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学改革 >> 正文 `

开启智慧之门:探究性学习指导的核心, 文/王雄

2006-2-23  出处:教务处

    
    e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世界,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再次探讨古老的教育哲学命题——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学院内的理论切磋,而是每一个正在经历变革的教师必须不断求索的问题,也许答案永远不会确定,但是,探求却永远比答案更重要。

    一、 智慧胜于知识

    没有人反对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但是,有一些人会说,“智慧是什么?它那么不确定,似乎永远被神秘的光环包裹着,是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我们还是要那些实用的知识吧!”智慧确实在不断变化,不像知识那么确定。智慧需要知识,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智慧的外在表现,而智慧才是知识的内在核心。

    在中小学里,绝大多数教师去教语文、数学、物理等具体的知识没有问题,但是,要让教师们去教“现实社会中如何运用知识?运用何种知识?”就困难多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生进入一家公司,如果他参与推销产品,要面对不同客户的要求并不是记住产品说明,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他参与开发产品,就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更新产品。如果他参与企业管理与发展规划,首先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在积累中不断超越自我,理解整个行业内外发展的动向,对复杂的市场进行预测,在参与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需要的更是智慧。很多知识可以检索,但是富有智慧的知识却需要深刻的体验与反思。决定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因素,当然包括掌握许多知识的人才,然而,一大批富有智慧的各类高级人才,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二、智慧的特征

    作为教育目标的智慧既是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人自身的发展体现。我们将智慧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即我们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活方式或改变其生活方式,教育要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然地将教育情境中形成的才能展现出来。当然,这种展现不是复制,而是发展,甚至是拓展与创新。

    智慧的特征是多面的,而且,很多特征看起来是矛盾的。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古老的智慧依然会给人们以新的启迪。但是,不同的时代,智慧的核心又在发生着转变。也就是说,紧紧依靠古老智慧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的。中国古代长期将考试中的优胜者看成是有聪明的人,那些状元们对古典经书如数家珍,却不会解决现实的问题。这种考试的聪明被看成是传统社会富有智慧的表现,掌握千年不变的传统知识成为学子们孜孜追求的目标。长期稳定的时代崇尚的就是这种以“记忆”为基础的知识,所谓的聪明或智慧也就是“依存”、“依顺”帝王将相及其封建理论的智慧。

    当代社会的智慧源于古代,但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前夜,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型。从英国的培根到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以科学理性与实证为基础的知识观,既强调质疑,也强调接受。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确立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科学智慧,人们依据科学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几乎完全抛弃以神学为主体中世纪的思维模式,也否定了那个时代的智慧。从此,一直到20世纪,人们都在赞颂与崇拜中,将科学智慧奉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然而,20世纪上半期动荡的国际局势,不断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宣告了科学智慧的神圣破产,它的有限性是人们认识到:人类的最高智慧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而是关乎人类未来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方面的智慧。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人们将学校看成是向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人传递尽可能多的某种知识的工具。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为活着的人们服务。学校应该在年轻人身上培养那些对于公共福祉来说有价值的品质与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应该是使年轻人成为有独立行动和思考习惯的人,另一方面,应该使他们将为集体服务当成是自己最高的生活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取代了工业经济,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时代来临,知识转型再次得以实现,智慧的巨大威力才逐步显示出来,“智慧正以它特殊的作用,取代着知识的作用,智慧正以它特殊的价值,取代着知识的价值。”因此,一个超越传统知识观、智力观的智慧新观念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新目标。

    从横向来看,智慧包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与知识创新;智慧还突破了传统智力的观念,它将人的智力品质、道德品质综合起来,即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他不仅具备聪明才智,而且具备与人合作、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的为人品质。正因为此,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的目标定位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上,而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特别是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品质、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e时代智慧教育观中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以模仿科学家研究自然的方式,用于教学的一种模式,因此,也可以直接称为“科学探究学习”。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他反对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强调科学是一个寻求证据,对自然现象不断加以解释的过程。这一时期还有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马希尔斯和考克斯的社会探究模式,影响也很大。到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基本上延续了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解释:“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知识经济的兴起,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e时代,在智慧教育的观念中,探究学习向四个方向拓展其内涵:

    第一,从内容上看,探究学习应当超越“科学探究”的范围,向更广的领域与综合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科学探究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围,出现“社会探究”的方式。而在国内,社会探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伦理探究、历史探究、艺术探究(后面我们将做专门介绍)在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的同时,融入社会学科、人文学科方法,将为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而科学探究本身(包括各类学科探究)也在逐步地向综合化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问题:环境问题、反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综合化很强的问题,本身就需要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方法加以解决。

    第二,从目标上看,人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与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目标进行反思,认为它缺乏“人文”方面的目标,现代公民不仅要掌握这些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且必须在探究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探究的价值,以及可能给他人或整个人类带来什么样影响。此外,探究的过程还是合作的过程,每个参与探究的学生要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采取更宽容的合作态度,而不是排斥与敌对。这样的理解也包括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文化的理解,它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地球家园!”

    第三,从条件上看,e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小学教育,每个人、每个小组、每个学校的探究活动,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将大家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种跨越时空的网络,为跨越时空的理解、合作,特别是“共同分享智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原本在实验室、图书馆或者家庭独自进行探究的学生,已经可以得到远在别的地区、甚至别的国家教师的指导,并且,学生们也已经能够查询到别人的探究的资讯,而且是非常丰富的、各种类型的(包括图片、视频)资讯,当然还可以在网上(bbs\ videotex)随时交流讨论。

    第四,从形式上看,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活动依然遵循从问题、假设、尝试解释、检验与得出结论这样的程序,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如:社会探究(social inquiry)、伦理探究(ethnics inquiry)、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在线真实问题探究(miniquest)。前两者与科学探究一样注重对现象的解释与对证据的分析,但是也有明显不同,这就是在解释现象与形成结论的过程中,不仅依靠实证证据,还要运用反思与主观价值判断。后两种是在互联网络的背景中,形式的涉及广泛的问题探究。

    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探究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智慧与道德的发展。谁能够更好地理解探究学习的新内涵、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优越条件,谁就能在新一轮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探究学习从改变教师观念开始

    德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在中国访问之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评价:“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最能讲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能考的。”要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必须要有一大批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具有很强理解力的教师。探究学习促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重新理解学习、重新理解学习、重新理解教学。

    笔者曾经与一位从英国留学归来,在上海从事金融投资的学生交谈,谈及学校学习与社会适应的矛盾问题时,她有这样一种感想:“积累了一大堆知识,但在真实的困难面前,没有智慧。”可能很多已经走上社会的人都有相似的感受,我们的教师可能也是如此。从大学学习到工作后学校继续教育,一个教师不断地吸收知识,也在不断积累教学的经验,然而,我们用了多少时间思考:“本学科或者某一个教育问题内,富有智慧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呢?”可能更多的教师忙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智慧的启迪。智慧的培养与知识的接受很不相同,知识的接受可以忽视体验与反思,而智慧的培养却必定需要学习者亲身体验与深刻的反思。

    对于已经形成传统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浸透其思想,并在日常行为中自然地体现出来,要想改变其教学观念,靠听讲座、学理论是做不到的。只有让教师亲身经历探究,体验并比较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知识传承与智慧培养的异同,才能促进教师传统观念的根本改变。因此,后面的讲座将提出若干案例,供教师实践、讨论与反思。我们希望利用探究学习这样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来改变教师,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从而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复兴培养大批富有智慧的创新人才。

 
 

录入:卢红旭   审核:卢红旭

  • 上一篇: 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 ——文/杨骞

  • 下一篇: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题设计 , ——文/李红婷


  • 杭州七中“三支队伍”工作条例(试行)
    祝贺!沈玉佩老师获评“教育改革创新年度…
    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学生发展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
    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转变育人模式现场推广…
    走读高中课改:永嘉中学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萧山二中模式
    走读高中课改:天台中学模式
    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艺术教育协会年会论…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会通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教与学的“阶梯式分解”
    教师成长需做实“隐性功夫”
    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评…
    叶开:面对考试我教女儿“出卖灵魂”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273756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