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迹 杂 谈
我觉得我虽读了余先生的《中国文脉》,可实距“脉”还颇有一段距离,我所涉猎的星星点点,充其量也只能算些“文迹”。且边读边有感而发,随笔记之,故名曰“文迹杂谈”。
壹
文,即以文字表达人内心的精神世界。读文则是精神的审美,这是我自己的结论。说到审美,我认为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判断。那些过于封闭,过于保守的一个个王朝,曾经留下了帝脉,而不是文脉,即便有气脉,也不是诗脉。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学审美,来自于《诗经》。
诗经是浪漫的,分国风、大雅、小雅、礼颂。曾有对联曰:“三光日月星,四经风雅颂”。雅多为宫廷礼乐;颂则多为祭祀之歌;风则是民间小调,却流传得最为广泛,期间多以描写爱情为主。我最喜爱《蒹葭》、《野有蔓草》。《蒹葭》大家耳熟能详,自也不必多说。《野有蔓草》写了在青青的草地中,一对年轻男女的邂逅,语言质朴清新。先秦时期文章诗歌间都存大量文字在描写自然之景,一切都在初始状态,是最接近“真”的状态。
我本想花很大的篇幅来写写那“先秦的桂冠”,无奈惭愧得很,我对《离骚》的了解,只在于“握瑜怀瑾兮”之类的文字表面,却没领悟到其中更深层的涵意,而对屈子其本人也只停步在端午节由来之上。但我分明感觉到在他的诗句之间,蕴藏著一个伟大的灵魂。
贰
这一段,我想说说女性。
女性,在中国文史上只能算是绿丛中的树叶。但是,李清照,曾闪耀在中国词坛的这个名字,应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罢。她用精妙的语句刻画了自己凄美的一生。早期的李清照,是快活悠闲的大家闺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套用现下流行的词,叫作“小清新”。而后期的她,国家的灭亡,家庭的破碎,又使她“寂寞倦梳头”,忧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写尽了心中的苍凉。
但作为一个女子,能写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类豪迈的诗句,也好生令人敬佩!
另一个女性,我很喜欢她,但书中却没有提及,那就是唐代的上官婉儿。她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人们更多的想到她是“女官”“荡妇”,很少和“才女”联系在一起。但她的文字或清新脱俗,或大气磅礴,或构思巧妙,实在是一千古奇女子。
叁
隐士,是一类追求灵魂超脱的人。
在我看来,一切都始于自然,归于自然。
首先是陶渊明。我对他最深的印象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就是对物质功名无感。那么,他们就是追求一种自由的气质,所以他们的心灵是高贵的。
我还想说一个人,梅妻鹤子的林逋。孤山上的放鹤亭,杭州人应当都去过。梅、鹤象征着高洁、高贵,他本人也是如此。《山园小梅》中最著名的两句“疏影横斜影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疏影”和“暗香”被设为两个词牌。说到这里,随扯一句,因写《暗香》《疏影》而出名的姜夔和周密、周邦彦等人同属“雅骚派”,词句清丽。称为丽极而清,清极而婉,为世人所喜爱。暂且不提。
肆
唐诗宋词,这一章我想写两个我很喜爱的人。
第一个是王维。我是因为读《相思》而喜欢上他的。他的诗和白居易一样通俗易懂,虽然语言简炼但却能让人一下子进入意境,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二个是苏东坡。凡是我喜欢的人,会的不一定要精,但一定要博,而苏轼,竟然又精又博!余秋雨在书中描述他是用“可爱”这个词,而我要用“通达”
这个词。他不像李白那样“求仙”,也不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有人说过,苏东坡一生都很想归隐,但他却始终没有隐成。他保持的是精神的自由,“大隐隐于朝”。
那首《定风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是期盼着雨后彩虹,而是完全不介意是雨是晴,在其间畅游,好似脱胎换骨,用灵魂在行走。他既出世又入世,虽看透了世事,却又积极地享受着人生,追求着天地间的那份“气”,这种心态筑就了他人格的伟大。
伍
对于写不写这一章,我思考了很久。这貌似不是一篇文学作品,却又被推为“万经之首”,这是一篇哲学著作,却也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虽然这在《中国文脉》中并没有提到,但它却被寓为“中华文明之源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一提《易经》。
我是因为“黄蓉”而对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等感兴趣的。可当我真正打开了《易经》,我迷茫了,有些不知所云,然后我对着注释反复地看,感叹着天地之神奇。例如:乾卦、上九、亢龙、有悔,指事物的转化,满招损。以我粗陋的学识,不足以描绘易经的奥秘。我觉得,《易经》当算是文脉中的一支主脉。
陆
书的第一章就写到: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轰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他一语道破天机!现当代的中国,极度匮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追求,人们更多地在追求网络语言及流行小说。这些“非主流”虽然可以增添情趣,却不能提高文化内涵,增添一个民族的文化性。
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致使文化被改写,人们普遍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古代的便是珍品”,殊不知我们的意识已被商业化了。
热爱一个国家,应当先热爱它的文化。
一个国家的品位,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走向。
说到了品位这个词,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当代不乏学者,但缺少文人。学者姑且称之为追随者、研究者,而文人才是真正的创新者。我们现在的社会,缺少个性化的标志。这个个性化并不是指言语多少标新立异,稀奇古怪,而是指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品位。在这个思想早以大众化,普遍化的当代,所需要的是具有广泛影响力,有文学价值的时代标志。
我认为,首要需提高人们的基本文化素质,鼓励文学创新,弥补时代的单一性,散乱性。如此,中国才能成为一代强国,一个品位高雅的国,一个真正令人尊敬的国。
以上只言片语,皆属我阅读此书后生发的感想,权当游戏笔墨罢了。
(以上黑色加粗体皆为引用书中原句,特此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