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
|
懂得远比知道重要 |
2013-2-2 出处:教科室,语文组
|
|
来源:人民日报(2013-1-21)
大学老师要求新生“格式化”中学所学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学时,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老师的帮助下,变成了同学们口中的儿歌,“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五个一行,朗朗上口。
到了大学,化学系教授看到元素周期表被“肢解”成这样,欲哭无泪。这种记忆法完全忽略了门捷列夫创立周期表时,表中一横行为一个周期、一纵列称为一个族的本意。
中学时,历史老师想出各种各样的“好法子”,将那些盘根错节、眼花缭乱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编成口诀,以帮助同学们应对高考中的填空题与选择题。于是,久而久之,在高中生的记忆中,历史变成了一个个顺口溜,一串串扁平的符号。
可到了大学,历史系教授告诉我们,历史学的学习重在两点,一是叙事能力,一是分析和阐释的能力。与简单的背知识点比起来,广阔的视野与深入的思辨能力更重要。
于是,每到大学开学,面对大一新生,几乎所有的大学老师都要皱着眉头进行再教育,反复强调,中学学的知识尽快“格式化”,要重塑思维模式。
我们经常感慨,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更循规蹈矩、更愿意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
当然,如果板子都打在中学身上,中学老师可能会不服气。第一,甭管是顺口溜还是背口诀,只要学生能记住,考试中管用,那就是胜利。每年绞尽脑汁与高考试题“博弈”,那也是被逼出来的智慧;第二,素质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最紧迫的任务只有一个——“战胜高考”,一切不以这个目标为中心的努力都是“华而不实”。
高考的应试指挥棒,是中学教师最看重的标准,也是中学教育许多改革“出师未捷”的根由。在指挥棒依然挥舞的时代,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裂痕无法修复了吗?
弥合的努力依然看得到。几天前,北大决定认定某些中学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让那些在某个专业表现出特别兴趣与天赋的孩子,可以尽早接受不以应试为标杆、而以专业研究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无奈,一种不忍学生的创造力再被应试教育训练扼杀的无奈;这也是一种尝试,努力在中学与大学教育的鸿沟上架起一条通畅的人才成长之路。在这条路上,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培养模式是接续的。
或许这条路能容纳的人数目前还比较有限,但随着更多的人意识到中学与大学教育断层的问题,随着在高考制度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人才选拔方式的拓展,随着像北大那样的努力成为示范,中学与大学教育将只是咫尺之遥。
|
|
录入:林海鸣 审核:林海鸣 |
上一篇:
教育部长:做学问不能哗众取宠照搬照抄
下一篇:
高校三种入学形式的设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