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学生,就是在学校里学会生活的人 |
2012-9-2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
|
作者:王毓珣
什么是学生? 这也许是教育学中最简单也最复杂的概念之一。打开中国古典文献,《庄子·达生》较早地使用了“学生”一词,其原义为学习养生之道。后来,学生才被用于在校学习的人。例如, 《后汉书·灵帝记》就曾记载,在光和元年曾:‘始置鸿都门学生”。当时,学生主要指在鸿都门学习的人,即在校学习的人。笔者以为,当下的::学生”可以新解为:“在学校里学会生活的人。”这一解读既论及了学习的地点:学校,又包括了学习者,还包含了学习内容:生活,且涉及了学习目的:学会生活。
之所以说学生是在学校里学会生活的人,是因为学生阶段既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人为了更好地适应与享受生活打基础的阶段。因此,美国教育家杜威特别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实与改造生活。”陶行知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生活教育论,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会生活呢?我国台湾学者高震东提出,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一为生活的常识,二为生存的技能,三为生命的意义。美国学者哈拉普(HamP)则将人类生活划分为:家庭生活、休闹生活、公民生活、社会团体生活、消费生活、生产生活、思想传达生活与交通生活等八大类,并希望学校课程应该围绕这八大类生活展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航行的指南针……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从教育终极目的的视角分析,学生学会生活,其所应学会必须是其一生可以终身受用无穷的东西。这些东西应该包括:一是品行。“品”为品德,即品质与道德,“行”,则指道德行为。二是责任心。即自觉地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三是团队精神。一个人只有在与人的通力合作中,只有在团队中,其价值与人格才能得到充分的恰当的体现。四是自我发展能力。人永远都是一个未完成的人,只有掌握了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五是常识。即人生在世必须了解的最基本的生活知识,也是最有川的基本生活知识。六是科学精神。就是能够随时随地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能够依据科学规律办事。七是创造力。在创造力的培养中,创造意识可以教育,创造技能可以培养.创造思维可以训练,创造能力可以养成。八是毅力。毅力是就意志而言的,它与志向、艰苦、困难与挫折,努力、专注与动机等密切相关。九是健康。即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病残和体弱,而是指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与社会适应能力上达到的完美状态。
总之.学校尤其是中小幼开展的是未来导向的教育。科学地解读学生这一慨念,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而且有益干培养懂生活、会生活、善生活、享生活的学生。
(王毓珣: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
|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家长需注意:孩子不适应新学期生活的四种类型
下一篇:
教育,臻于至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