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孩子厌学、网恋、早恋、孤僻甚至犯罪的报道屡屡出现,且对亲情冷漠、不与父母沟通、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人们习惯性地将这些孩子称为“问题孩子”。据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孩子”的智力水平基本正常,有的甚至智力超群,但“情商”却相对较低,情感世界多是一片荒漠。
(《大河报》12月1日)
情商(EQ)是一个近几年才提出来的相对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控制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等非智力因素。
据了解,“问题孩子”的年龄基本都在3-20岁,也就是说他们基本都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作“掌中宝,心头肉”。看见孩子如此多的问题,家长们心急如焚,遍求良方。那么,独生子女的情商困惑究竟是谁之过?出现问题后,家长才四处求医,向学校、向社会,单单没有反躬自省,忘记了自己也是教育者。
讲一个真实的例子:今年11月14日《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一篇文章,一位大学新生母亲给儿子所在大学校长写信,信中,她含泪倾诉了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儿子冷漠寡情的失望和困惑。在对这位母亲表示同情的同时,笔者不禁要问: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家长是否尽心,是否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一个好榜样,是否像抓智商一样关注孩子的情商发展了呢?
0-12岁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更多的家长重视发展智力的“知”觉教育,以成绩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好坏,缺少了感恩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感”觉教育。是父母对孩子学习上过分的“严格”与生活上过分的“宠爱”,造成了孩子智商的发达与情商的匮乏,是父母的偏爱、溺爱恰恰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冷漠、隔膜和排斥。
当社会指责独生子女“对物不珍惜、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尽力、对己不克制”的时候,每位家长首先对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刻反思,不要把矛头指向学校教育,把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了学校。学校固然有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别忘了,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社会环境相同,学校环境相同,孩子年龄相近,为什么有的品学兼优,有的却成为“问题少年”呢?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啊!
伟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独生子女情商困惑,学校教师需深思,家庭家长更需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