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尊重,人永远的渴求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原本并不熟悉林徽因,也没怎样听过她与三个男子风花雪月的事,所以,第一次看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书时,内心一愣,“你”是谁?为何“你”安好便是晴天?带着这样的好奇,捧起了这本书。
林徽因,一个早已早已化身为燕的素色女子,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一个曼妙的背影,到如今仍令世人难以忘怀。有人认为,她是个美丽永恒的冰洁女子;有人认为她是个无论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能全身而退的理智女子;更有人认为她是个亘古至今最幸福的女子,无人能及其项背。我却认为,她是个过分理性的女子,理性到了绝情。她与徐志摩的康桥之恋,是她三段恋情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这段恋情,空前绝后,轰轰烈烈,多少才子佳人渴求的相遇、相知,她遇到了。但她在美妙的情感的河流里短暂的停留后居然义无反顾地离开。这令我费解。古今中外,多少凡夫俗子、帝皇将相渴求这样的相遇相知,却无法如愿,许多人孤独到老却依旧心里挂念着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情感,因此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句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这个女子,居然轻轻放手,“转身天涯”,那年她才十八岁。
豆蔻年华的林徽因,有超越自己年龄的智慧。她清晰地看到,自己和徐志摩注定没有完美的结果。她不愿看到更大的破碎,于是在最美丽的时刻转身,从今纵使相逢应不识,唯有短暂却甜蜜的记忆供养在彼此内心。我掩卷思索:这聪慧的女子,可曾为自己的转身而后悔?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界中,林徽因居然自由释放自己的情感,并自由选择舍弃。与她同时代的胡适,文才名满天下,但留洋回来,虽受到自由之风的熏陶,但一回来,在情感的世界里挣扎了一番,最后还是遵循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徽因这女子,在旧日的中国,居然能这样自由去追求、去选择,流言蜚语肯定满天飞,悔肯定有,但她给世人造成一种错觉,她的爱如满地凋零的花瓣中的其中一瓣,不露一点痕迹,世人无法看到她的悲喜,只看到一个任性的女子在自由选择自己的情感之路。
如果在林徽因身上我读到了“自由”,那么在梁思成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尊重”。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颇值得我们深思。梁思成也是青年才俊,家庭声誉显赫。林徽因和梁思成第一次相遇,只是带着些许腼腆和快乐,彼时的她,怎么也没想到最后携手的竟是这个人。梁思成知道林徽因情感上的波澜,但他尊重她,给她自由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从未追究曾经的失去。当林徽因苦恼地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时,梁思成却沉默不语,思考许久后告诉她:你是自由的。如果说徐志摩的爱如火,那么梁思成的爱如水,而这如水的爱,来自内心的尊重。尊重,让她赢得了芳心。最后他们携手走过千山万水,像完成使命似的相约白头。人们看到的是一对事业上相扶相持的夫妻,而不是卿卿我我的夫妻。中国的建筑史因他们的牵手而多了辉煌的章节。
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留给后人的谈资很多,但我想:只要我们稍微理性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青年自由追求情感、自由作出选择的渴求。而对自由的渴求,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梦想。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很久前就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但是即使到如今,我们还很难做到自由的选择。生活中的各种条条框框总是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当有身价百万的人抛弃高薪,选择乡村的生活时,人们不理解;当北大的毕业生,有人去做了和尚,有人去卖猪肉,人们嗤之;当外貌丑陋的年轻人去追求心仪的人时:人们会讽刺***想吃天鹅肉;当年长的人想重拾自己的幸福生活时,众人一片喧哗。连刘晓庆这样的名人,也无法避免被人讥笑……这样的事情,打开报纸,每天都在上演。人们啊,他人在自由追求、选择时,我们能否多一点尊重?
中国梦,强国梦,要强国,思想要强大,而自由和尊重是强国的法宝之一。这样,才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个你,就是“我”、“你”“他”,我们一切渴求自由的人。让我们带着这两大法宝,做行的巨人,不枉林徽因给我们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