无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生命伤害……总之,教师要用具体的行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二是我们缺乏磨难教育
所谓“磨难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在学生中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遭受一点挫折,在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炼,也称为“挫折教育”。磨难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国古代是很重视磨难教育的。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认为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承担大任,才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清朝名臣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磨难教育,他不许子女睡懒觉,读、写、诗、书四样并重,为之勤;不准子女来积钱买田,吃穿随俗,为之俭;不准斥骂仆佣、轻慢邻居,敬老爱幼,不依父权颐指气使,为之谦;在家扫地,除草,抬粪种菜,纺纱织布,为之劳。这是值得借鉴的。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大多数孩子从小就没有吃过苦,不了解生活的艰辛。但是人生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十分激烈,如果孩子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会一蹶不振,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这样的悲剧经常发生,因此,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
今天的大部分家长在观念是承认要让孩子多吃点苦,但在实践中又似乎狠不下心,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余的事情都由家长来做,因此孩子就失去了吃苦的机会。结果是小时不要孩子吃苦,孩子长大后反而多吃苦。在这方面,我认为家长们应该学一学“裸跑弟”的父亲。今年春节期间,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在中国北京时间除夕夜的21:30,美国纽约时间早晨8:30,在-13℃的气温中,一个4岁的小男孩仅穿一条嫩黄色的小短裤和运动鞋,在纽约法拉盛暴雪肆虐的大街足足有8英寸厚的雪地里进行晨跑。这看起来很残酷,但他的父亲解释说:小孩是七个月的早产儿,接生的医师很理性地告诫:孩子未来可能脑瘫痴呆。为避免出现这个结果,他制定了一系列“凶狠”的鹰式教育计划。所谓鹰式教育即像鹰一样教育孩子:幼鹰学飞时,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幼鹰坠下时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下落,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从孩子从保育箱里抱出来的第十天开始,无论寒暑,父母都坚持给他游泳,水温始终控制在恒温25℃。在两岁时,就经常跟着父亲一起爬山。经过三年多的“极限训练”,孩子已经完全看不出早产儿的痕迹,现在认识的汉字有3000多个,发现其智商潜力高达218。套用一句广告词:家长要对孩子狠一点。
学生在学校中也要接受磨难教育。但今天我们的学校也在回避“挫折”教育,如学生做错事不批评、作业题错了不打差、学期评语不写缺点等,营造出“没有差别、没有竞争、没有先后”的“无挫折”环境和氛围,从而加剧了孩子们心理和精神的脆弱。
学校应该怎样开展磨难教育?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首先要有思路。日本人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吃苦,在小学要学会耐心和坚持,在中学培养坚忍不拔、不怕艰苦挫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其次要有举措。日本教育界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中小学校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为学生开设新课程——“吃苦”。让学生们体验没有大人帮助而与大自然共存的艰辛,使他们从小就去经历磨难、挫折,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以求得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发展。
古人云:“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信哉斯言。
三是我们缺乏利他教育。
所谓利他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遵守社会规则,维护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合理诉求及利益。利他使每个人在困境中不致孤立无援,情感上不致无家可归,它维系着人类必要的情感联系和相应的人类公德。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也有利他教育,但这种教育的前提是无我,使得我们每个人都丧失了个性,因此这种利他教育是不合乎人性的。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利他教育不断弱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不断滋长。而独生子女在家庭众星拱月式的地位更强化了年轻一代的自我中心观念。
有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的人,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山东那位因要求剪发而跳楼的女孩曾在作文中写道:“因为一中校规,学生必须运动头,但我却不想服从这条校规,因为头发是我最重要的东西。不夸张地说,头发就是我的一切,它胜过一切的人、物。”我们为一朵花过早的凋谢而惋惜,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女孩是受自己的自我中心观念所害,她将自己的个性要求至上化了。
今天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很容易感觉到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多孩子总是怪老师偏心,对自己不公平;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荣誉表现得异常的关心,认为自己才是最优秀的;一些学生容不得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一些学生要求在班上坐最好的位置,不愿意轮流转等。一旦他们的要求达不到,就特别不冷静,喜欢走极端。因此今天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利他教育,告诉学生要正视现实,在承认自身权利的同时顾及他人需求;审视自我,发现自身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要学会妥协,在必要时作出让步。要学会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幷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要学会适应规则,按规则办事,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规则。
每一个年轻生命的坠落,都是一个悲剧。而要避免悲剧的发生,需要我们全社会切切实实地努力而不是叹息。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我们实现少年内心的强大,才会有社会的强大,才会有国家的强大。
|
|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下一篇:
加强公民教育培育现代公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