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档案 冯旭初,广州市第七中学退休教师。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获广州市优秀教师特等奖和人民教师奖章,199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学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研究获广东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冯旭初老师今年73岁了,但是在广州市第七中学办公楼的2层仍然有他单独的办公室。退休近10年的他,仍然是退而不休。从1994年开始自主探索,到申请全国教育规划立项课题研究,从单一的数学学科到所有学科普适性实验,他把这项教学探索起了一个自己的名字——“四合一教学”。19年来,“四合一教学”就像他精心培育的孩子,最终有了自己的模样与内涵。从一个班到学校,从一所校到多所学校,从一个学科到21个学科,从广州到香港,并于2011年7月应邀赴美交流。2013年2月,“四合一教学”被广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全市推广的5种教学模式之一,在冯旭初老师所在的学校——广州七中专门挂牌成立了“四合一教学”应用推广工作室。73岁的冯旭初老师又开始了新使命,让这项教学实验以工作室的形式,传承与影响更多的教师,波及更多的学校。
■本报记者 赵小雅
上篇:实验与研究历程
源起与思考
“不要让学生加班加点,是不是也可以有好的成绩呢?”这样的想法源于理念冲突。
1994年,冯旭初担任广州七中高三级组长。高三的首要任务是面临高考,加班加点补课是当时一些老师选择的“负责任”的办法,但作为年级组长的冯旭初却反对过度加班加点。那时有学生因为学习负担太重,学习时间太长生病了。他不允许过度挤占学生时间,因此与一位科任老师产生了冲突。这真是为学生好吗?为什么补课补到学生已经病倒了一片还有人支持呢?答案恐怕就是为了高考的平均分。那么,可不可以做到不用加班加点,不让学生学得那么苦,而是通过课堂40分钟就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呢?
这个想法开始在他的头脑中扎根。从1994年到1997年,他潜心学习了一些有关教学前沿的理论和国家教育政策,关注了一些实践研究。他开始构想与以往不同的数学教育思路,希望把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1996年,他最终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这个颇有点“理想”色彩的纲要共有3个部分,第一部分谈了对素质教育及与数学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提出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原则,第三部分提出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具体配套措施。
“考试成绩好不一定素质好,但素质好考试一定能好,素质教育当包括应试能力在内”,这是冯旭初朴素而直接的认识。在那个“昭告天下”的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他提出了“把数学教学与人的发展相结合,可以开发人的潜在智力,有效提高人的素质”,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固然需要外部条件,但在教师主导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还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对人的生理素质给予关注,特别应该关注脑科学研究,应把这些研究成果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他提出的数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中,关注到了智力、情感、品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改善现行教学过程的单一讲授为有讲有学有练,变死记硬背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提出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的五项原则,即积极参与原则、高难度教学原则、高速度教学原则、即时反馈原则和互助合作原则,同时提出了具体操作性策略,如即时反馈的方法、课堂练习的方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等等。
一套不同以往的数学教育思路就这样清晰起来。
实验中的往事
1997年,就在他的思考有了一个完整图景的时候,他开始接手新高一一个班的数学。那一年,学校新高一年级有5个班,他接手班级的中考英语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但数学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他决定用自己的办法来教数学。
开学后的第一件事,他给全班学生每人发了一篇选自《人民日报》的阅读文章——《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读完后还要学生写读后感。他想先让学生树立数学重要的意识,对数学有一个整体初步的认识。也许在他看来,让学生首先理解数学是什么、喜欢数学要比没有兴趣地只顾做题更有成效。数学阅读与数学日记成了他教学中重要的部分。
一个学期的实验过去了。那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他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与其他班级的差距缩小了,但仍然是5个班中的最后一名。学期结束后,冯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以“数学的喜悦”为题,写一篇期末总结。“都第五了,怎么喜悦啊?”一名学生当场问冯老师,冯旭初的回答是“我要你讲学数学的喜悦,不是要讲第五的喜悦!”在冯旭初的心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喜欢数学是第一位的,成绩是第二位。
实施不同于以往的新套路教学并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新课改还尚未浮出水面,冯旭初老师的这些方法可谓是闻所未闻。在把时间交给学生的过程中,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参与多了,课堂变得活了,同时也显得“乱”了,不被理解的孤独有时也让他痛苦。曾有校领导说:“上课学生怎么能够讨论,课堂上,学生应该坐好,静静听老师展开思维;课堂吵得要死,还怎么听老师讲课?”班主任则说:“你不要搞乱我们班的座位”。隔壁班有老师鼓动所带班级的学生,说这哪里是在上课啊,应该到校长那里投诉这位“上课这么吵的老师”。还有一位初中时数学很好的男生,找到冯老师质问:“你这么教,能保证我们考上大学吗?”
在改革的初期,有质疑是正常的。冯旭初是个执着的人,他不断地在向领导、同事、学生们解释着他所做的一切。
高一下学期开始了。他觉得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于是,他把凝聚着他思考的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修改后,发给班里学生,想让学生明白老师想做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纲要虽然有点深奥,但慢慢地,学生觉得这样上课有意思,也逐渐明白了冯老师的良苦用心。
1998年,进入新教学的第二学年。他所带的班级已经进入了高二上学期,学校为了参加广州市数学应用题竞赛,在全年级进行了选拔赛。高一入学时高分段学生最高的班有16人,而冯旭初所在的班是最少的,只有6名。而这次选拔的结果却是他所教的班有6名学生入选,是5个班中人数最多的。而这时,冯老师所带班的数学平均分已经从最后一名上升到了全校第二名,而到高二学期末,就成了全年级平均分第一名。
2000年,冯旭初老师新教学实验的班级参加高考。当时,广州市同类学校高考数学的平均分为560.38分,冯旭初所在的广州七中数学平均分为578.71分,而他所带的班的平均分为621.59分。这个成绩,高于全市平均分,也高于学校全年级平均分。这样突出的成绩引起了广州市教研室的重视,并在全市的数学教研会上进行了交流与推广。当年广州市的一些媒体也开始关注这样一位横空出世的普通老师,《羊城晚报》就以“怪老师的绝招”为标题进行了报道。
又一次验证
送走了一届学生,冯老师又接手了2000级一个班的数学。当时教数学的级组长曾说:“621分的高考平均分是学校历来数学高考平均分最高的,如果你下一届还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那就说明你的‘四合一教学’真行!”
接手后的这个班第一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比全级平均分低了10分,他向家长承担了责任。这一届,他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用得更加娴熟了。2002年,再次参加高考,冯老师所带班的成绩是641.84分。这个成绩已经超出了广州市最好的A类学校平均的627.57分十几分。那一年,广东省的数学高考状元就出在了冯老师所带的班中。
这样突出的成绩引起了广东省教育厅普教科研办公室的注意。在了解情况以后,相关负责人鼓励冯老师以学校教学实验为基础,申请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使这一教学实验变得更加完善和有影响力。2002年7月,广东省第一个由一名普通中学教师领衔的国家教育规划课题“‘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得以实验立项。在开题会上,当时的中央教科所科研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广东省教育厅科研部门的领导、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区教育局的领导、学校领导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冯老师说:“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的一个普通教学模式,得到了五级领导的支持,除了努力做好实验,还能说什么呢?”
下篇:“四合一”秘方解读
两轮高中实验,证明了用“四合一教学”的方法,“不加班加点,学生也可以考出好成绩”的设想得以实现。那么,这样一项教学探索是何以做到如此好的效果呢?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独特的秘方呢?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秘方之一:理念领先与系统思考
在冯旭初的《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已经明确指出,学科教育不是单纯指向考试的,数学不是单纯的做题拿高分,而是从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生理基础、习惯方法及学科素养等。根据这样的理念,他系统构建出了一个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把教学目标、教学生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四个元素统一起来考虑,最后的目标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的分数。在这四个元素之下,每一个元素又包含着四个小的元素,如教学目标当中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文化和学科素质,教学生理当中根据脑科学的研究运用,构建大脑的四个象限,关注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以此作为分组合作学习的依据;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全脑偏好图”把4个学生编成一个小组,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运用了A、B、C、D四种不同颜色的信息卡,进行即时反馈,这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四”。
“四合一教学”具有系统性,用冯旭初老师自己的话说,“四合一,就是把四个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一个目标,单独地做一样,或者孤立地看问题,是无法实现终极目标的”。
秘方二:引入脑科学研究成果
新课改以后,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学习方式,但如何组建小组确是一个问题。“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已经被认为是分组的原则,但到底如何同质、如何异质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大多数会以考试成绩作为分组的依据,或者就以前后座位就近的办法分小组。
而在“四合一教学”中,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引入成了分小组的主要依据。冯旭初一直关注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研究,他思考着如何把这种研究应用于教学之中,看了大量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说来巧合,1998年的一天,他在一家小小的经济类书店发现了一本奈德·赫曼著的《全脑革命》。这本书引起了冯旭初兴趣,这本书的作者用类比研究的方法建立起了一个全脑模型图,用四个象限的大脑模型来代表不同的思维区域,并以此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团队组建时的重要依据。
书中提出的大脑优势和思维偏好之间的关联,根据全脑模型提出的大脑优势特质,这种视角着实让他很兴奋。他把这与教学联系起来,有一种想把这种以思维优势确定分组的方法引入到课堂小组之中的冲动。为此,他还找来学医学的女儿的教科书,寻找作者所述的生理依据。最后,他把作者的全脑模型经过改造,制定出了学生的全脑偏好指示图,这个指示图从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和学习状态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了32个元素,要求学生从中画出自己认同与偏好的8个元素,以剖面图画出学生的思维偏好。
为了验证这一指示图的科学性,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冯老师和一位心理学老师以及班主任到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聘请三位医学教授做顾问,一起做了相关的实验,一定程度验证了这一全脑图型与思维的关系。一起参与实验的心理学老师,还以“全脑模型学说对学生成绩及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作为硕士毕业的论文题目,最后通过答辩。
在“四合一教学”中,冯老师以全脑图式的思维特质作为分组的重要依据。同时,帮助每一位学生绘出全脑式图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智偏好,从而根据自己的优势制订目标。实践中,冯老师的结论是,这种思维的优势会随着成长发生变化。
秘方三:找到了相应支撑策略
策略一:“素质发展自我评估表”。在冯老师的数学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在每单元结束时都要对照“素质发展自我评估表”进行自我评估。这个评估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学科素质和实践素质。这看起来有些宏大,但每个方面都落到了具体的点上,针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比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及体育成绩,自己的情绪状况、进取心、爱思考、不怕挫折、乐于助人、有自制力,勤学好问、不抄袭、分析综合能力,概念、运算、逻辑、空间、应用,作业、测验、期中、期末、总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学习课外知识,做好笔记加强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诊断能力。
策略二:4人小组的建立与学习。从1997年开始,冯旭初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始采用4人互助合作的小组学习方式。现在小组学习已经成为大家普遍采用的课堂组织方式,但在90年代末期,新课改还没有推进的时候,冯旭初已经发现了小组学习的秘密。他的分组,不是单纯建立在学习成绩上,而是以成绩为参考,通过对学生思维偏好的测试进行调配,最后达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效果。而这个效果根本的依据就是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单纯成绩的高低。
策略三:即时反馈。“即时”而不是“及时”,这是冯老师强调的反馈的迅速性。在“四合一教学”的课堂上,每堂课都有练习环节,按阶梯难度原则,每堂课要有2道以小组为单位的板演题和4至5道选择题,作为当堂练习反馈的内容。而四种颜色不同的信息反馈卡的运用,则对反馈环节有了更多的方法。对于争议较大的题目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数学日记也是个别反馈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数学日记主要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写上任何感想、问题和意见,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什么困惑、有什么认识、对老师有什么想法,与其说是数学日记,不如说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关于学习的知心沟通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日记,冯老师有两条原则,一是第一时间看了发回,二是一定为学生保密。
策略四:奖励与激励。以评价激励学生,这是冯老师教学的又一策略。在他的思考中,“奖”与“励”是不同的,评高分、发奖品等是常规的奖,而“励”是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关注。所以,在带班的时候,他会中午端着饭碗与学生一起吃饭聊天,期中或期末,他会奖励合作最好、进步幅度最大的小组“去肯德基撮一顿”,这些小小的方式,提升着学生的情意品质。
对于小组的评价也有自己的激励措施。课堂上当小组代表回答正确时可以记100分,当小组代表板演正确时给100分,但如果这位代表是小组长则只代表自己得100分,如果是组员且回答正确则小组4人都得100分,并且这100分作为个人的平时测验成绩。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也分组计算小组总分,当板演不能容纳所有的小组时,冯老师会把他们的书写收上来进行投影,同样评分。个人的成绩也与小组相联系,个人的总评成绩由小组内的板演成绩、单元检测成绩、作业成绩以及期中与期末成绩相加组成。
这样的评价方法调动了所有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互相沟通的品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004年,冯旭初退休了。他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的邀请下,选择了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的一个班实验他的“四合一教学”。结果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欢迎,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幅度很大。后来又受邀到另一所学校,他在香港的4所学校前后共5年实施他的教学法。2011年3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Pezeshki教授到广州和华南理工大学商讨合作科研工作,最后一个下午,他听冯老师的学生说起“四合一教学”,便来到了七中拜访冯老师。语言不通,冯老师就拿出“全脑偏好图”卡通片向这位教授介绍,当场对教授的思维偏好进行了一个测试,据此画出了这位教授的全脑式图形,分析了教授的思维特质等,教授称赞冯老师说得很对。他当即决定推迟离开广州的时间,继续了解“四合一教学”,并在回到美国研究了三个月之后,向冯老师发出了访美交流的邀请。
让学生爱学数学,学好玩的数学,进而到让学生喜欢学习;让学生不加班加点,也不怕考试——这是冯老师研究创立“四合一教学”的简朴初衷。“四合一教学”前后已经经历19年时间,在冯旭初老师看来,“四合一教学”经历了他研创的第一代,也经历了许多人跟随实验的第二代,而现在已经到了由年轻人来接棒的第三代。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样的教学,让这样的方法不断完善并传承下去,最终实现“四合一教学”的理念:“课堂40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手记
“怪老师”的正思考
■本报记者 赵小雅
个子小,嗓门大,说话快,无论说什么,无论与谁说,语气中都带着些许的自我和执著。同时又显示出非同一般的真诚和友善,甚至还有那么一些有趣与顽皮。这是我对73岁的冯旭初老师的初步印象。
知道冯老师,大约四五年前。我只知道有这样一位忠实的读者,自己也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寄来了有关“四合一教学”的厚厚的材料,他也会对我主编的版面上的文章仔细阅读,然后写来读后的感想与看法,发到投稿邮箱里,但并没引起我太大的注意,对教育执著着、研究着、自我着的大有人在,也许他只是其中之一。
直到我见到了他,听他说起十几年来有关“四合一教学”实验的故事,了解到这一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看着他从随身背着的百宝囊一样的小书包里,拿出他保存着的十几年前的学生数学日记、自己发明的信息卡片、用于全脑偏好图测定的卡通图片。听他滔滔不绝地谈学生,历数每一届学生的学习故事与人生故事。听他说起自己会坐着公交车,直接到实验学校老师的课堂去听课指导。
从他的言说中,体会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那份单纯的执著,体会到他对教育的思考力,也体会到由于他的单纯与执著,致使面对纷繁现实的无法言说的孤独与无措。
他被学生喜欢,但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外星人”一样的怪老师。他的教改实验被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与他一起实验的老师一一肯定,但他仍然担心这样“有效”的实验能否传承下去。
由中国教育报编辑部、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四合一教学”教改实验现场观摩报告会启事
广州市第七中学冯旭初老师自1994年开始构建“四合一教学”,历经近20年的实践及研究,形成了理论与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实践证明,这一www.999777.com-教学改革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经与广州市教研室、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商议,本报拟与以上两个单位联合召开冯旭初“四合一教学”教改实验现场观摩报告会。
会议将通过专家报告、专题报告、现场观摩课、专家点评等方式,全面展示冯旭初老师的教改实践,探讨课堂www.999777.com-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会议时间拟定为12月6日至9日。会议分前后两段,其中6至7日现场在广州七中,8至9日赴香港考察学校并听取专家报告。欢迎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科研人员及对此项教改实验感兴趣的人士报名参会。特别提醒,如果赴香港参会,至少提前半个月在当地办理港澳通行证。
如有任何问题请拨打电话010-82296592,010-82296613,赵老师、杜老师。并请登录http://www.zy.com网站下载具体通知与报名回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