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审美教育与中学生生命教育

2012-5-24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范鸿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目前个别中学生自杀他杀事件时有发生,表明部分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严重偏颇。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在中学生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加强心灵教育和充实生命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中学生    自杀   审美教育   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范鸿虎,男,湖南郴州人,中学一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美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使得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甚至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最近个别中学生轻身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生命教育的关注。笔者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受市场经济和不良风气影响。一方面,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模糊了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新观念的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盛行,也腐蚀着部分学生的心灵。
    其二,受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有些学校设置的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等课程被忽视,甚至完全被取消。而单纯把智育放在唯一重要的位置。“在智育上,又重知识教学,轻智力培养;在知识教学上,又考什么,教什么,背什么,任意增减课程,过早文理分科,提倡呆读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养成唯书、唯背的心理定势,缺乏求实创新精神与动手动脑能力,成为知识再现型的人。”[1>由此导致了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其三,自我意识与自我调适能力不足。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推广与普及,部分中学生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开始沉湎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一味在虚拟空间寻求摆脱,但由于缺乏自省意识和自控能力而变得难以自拔。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自我调适能力不足,影响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也直接造成了心理问题。
    上述原因,说明部分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严重偏颇。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在中学生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开发右脑,培养丰富的审美力。我国目前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在很多方面都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忽视右脑的作用。为应付各种考试,过分强化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由左脑和右脑两个半球组成:左脑半球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集中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分类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右脑半球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视知觉、形象记忆、空间辨识、想象、做梦、音乐、舞蹈以及态度、情感等,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功能[2>。据一项调查显示,在现实生活中,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了自己一半大脑——左脑,而与形象思维直接相关的右脑却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面对这一突出问题,审美教育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在审美活动中,能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和体验,并展开联想想象,从中愉悦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因此,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点的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它能使人走出狭窄的刻板的平面世界,进军广阔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其二,它能使人脱离世俗的物质世界,进入自由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的审美力,而审美力的重要内涵是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3>因此,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自始至终都是形象教育,它以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右脑,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右脑与左脑协调发展,从而为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美善相乐,加强心灵教育。德育不同于美育。德育主要通过理性教育使人们接受一种行为规范,并逐渐在实践中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德育的过程中可以有形象,特别是使用艺术形象,以起到说理所达不到的效果。但长期以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脱离形象,只注重理性说教,如举行主题班会、级会、校会等等,缺乏生动、活泼、有趣的教育形式,所以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结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和理想教育如水过鸭背,收效甚微。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4>而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完全能触及人的灵魂,并将美的情感融入学生思想和行为规范之中,使他们正确地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审美理解与审美体验中提升生命内涵。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作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5>。由此看来,美育与德育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的共同目的就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使自然的人变成道德的人。它们的区别则在于:美育主要是涵养自由的个性,德育主要是培养自觉的社会性;美育诱导个体从感官进入精神境界;德育通过理喻,启发人对道德的自觉认识,并通过美感形式,使德行养成一种良好习惯。
    因此,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可以推动生命和灵魂,达到一种“美善相乐”的和谐境界。正如荀子所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6>(《荀子.乐论》)也就是说,通过“乐行”(美育)与“礼修”(德育),不仅使个体养成健全人格,而且使社会文明和谐,达到“美善相乐”的圆融之境。可见,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具有天然的联系。 


-

    第三,重视传统价值,充实生命内涵。目前中学生出现自杀他杀现象,说明中学生心理极度脆弱,生命价值观存在严重偏颇,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传统的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一无所知。追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可知:儒家文化重视“中和之美”,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强调生命个体的高度和谐。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论语·雍也》)。孔子把这种思想概括为“仁”——“仁者爱人”,他主张以“爱”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有了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生命才显示出活力与生机,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孔子还推崇“刚”的品质,认为“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9>可见,人只要拥有了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即使遭遇挫折,也会迎难而上,奋勇向前。道家同样注重“贵生”。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0>在老子看来,只有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才能担负起治理天下的大任,人民才能放心地把天下托付于他。这就把“贵生”与“治国”紧紧联系起来了,彰显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道家比儒家更懂得生命的内涵。佛教则主张“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11>(《大智度论》),它要求把所有生命的欢乐与痛苦当作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来体验,这就是所谓的“正命”。 “正命”是一种热爱生命的伦理态度,也是一种体现道德感与责任感的生命意识。此外,主张“明心见性” 的中国禅宗认为,佛就是人人本自具有的“平常心”。对于“平常心”,禅宗的高僧大德们作了诗意的阐释。景岑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五灯会元》)[12>p120慧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12>p163可见,所谓“平常心”并不是一种消极厌世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种对待宇宙人生的达观情怀——“乐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命本能的自然回归和审美体验。
    由此可见,传统的生命价值观虽然历史悠久,但今天在审美教育的观照下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魅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启发我们以一种伦理的态度和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生命,而且还促使我们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充实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而是根据时代审美需要,以形象与情感为特点,充分发挥审美的教育功能,并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人格的一种现代教育。首先,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它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在加强心灵教育方面,它是德育的重要基础;最后,在激活传统生命价值观方面,它具有重要而直接的人生启示。因此,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能在中学生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13>愿以此与中学生共勉!

参考文献
[1>涂艳国。教育变革与儿童解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3
[2>段福德。创新思维的自我修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爱因斯.爱因斯坦论文集。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6:248
[4>王振存。科学认识教育惩戒本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2):5
[5>朱光潜。谈美感教育[M>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03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46
[7>杨伯俊,译。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8>熊春锦,校勘。周易[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4-13
[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1
[10>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J>现代大学教育,2009(2):40
[11>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0
[12>洪修平,张勇。禅偈百则[O>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商务印书馆,2004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审美教育的当下反思

  • 下一篇: 重新认识“现代审美教育之父”席勒的精神遗产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文明出行 杭城更美” 倡议书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资助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
    乐业是更美的师德
    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智慧校园精准发力构建新生态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李克强:播洒爱心 放飞希望 努力促进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亲绝不能走开
    分数是谁的命根?
    朱永新:教育要让人身心统一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549946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