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在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创设情境。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如讲“圆的认识”一课,有的老师先创设了一个比赛情境,在一个长方形的场地正中间放一圆柱体,在长方形四边的不同位置站好参赛选手,往圆柱体上投套圈,看谁投得准。让学生对这一比赛规则发表看法。许多学生认为这种规则不公平,应改成圆形。从而引出了圆,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设计问题。研究必须有研究对象,所以,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计研究的问题。而且问题的设计必须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需要迫切解决,但不能轻易就知道结论;要大小适度,即问题既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有的可直接提出课堂教学的终结性目标,也可分阶段提出几个阶段性目标,最终探索出终结性目标。
研究探索。这一过程主要是教师点拨、指导、参与、组织,学生主动协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丰富多彩。既可观察、推理,也可以实际操作、同学协作,还可以大胆地猜想、比较,最终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鼓励学生讨论,尤其是困难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同时要告诉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给他们创造发言和操作的机会,多帮助他们,最终形成热烈、高效、准确、积极的讨论氛围。二是要教会学生讨论。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讨论,教师必须教给他们方法。三是讨论不要只图形式,次数过多。教师要对关键问题、重难点问题设计讨论环节,而对那些一看就会的问题及其他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讨论。四是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点拨。讨论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影响讨论进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及时发现、及时点拨,共性的问题面向全体点拨,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个别点拨。
成果检查。学生讨论完结后,可以让学生汇报一下小组讨论情况。然后各小组对每种情况进行评论,从而最终确定准确结论。在这一环节中,还可让学生质疑,对典型的、共性的问题也可开展讨论,使学习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实践体验。这一环节应多设计那些同学们在讨论中遇到困难的、容易混淆的问题,多对基本题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鼓励学生发散求异,发现多种方法、简便解法,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
连贯迁移。就是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在下次课或今后的课中将要出现的新问题,在学生心目中,创设一个迫切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