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不见,乡关何处
------读《中国文脉》有感
乡关何处?岁月摩挲着我们的心灵,当它被眼前的空虚掩盖,文学就这样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现代的脚步也慢慢把我们的根源抽丝剥茧。
“文脉既隐,小丘争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何等的悲凉!何等的无奈!当余秋雨先生发出如此的感慨,满地的残羽,勉强躲过了文学的批判,展翅飞翔。对于这般景象,我不想议论什么,更没有能耐能够将这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珍稀铺陈开来,以此示人,我只是在面对中国文化这座即将崩塌的堡垒前,发出在圆明园面前一样深刻的反思。
中国的文字,是高雅的是睿智的,自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天下读书人皆以天下为己任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以身作则,担负着国家使命,他们冲破繁密的方言壁障,摧毁了现实城堡,不论来自于何地何时,当他们举头望明月时,都有一个来自远古祖先的声音冲出他们的胸腔,那时候,人人都是李白。
大家都说李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者,吟诗作对,举杯邀月,最后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详,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但他是中国的儿女,是西域驻守文化边疆的先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时在中亚碎叶城的小李白已经在萌芽中生。李白的生命,由西域移植到了大唐的版图,他的文学,映在哈萨克人,维吾尔人,柯尔克孜人的眼睛和面孔里,不论是否风流,他仍然不忘本,不忘文学的根基。可是,在这公元七百多年的历史面前,却没有人为他的离开鞭长莫及,因为他们愛上的是如今的潮流,泛滥的文学作品,却没有好好评价,去尊敬每一个为文学作出贡献的先驱。
“站在古人的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
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看着自己的文化渐行渐远。苍天不见,乡关何处?乡关,那让我们跳动的脉搏,怎能埋没在西方人的血液?
在历史面前,我选择独嗅中国文脉的芬芳;在现实的阴暗面,我选择它残酷的本质,因为它是时代的警钟,是文化的号角,它的脚步在逼近,它遏制着传统的参天大树延续根芽,发扬光大。
伏案在桌前,我捧着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感慨万分,他是一个在文学上的先驱者,他的呼唤,他的愤慨令我感动,个人的力量像鸿毛一样微小,但如果如今民众能够看到这些虚伪现象下的本质,我认为,不能保证中国文脉发扬光大,也能保住它延续香火,传承文化。
曾有幸听过曹文轩先生的讲座,他的讲话令我受益匪浅。他说,当今中国,哪怕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学生也未必能透彻地理解他对写作,对文化的那份专注和深情。因而,凡事需要靠时间的磨砺,但是如果时间都虚度在不必要的阅读上,时间的磨砺,时间的魔法,并不会让一个内心愚钝不知开化的人析出岁月的精华,只会让“圣益圣,愚益愚”。
世上的根都是诚恳的,沉默的,坚忍的。
世上凡站着的东西都有根,每棵草每棵树都有根,人难道可以无根吗?文化难道可以无根吗?面对那些根,我常常为自己的根底肤浅而羞愧,但我仍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敬仰,我会记得,黄皮肤的东方人,创造文字让世界不再只是花瓶。
我竭力探索着前方的路,记住游览自己国家所带来的点点滴滴,旅行的每一处都是诗句,我不会浅尝辄止,我会继续热爱,几近疯狂地去热爱在这片神奇土地上文脉衍生处那些动人的篇章。
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也可以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多一份具体的实践,让流动在我们血液深处的文化情愫仰望湛蓝的天空。
苍天不见,乡音何处?苍天不见,乡关何处?!
中国文脉的延续,需要你我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