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社会都在呼唤个人、组织、市场乃至政府诚信品质的今天,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来培养青少年一代的诚信品质,应该受到高度关注。
现实生活中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狼来了”这样一个故事分析。作为诚信的启蒙教育,“狼来了”广泛地为学校道德教育乃至社会道德教育所使用。故事给人的警示就是:一个人要诚实;如果不诚实,就会有麻烦。但是,这种价值逻辑并不能得到充分地或有效地经验证实。对一个人来说,生活中的不诚实并不一定带来麻烦或消极后果。只有当不诚实、谎言、作弊或骗术被发现或戳穿时,才会如此。否则,不仅没什么坏处,甚至可得到某种好处。因此,如果把诚实教育的价值着眼于功利目的,则削弱了说服力和约束力。这恐怕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尽管从来都讲究诚信教育,但却缺乏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的根源之一。
诚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其价值取向从功利主义转移到人文主义,从利益考量转移到人文诉求。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导青少年讲诚信,并不是为了维护与增加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尽到做人的本分。
在一般情况下,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后果如何,一个人都应该讲诚信。《中庸》中有关“诚”的价值认识就是这个思想,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心知性,率性“成人”。这就是从“成人”而不是“成事”的角度来阐述诚信的价值,凸现了中国传统诚信教育的人文主义底蕴,对于今天的诚信教育颇有启发。从这个视角来看,“狼来了”故事中的孩子并非错在“撒谎带来了消极后果”,而是错在“撒谎本身”。“撒谎”的最大害处也不在于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并进而损失了羊群,而在于损害了他自己的“人格”———做人的资格。
随着对诚信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表述,诚信教育的方法也应当更新。以往的诚信教育方法主要是“道德劝告”加“纪律规训”。一方面,教育者苦口婆心地告诉青少年学生要诚实不要撒谎,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会长“长鼻子”或受到其他惩罚;另一方面,教育者会利用个人的或机构的权威对那些已经查明不诚实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惩罚,从实际后果方面证明道德劝告的正当性。
这两方面的教育是有点效果的。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没有哪一个青少年不知道撒谎是不好的,也没有哪一个青少年不知道撒谎一经查明是要受到处罚的。但这并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远离谎言。原因一方面在于上述的消极后果不一定出现,另一方面还在于不正当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学生作弊被抓住了,他并不认为作弊本身不好,而是认为自己“倒霉”、“运气不好”。可以断言,基于功利主义道德劝告和纪律规训的诚信教育方法总体上效果不会太好。
诚信教育从方法上要改弦易辙。具体办法可以探索,总的方向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或途径去除诚信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彰显诚信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下面还以“狼来了”这个故事为例进行分析。首先,故事还可以讲下去,但是问题的方向不是引导同学们发现撒谎与消极后果之间的直接联系,而是引导他们去分析撒谎的心理条件或诱因,分析这些心理条件或诱因的正当性、合理性及其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撒谎的心理过程,并找到克服这种心理过程的条件或办法。其次,可以再选择或续编一个“狼没有来”之类的故事,引导同学们讨论在结果无害甚至有利情况下撒谎的过错问题。上述这些教学环节最好都结合老师与同学们自己的诚信或撒谎经验来进行,以便使得教学活动不仅是外向的知识讨论,而且伴随着内在的经验反省和人格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