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普通高中“审美课堂”的实践研究 |
2012-5-24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
|
信息来源:苏州市教科院
本课题于2006年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确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6/02/129)。2006年,学校建立了以陆琪校长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启动课题研究,实施研究方案。2006-2008年,课题组全面开展了课题研究。目前的课题负责人为吴卫东校长。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时代背景及意义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这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认为,教育同样是一个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创造美的过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以确定。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4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为美育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
2.学校背景和意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执着于美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推动了我校师生的发展,也在昆山乃至更大的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目标:“九五”期间,我们聚焦于普通高中的美育机制建设;“十五”期间,我们聚焦于多方位的美育实践。
“美育教学”这一概念,涵盖了我校十多年来在普通高中美育机制构建、美育实践开展、审美课堂打造等方面所作的研究和探索;同时,这一概念又着重体现了我们对美的教学和美的课堂的思考与追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成为师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
多年来,我校美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和完善“四维空间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机制。我校注重多方位整体推进审美教育,在“九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四维空间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依据不同的美育实施主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机制;依据美育因素不同的存在和显现方式,形成强化、发掘、渗透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机制;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形成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机制;依据“知”“行”统一原则,形成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机制。
在学校的办学目标中渗透“美化人生”的要求。学校注重用美育的目标统领德育、智育、体育的目标,以形成一股有助于“美化人生”的合力。
德育目标:规范行为、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其中包含了递进的三个年段目标:以适应教育为支点,以规范行为为重点,致力于培养仪表大方、言行得体的合格高中生;以心理教育为支点,以陶冶情操为重点,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情感高尚的成熟高中生;以生命教育为支点,以健全人格为重点,致力于培养气度宽广、志向高远的优秀高中生。
智育目标:通过展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之美,发展学生的智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热爱和美感。
体育目标:在快乐体育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音乐、造型艺术的原则,引导学生培养生命意识、锻造健康体魄、塑造健美形体,丰富精神生活。
知能同步、德美一体,塑造学生的人格心灵美。学校切实践行“规范行为——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德育工作思路,努力达成“知能同步、德美一体”的育人目标。
青年共产主义学校重点培养优秀、先进的学生群体;通过设立“昆中红十字爱心基金”和“扶贫帮困助学基金”以及参与“手拉手、心连心”希望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心;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可以让学生直接产生美的体验和感悟,直接展示自身的青春之美和个性才华,直接开展美的创造;“青少年成才之路”夏令营,可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感知现实世界中美好的事物和先进人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之从呼唤真善美到感知真善美进而产生创造真善美的激情与行动;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赋予学生强大、持久、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形成了重矫治更重发展,求实效兼治标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正是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我们立足主阵地,聚焦于课堂教学,开始了对“审美课堂”的打造。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审美课堂。审美课堂,是表达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我校长期秉持的“以美的教育造就美的人生”这一育人目标最基本、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它体现了在高中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变革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它一方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审美性,即将美和审美看作课堂教学本身蕴涵的内在属性,将审美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最高境界和永恒追求;一方面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审美取向,即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满美感以涵养师生的生命。审美课堂的审美属性是科学课堂、艺术课堂、和谐课堂、生命课堂四个维度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的目标美、内容美、结构美、意境美、形式美、过程美等方面,是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与教学场景按照美的规律互动,使师生在课堂生活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涵养人格、共享成功的过程。它的主要属性是审美性、道德性和有效性。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围绕“审美课堂”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分别在教学中探索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方法性、和谐型、道德性和有效性。
三、课题的立项、启动和开展
1.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充分。学校教科处早在2005年底,就向全校教师发出了有关征集“十五”期间学校主课题的通知,许多老师都为此而献计献策。学校确定了课题后,组织了专门人员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并得到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专家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许多领导、教师都自觉地投入到对课题的思考和初步论证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设计、下发、组织教师填报“参与学校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申报表”。表中列出了一、二级子课题的参考研究内容,明确了申报要求,供教师选题、填报时参考。
3.组织课题培训活动。为使全校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任务,更好地参与课题研究,2006年3月21日我们组织了面向全体教师的课题培训活动。培训主要围绕该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教师确立二级子课题的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等方面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顺利组织“十一五”立项课题开题。2006年4月20日,我们举行了“十一五”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活动。与会的领导、专家及教科主任们认为,我校的课题选题准、价值高、意义突出、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概念界定准确、思路和方法科学合理、工作基础良好,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先导性。他们认为,我校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能静下心来思考研究审美课堂,这不仅仅是一种眼光、一种品味、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基于战略思考的大智慧。与会的领导、专家及教科主任还对我校两个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开题论证会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方案。
5.根据教师申报情况确定各级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研究人员。从教师申报情况看,约有190余人次申报了课题;经过协商,课题组从中确定了课题核心组成员11人(目前为12人),一级子课题负责人8人,二级子课题负责人为24人。
6.制定《江苏省昆山中学“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指南》。指南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内容、步骤、基本流程等;指南重点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方法,特别介绍了课题材料的收集和分类;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长及参与者的职责,明确了课题研究的考核奖励制度。
7.实施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我们按照苏州市教科院的要求,认真实施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在学校网站上设立课题研究主页,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两项课题的名称及管理属性(立项级别、管理类别、立项类别、课题编号)、研究单位、课题主持人、课题组联系电话;设置了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研究成果等栏目。网页由专人负责更新和维护。
8.展示教师课题成果并向教师推荐学习资料。课题组利用《昆中教育》和学校课题研究网页等平台,及时刊登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供大家学习借鉴;同时,我们利用《昆中教研参考》和课题研究网页等平台向教师推荐学习资料。
9.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我们定期召集子课题负责人会议,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成效与存在问题,帮助他们理清研究思路,明确下一步的研究目标和计划。我们要求各子课题负责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定期组织成员学习、交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确定研究点、探求生长点、寻找突破点、开拓创新点,重视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总结。我们通过及时认真地完成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的“年度检查表”,及时总结一年的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实施下一年度的研究计划和任务。
10.完善保障机制,确保研究经费。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着力打造教师之美
在审美课堂中,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教师无疑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美的欣赏者和美的创造者的统一体,是审美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而,“师美”是构筑“审美课堂”的基础,构筑审美课堂的首先需要打造教师之美。
我们认为教师之美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形成并巩固专业精神,包括专业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终身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付诸行动,包括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作为以实践“审美课堂”为理想的教师,还需要学习一定的美学知识,以合乎审美原则和审美价值的视角去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完善并发挥人格力量;塑造美好的外在形象;在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追求教学之美。
2.让“审美课堂”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审美课堂,是表达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我校长期秉持的“以美的教育造就美的人生”这一育人目标最基本、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它体现了在高中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变革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它一方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审美性,即将美和审美看作课堂教学本身蕴涵的内在属性,将审美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最高境界和永恒追求;一方面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审美取向,即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满美感以涵养师生的生命。
无疑,让“审美课堂”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是本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和最重要的目标。为此,我们通过两条腿走路来推进课堂教学的“审美化”。一方面,我们牢牢抓住审美课堂的四个维度——科学课堂(目标和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合规律性)、艺术课堂(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艺术性、道德性)、和谐课堂(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平等性、互动性)、生命课堂(效果、成果的多元性、师生的成长性)——制定学校的评课标准并以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展开评价;另一方面,将审美课堂的理念与学校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自主、探究、审美、和谐”为目标,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全面而充分地展示审美课堂的魅力。我校一年一度的公开教学展示之所以每每取得成功、获得好评,与课题组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将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
如前所述,为了使审美课堂的理念得到落实,我们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评价这一关键,将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实施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基础性评价,是指在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师德修养和精神状态、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效果。所谓发展性评价,是指在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个性化的充满魅力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以及学生在生成能力、塑造人格等方面的效果。之所以要从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来评价课堂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只有将基础性和发展性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评价行为,才能较为完整、准确地描述和诊断课程改革条件下课堂教学的状况和效果。仅用侧重于反映基础性要求的评价去考察课堂教学,容易忽视教师在变革课堂教学方面的努力和成效;而仅用侧重于反映课程改革观念和要求的评价去考察课堂教学,则容易导致教师对教学基本素能和基本规范的忽视甚至轻视。显然,这两种情况都难以完整、准确地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其次,只有将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评价行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应试化课堂”的消极作用。“应试化课堂”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追求高分为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教师热衷于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繁、难、偏的知识和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取决于他的成绩。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缺乏合作、探究、创新,难有精彩和乐趣,而且也有违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规范。将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由于其考察内容的完整、全面,评价实施的制度化、经常化,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应试化课堂”的消极作用,引领优效课堂和审美课堂的生成。
总之,我们认为只有将基础性和发展性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综合体现评价的考核、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避免评价的“工具化”倾向。当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效果被置于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上考察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才能更全面,对教师的诊断才能更准确,才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让评价远离甄别、奖惩从而使教师得到真正的激励,审美课堂的理念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
实施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评价,关键在于设计合理规范、简洁清晰、便于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由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部分组成。前者(80分)是主体,包括10个指标,每一个指标分为四个等第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分别反映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精神状态、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情况。后者(20分)包括6个指标,每一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分别反映教师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力、调动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其效果等情况。
实施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还要正确运用评价结果。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汇总;二要及时向教师反馈信息,包括情况汇总和评估结论,后者要突出五个方面:评价结果相比于其他教师是高还是低(常模参照),评价结果有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标准参照),评价结果与自己的能力是否相称(能力参照),评价结果与先前相比有没有进步(成长参照),以及改进建议等;三要及时向全校教师通报评价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目标和措施。
4.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同题异构课”教学研讨活动。在统一备课组中,请在教学资历或教学风格上有一定差异的教师分别就统一教学课题开课,并向全校开放。听课后开展评课研讨,向开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力,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和高效,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创造性人才。
5.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论坛。为展示我校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品位方面的探索和收获,推动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审美性,课题组联合教务处和教科处于2007年12月19日举办了以“实施有效教学,构建审美课堂”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研究论坛活动。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领导,课题组一二级子课题负责人,昆山市教科高中片的各校教科主任出席了论坛活动。论坛由校教务处主任周雪龙主持。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副校长宗甄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普通高中“审美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进展情况。随后,七位课题组成员作了主题发言。论坛活动的第三个部分,是与会者就有效教学或者主题发言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或看法。市科室领导在发言指出,这一论坛活动是昆山中小学“十一五”课题研究中率先举办的高质量的科研论坛,展示了昆中课题研究者高昂的科研热情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这样的论坛体现了将课题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求真务实的思路,是一个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举措。昆山市教科高中片片长、昆山市一中教科主任严月明老师也在发言中对这次论坛活动表示了赞赏。
此外我们还多次组织学校青年教师参加的主题论坛活动。
6.举行以“创设课堂美”为主题的评优课比赛。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突出比赛的主题——教育目标中蕴含美育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的引导和培养,教学的方法、形式、过程具有艺术性和美感,教师自身的形象、语言、教态具有美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校课堂教学的形态、过程、结果都有了显著的改变和提高。
(一)形成了“审美课堂”的构建思路
“审美课堂”的构建取决于诸多的因素,但我们认为,其中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而,需将这三个要素作为构建“审美课堂”的着力点。
1.目的与规律相统一
众所周知,人的活动既有目的性,又有规律性,受到目的和规律的双重制约。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它因为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而发生,同时又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所以,教学活动的开展包括审美课堂的实践,虽然是主体的自由创造性活动,但仍需要在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构建审美课堂,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教学主体尤其是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各项活动都必须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但是,实现这样的目的和目标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教师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并利用教育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甚至模式,以使教学活动符合并实现人们的预期。总之,将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确定教学活动的目的和目标,并采用合乎教育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目的和目标,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真正的审美课堂。
2.内容与形式相交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构成一事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表现为内容,这些要素又必然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成形式,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内容是主要的、决定性的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又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影响、制约着内容的变化发展。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同一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同一形式也可以反映不同的内容;新旧内容与新旧形式之间也存在着既克服又保留、既革新又利用的关系。课堂教学同样是内容(主要是知识和技能)和形式(主要是方法和过程)的统一,遵循着上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之美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而且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因此,构建审美课堂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展现人类的真善美,展现人类的文明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中所凝结的人类的勤劳、才智、理想、品质和情感。同时,审美课堂又需要用合理的形式来反映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在教学形式的使用上,要以“恰当”为美,即最能有效地反映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要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要辩证地看待教学上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反对以追求形式的“新异”为主要目的,用内容套形式的做法。
3.教师与学生相和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如前所述,构建审美课堂首先需要打造教师之美。同时,要构建审美课堂,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美的因素,其前提必然是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
(1)作为审美对象的教师要努力塑造教师之美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偶像。”这无疑在提醒我们,教师本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审美的主要对象,因而,审美课堂各环节的美自然应该包括教师之美。由于教师之美能够产生强烈的“行为模仿效应”和“信息加强效应”,因而这样的教师一定能成为学生心中“最美的偶像”,他们主导的课堂也一定会被学生期待和向往。
(2)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展现教学之美
首先,教师要确立审美理想,主动追求教学之美,明确创造教学之美的理想目标。也就是说,教师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魅力、效力的信念、目标和行动。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审美素养,包括教师内在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素养,为此,教师应拥有一定的美学和美育知识、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展现教学之美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在把握审美课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展现教学之美。这就需要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精深透;保持积极的教学姿态,语言富有感染力;用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全过程;将精心预设与关注有价值的生成、讲授与探究结合起来;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参与;采用必要的、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对教学进程和突发事件敏锐洞察、及时反应、准确判断、有效处置;在评价时,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也注重其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
(3)作为学生引领者的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并激发学生之美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过程。学生审美心理要素主要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以及审美创造(包括灵感)等构成。审美过程包括初始阶段(准备、接受或注意)、高潮阶段(反应、评价)以及效应阶段(组织、内化)。尤其要关注的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高中学生进入了“自我主导审美期” 。此时的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不断发展。
其次,教师要调动并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出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审美渴望,一般表现在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秩序、结构、规律等的欣赏。但学生的审美需求要转化为审美和创美的行为,却离不开正常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教师的引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身的激情、形象、学识和民主、平等的教风为学生营造学习和想象的和谐气场;用科学的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用丰富的感性形象(主要指学习内容的形象化、生活化)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向学生展示知识的魅力;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感一定会得到彰显和提升。
再次,教师要用审美课堂催生学生之美。学生美是审美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审美课堂的终极目标。我们相信,教师美、课堂美的长期浸润,一定会有利于学生的各个方面趋向美好。但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顺理成章”之事,仍然需要关注学生美的构成要素,并适时加以引导。学生之美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正确;热爱祖国、亲人、师长、同学;有理想、守纪律、讲诚信;热爱学习;尊重劳动;举止文明;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谐。针对这些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效的方法、积极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营造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意识、探究意识。
总之,在审美课堂中,让师生成为挖掘美的主体,让内容成为展现美的载体,让方法成为激发美的动力,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静态美和动态美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身心发展,实现以美激情、以美生趣、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求真的追求和目标。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五年来,数十位教师在各级各类优质课、教学基本功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 10人次,二等奖13 人次。沈瑾老师于2010年获第四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最佳教学效果奖;邓解芳老师于2007年获江苏省高中音乐评优课比赛一等奖,并于2010年暑期受邀在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受到广泛好评。
近几年中,学校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4A率20% 以上,一次考试合格率达100 %;已连续四年共5名学生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荣获苏州市李政道奖学金,近三年共有110名毕业生被名校录取。学校被确立为江苏省、苏州市历史学科教育科研基地。
学校的教育科研成果显著除了表现在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之外,还表现在有大量的教师论文获奖和发表。五年中,我校教师有150多篇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在大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论文评比中得奖。多篇论文获江苏省中学青年教师“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核心期刊上。《美苑漫步》、《昆山礼赞》、《三贤诗文精编选读》2008年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校本课程评比一二等奖。
|
|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环境教育审美化对中学生环境道德影响研究
下一篇:
《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颁布实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