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www.999777.com-家长学校 >> 正文
`
|
|
多讲讲高考失利者的故事 |
2013-7-1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
|
2013年06月27日
来源:新闻晚报
高考成绩出炉了,有人欢喜有人愁。最愁的可能还不是失利,而是失利之后的冲动。 20岁的成都女孩王倩,今年第二次参加高考,离理科三本线仍有6分差距。在得知这个成绩后,她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新闻,给人带来异常沉重之感。揆之于现实,这样的新闻并不少。2009年西安一名考生,持刀连刺3人,并将一位71岁的老人刺死。行凶的理由简单得有些可怕:没考好,想死。失常的不仅有考生,竟然还有父母。宁波就有一个家庭,女儿今年高考失利了,老妈竟然选择了出走。
这样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都指向了一点:高考失利。不要简单地指责考生,他们抗压能力差是一个不争的现实。立足于现实,致力于防范,我们更应该反思,应该为他们做什么,帮助他们做什么。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天看新闻,无论是叫第一名还是叫状元,几乎都是胜出者的故事。给人一个感觉,赢得了高考也就赢得了一切。当然,胜出者身上自有新闻,他们能够考出好成绩,不仅仅是死读书的结果,他们也有过人之处。特别是他们学习的经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自有可取之处。但是,这种只对胜出者的关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成王败寇”的功利观。
高考再重要,也只是人生的一次考试。即使一时失利,也不意味着什么。现实中,虽然高考失利,但后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精彩的,可谓不胜枚举。比如我们熟知的孟非,主持节目时睿智的语言、犀利的评论,常让人感受到他身上的文化积淀。可很少有人知道,孟非曾经是个“高考落榜生”。1990年,孟非参加高考,成绩揭晓,“意料之中”的落榜了。落榜后的孟非并没有自暴自弃,1992年,通过成人高考,孟非考上了南师大中文系,白天上学,晚上在印刷厂当工人。孟非的高等教育全部是在工作岗位上完成的,包括后来拿到的研究生学位。
类似孟非这样 “失利的英雄”,在现实中还有很多。如果在报道胜出者的同时,也能够拿出一定的时段、版面关注一下失利者,报道一下孟非们的失利故事,那就能够起到平衡作用。这些失利故事,现在讲讲,效果可能完全不同。这能够传递出一个导向,让失利者看到,虽然我们失利了,但社会并没有遗弃我们。而现在,对胜出者的集中式、轰炸式报道,不可避免地给失利者制造了压力。
拿奥运报道来说,这两年一个重大进步,就体现在淡金牌重故事上。那些比赛失利者,他们虽然没有打破纪录、拿到金牌,但通过媒体的报道,他们的悲情、悲壮同样打动了无数观众。奥运报道能转变视角,高考报道又何必眼里只有胜出者?
一个又一个高考失利的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刺痛我们。当我们劝考生坦然面对高考失利时,更应该通过行动让他们看到,一时失利算不了什么。这个时候,不妨多讲讲孟非们的故事。(乔杉)
|
|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
上一篇:
有一种教育叫做等待
下一篇:
别把孩子当“人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