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教育问题不该全归咎于学校 |
2012-5-20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
|
文/寒夏
教书育人不同于工厂加工什么零配件,学校工作的对象——学生——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个性的社会人。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这个复杂的系统在运转过程中某个机件出了问题,比如说家庭或社会不配合或缺位学校德育工作,甚而至于对青少年施加了跟学校德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影响,那么学校在德育领域就会陷入独木难支、苦不堪言的境地。
现在的中小学校尤其是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学校就处于这样一种苦不堪言的尴尬境地——德育工作费力不讨好,效果极不理想;社会家庭不满意,德育能力备受社会质疑。
我无意把现在的中小学家长一棍子打倒,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的中小学生的家长尤其是初高中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是经历过“文革”那段史无前列的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相对于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前的人要混乱一些(当然比之80后、90后不知要强多少倍),这种相对比较混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给孩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某些不足。
更为麻烦的是,大多数家长还不能随时参与孩子的德育行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南下或东去务工,早已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特别是农村和小城镇,这里80%左右的孩子成为不折不扣的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孩子德育的任务,完全彻底地被家长交给了学校(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负责孩子生活还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基本上没有效力)。逢年过节回家,父母子女短暂团聚,家长们一般也不想破坏节日的良好氛围,极少过问孩子的心理、思想和观念问题。
再看看社会吧,我们的社会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环境氛围?我们的社会又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和可供学习的优秀典范呢?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孩提时代还有经典的童话、寓言和英模故事阅读,虽然买得起书的人少,但每看完一本或一篇总会热血沸腾受益不浅,童话寓言里的正面形象、英雄模范的言行影响着那整整一代人的人生。看看现在的文化市场,繁荣是繁荣了,但不受经济污染的纯儿童读物、不受经济污染的纯少年读物少之又少。勤劳善良、聪明机智、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形象被投机取巧、血腥暴力的快餐形象所取代。文学形象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比教师的谆谆教诲和学校的条条框框要有效得多。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网络的普及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图书馆都难以容纳的知识容量,但对于涉世不深的孩子来说,这些富足的知识海洋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网上那些涉黄的内容和充满暴力色彩的游戏的魅力。如果孩子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上网那绝对是好事,问题是现在的网吧遍布城乡各地,不良业主们又罔顾政府有关网吧管理的规定,把孩子作为其滚滚而来的财源。只要我们去网吧看看,双休日甚至周一至五这样的工作日,网吧里坐的有几个不是中小学生?招收寄宿学生的学校,夜晚爬围墙出学校的学生中有几个不是直奔网吧?笔者的老家在一个离县成五十多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前段时间笔者回了趟老家,发现自己原来工作过的一所学校附近居然也有了一间不小的网吧。要知道,笔者的老家告别煤油灯的时间也还只有十来年呢。
我们的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也在或多或少地干着抵消学校德育功效的事儿,花哨空洞的少儿节目,充满铜臭的娱乐频道,低级粗俗的才艺表演,以及不切实际不计后果的出尔反尔地树典型砸典型的人物炒作,让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学生面前变得苍白无力。“伪娘”、“拜金女”、“芙蓉姐姐”、“凤姐”、“打工皇帝”……甚至于李宇春,他们在向充满好奇心又极具模仿力的青少年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媒体要通过他们给青少年以什么样的价值观熏陶?
可以这么说,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这个系统工程中本该起积极作用的家庭和社会正在或已经严重渎职。学校,已成为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孤军奋战的独行客;德育,已成为学校独木难支的痛苦!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遇事就只知道把学校批得体无完肤的呢!
|
|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当代孔融,让不让梨
下一篇:
审美教育的当下反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