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学科研 >> www.999777.com-教研成果 >> 正文 `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做法与思考

2006-2-23  出处:教务处

    实施研究性学习已经近一年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其作法作了一些探讨,介绍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取得共识。 

    一、专题性研究

    所谓专题性研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社会现象,某一学术课题,某一文学争鸣,某一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某种结论,获得某种成果的研究。当然这种结论或者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就学生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具体做法

    1.拟定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布置给学生。如:《关于大连广场文化的思考》、《中国楹联文化的渊源发展与继承》、《“三十六计”的思想方法及应用》、《唐诗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东西方影视文化的导同初探》、《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差异》等。

    2.解题释疑。在向学生布置专题时,必须对每一个专题作一说明,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这种说明,实际上就是解题释疑,也即说明某一专题研究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上需要运用的知识、查找的资料。例如,布置《关于广场文化的思考》做了如下说明:(1)大连广场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大连现有广场的概状;(3)大连广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4)大连广场的文化的底蕴;(5)对提高广场文化含量的建议。

    3.指导方法。学生选择专题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因为学生毕竟是初涉某一领域,面对的是许许多多陌生的问题,会无从下手,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教给方法,引其上路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方法,因题而异。一般来说,(1)要指导学生明确专题研究的目的,明确自己的基本观点,例如《关于广场文化的思考》一题,既然是思考就不应该仅仅是对广场的历史、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而应该有自己对广场文化的独特认识,从而提出自己的某些见解。(2)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索取资料。研究某一专题,资料是必备的,学生在这方面知之甚少,因此要指导学生查阅类别,查阅索引,甚至具体的书目。(3)要指导学生如何调查研究。(4)要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4.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是指经常过问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的专题研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会出结果,它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诸如研究兴趣减弱、中止、放弃;研究专题出现难题而无所措手足;专题研究和课堂学习出现了时间、场地、复习考试等矛盾。在这些时候,指导教师应适时过问,给予指导,给予鼓励,给予帮助。这样,就会使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坚持继续研究下去。

    5.汇报成果 汇报成果是专题性研究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对学生来说,经过了辛辛苦苦的努力,经过了方方面面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有了结论,不管这个结果,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是否成熟,学生都有一种冲动,都迫切期望能够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种时候,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搭就一个舞台,提供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教师来说,这也是关注学生研究情况的一个方面,是检查学生研究结果的重要环节,是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层面,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的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汇报。汇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宣读论文,可以是论文答辩,可以是多媒体演示,可以是著书立说,可以是举办各种活动,等等。例如《中国楹联文化的渊源发展和继承》研究小组就是庆祝中国共产党80华诞时,在全校举办了“庆祝七一、支持申奥征联活动”。这个活动获得极大的成功,它既展示了学生关于楹联的研究成果,也锤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取得了“一箭双雕”的结果。

    二、学科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学科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性研究拟定的专题虽然也体现了学科特点,但它毕竟没有结合课本内容,没有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没有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探索的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分析课文内容,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

    (1)设题。先举一个例子,《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总是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简历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篇课文另一个知识点是培养学生揣摩重点词语,我们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行找出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而后归纳出六个,再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探索出有创建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思考探索研究,学生既理解掌握了课文的知识点,又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2)传道。这里所说的"道"是指研究方法,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还应该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还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例,在讨论揣摩句子含义时,指导学生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去考虑,即结合作者的阅历和思想、结合文章发表的背景、结合文章的主旨、结合句子的上下文。这样,学生思考研究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思"有方向,做出较为合理的甚至富有创新精神的回答。如是,学生不仅了解句子的含义,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回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果能长期坚持,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一种创新的精神。实际上,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已经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讨论。学生在畅谈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时会有不同意见,甚至较大的分歧。这是一件好事。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辩论。众所周知,讨论式、辩论式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法,已经是大家共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这种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旧有的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这种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学生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研究的专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大家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4)撰文。撰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来,学生们已经写出了二十多篇有质量的论文,有的近三十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所以,应该说,学生在设题-传道-讨论-撰文这一专题研究过程中,既消化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又达到了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2.根据课文内容,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我们把这种研究叫着延续性研究。

    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最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来撰写,例如,《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谏太宗十思书》的问题是“《谏太宗十思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石钟山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在一学期中布置的十几个题中选择一两个研究。学生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来写。同学们的研究过程和前文的专题研究过程大致相同,这里不作重复叙述。其不同点是研究内容紧紧扣住课文的要求和知识点,是课文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三、兴趣性研究

    先说一下这种研究形成过程。开始时在课内搞了一个活动,即“才艺展示五分钟”,也叫“给你五分钟”,每节课都让一个学生登台表演,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文学创作方面的才艺。学生兴趣很高,纷纷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有的创作表演诗歌,有的创作表演相声快板山东快书三句半,有的创作表演小品,有的演讲辩论,有的展示自己感兴趣并有心得的特长,例如,关于《红楼梦》,关于武侠小说,关于下棋和棋艺,关于埃及金字塔,等等。他们的发言表演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由衷的赞扬,同学们为了不“掉价”不出丑,就需要做充分的准备,使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使自己的下一次做得更好;有的同学虽然讲完了,但兴趣未减,又因为是自己所爱,所以,就更深地研究,使自己展示的才艺更加完善,以至于最后形成了自己研究的成果。因为展示的是自己的才艺,因为研究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把这种研究叫做兴趣性研究。这种形式的研究,从培养兴趣和能力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出发,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目的,取得了成果,不少同学的研究心得论文在一些报纸、杂志和学校网校发表。如果学生能坚持研究下去,向纵深发展,向层面拓宽,未必就不能产生有影响的成果。

    下面谈几点体会:

    1.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一直一来,广大学子为了顺利地通过独木桥,都在孜孜不倦地接受应试教育,广大教师也乐此不疲,师生共同在指挥捧下拼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论是学校,不论是家长,不论是社会,都视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需要背道而驰,是不务正业。果真如此吗?非也。从语文新大纲对语文教与学的要求不难看出,更多的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而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本内容和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各种渠道来获得。

    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渠道,例如,前面所说的楹联研究小组,学生们研究了中国楹联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共研究了5个问题:(1)中国楹联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及社会功用。这个专题的研究,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史,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2)中国楹联的形式、类型、技巧,这个研究内容,语文的知识含量很大,包括了巧妙的运用语言,积极的运用修辞,熟练的遣词造句,这些都是语文基础知识,有些知识的深度、广度是课本中、课堂上远远达不到的。(3)中国楹联的作者、内容、产生背景等,这方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到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常识,对于综合考试科目应该是益处颇多。(4)中国楹联文化的现状、继承和发展,学生在充分了解了中国楹联文化的一些知识后,认识到中国楹联文化是中国的国粹,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知识青年应该把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文化为已任。他们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为契机,在全样师生中举办的征联活动,使他们不仅成了楹联文化的“专家”,也在活动中得到了组织能力的锻炼。这一些也是课堂上学不到的。(5)在研究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创作楹联的要领,开始自己创作,写出了许多很有意蕴,很有特色的对联,有的已经在报纸、杂志上发表。

    总之,学生通过楹联的研究收益非浅。学到了课堂上应该学到的东西,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得到了诸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些能力也正是高考解题所需要的,也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如此看来,研究性学习如果安排得当,教学得法,那么,不仅不会影响高考所需要的知识点的学习,反而会更多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进高考成绩的提高。从长远看,特别是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教学教育机制在不断变化,高考的指挥棒也在变化,3+大综合的考试模式已经在改变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办法和标准,一些科目的试题也是在检测学生的研究能力,如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语文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了解祖国的文化遗产,以此引发思考,用以检测学生的文化积累以及思考深度,而这样的能力只有在平时加强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来。在综合类试题中,不追求试题的绝对难度,而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如研究性学习题中设置了三个课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回答,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舞台。研究性课程是从2000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如果仅仅从高考的角度来看,三年后的高考题型不会没有变化,而变数最大的恐怕就是如何更多地体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特点。关于这一点,国家教委、各种媒体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道了消息。如果我们不尽快起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不尽早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仍然沉醉于应试教育之中,到2003年高考到来之时,那就会悔之晚矣。

    2.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所谈只是从升学的角度来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实际上,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远不只这些。我们必须明白,设置研究性学习课型的目的是什么。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个目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进而分析、总结,最后作出结论,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关于这一点,在学科性研究中体现得比较明显,课堂上以研究为主,大多数课文都设计了研究题目,指导了研究方法,总结了思考规律。由于长时间地坚持,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方法,特别是对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期中、期末考试阅读成绩也不错。再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在开放的现实生活中,通过自身体验进行自觉学习,从而了解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唐诗的繁荣和唐代社会的发展》专题,学生研究了唐诗的许多有关问题,诸如唐代诗歌百花齐放的局面、唐代涌现的伟大诗人和脍炙人口的诗作、唐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诗歌的繁荣鼎盛、唐代诗歌和唐代社会发展,等等。经过这样的研究,学生了解了唐诗的有关常识,了解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了解了唐诗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确了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文人的个人魅力对社会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分析、认识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类似的问题有了基本的思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且,未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着眼于有没有创见,有没有独立思考,独特观察,独自获得思考材料,独自形成逻辑规律的能力。这种人才和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本知识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而研究性学习则立足于对学生的潜的开发,立足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化,因此,在培养能力方面它就具有其它课型不能比拟的作用。学生曾研究过《<红楼梦>中诗词的特色和作用》对于一个中小学来说,研究《红楼梦》已经是很难很难的了,至于其中的诗词更是诸多课题中的难上加难的问题,而且也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由于这些同学平时就对《红楼梦》很感兴趣,其中的诗词背得十分熟练,并且很有鉴赏体会,因此他们具备了研究的基础,尽管这个基础还只是零碎的、片面的,也并没有质的认识。这时,如果我们能适时、适当地给予引导,给予鼓励,给予帮助,就会使他们坚持研究下去,并且结出结果。经过多方努力,经过多方探索,他们成功了他们写出了很我价值的论文,得到师生们交口称赞,并且在网校发表。一个中学生,研究了一个红学专家尚涉及的课题,并且有了成果,尽管这个成果还很幼稚,还很粗浅。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研究过程,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充分提高,同时,学生也树立起自己的信心,积淀了丰厚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创新理念,为自己今后走向创新道路奠定基础。

    3.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了知识,为其继续深造夯实了牢固的基础,它的功绩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不同。一是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注重的是课本内容,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可以说,传统教学以传授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里的一切行为都是囿于书本,学生从高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那一天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包括演算解决的大量训练题,哪一个内容跳出了课本范围,即使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我们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研究内容看,它适合并高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有利于他们深入地研究问题,由于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或拟定专题,因此,他们的研究兴趣得到了保护,得到了张扬。而兴趣的强化,又会使学生增强信心,坚持研究。例如学生对围棋理论的研究、对金字塔奥秘的探讨、对世界十大间谍及其活动特点的追寻,等等,都是他们各自感兴趣的课题,这些课题远远超出课本内容,也不是传统教学在课堂上能解决的,更不是教师能作出标准答案给予解决的。学生需要独自去查阅资料,独立地思考分析,并且作出符合逻辑的说法。二是教学(学习)方法不同。传统教学形式虽然几经改良,发展至今已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核心”,但其本质依然没有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窠臼,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他们无法摆脱课本的束缚,无法超跃教师的核心地位,学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之,一句话,人云亦云。如此下去,学生的思维被牢牢的禁锢,还谈何发明创造,谈何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由于重视对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因此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和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里对二者之间的比较,决不是要否定传统教学形式,只是要强调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推广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这只是暂时的。随着评价机制的转变,培养目标的转变,人才需要的转变,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会很快形成共识,推而广之。

录入:卢红旭   审核:卢红旭

  • 上一篇: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 下一篇: 研究性学习中“选题”的几点体会 , —— 文/马殿文


  • 教科研成果档案材料递交方案(试行稿)
    发现“幸运”三步曲
    校本培训:教师要发展 先得有资源
    赏识教育不是滥发奖状
    让你的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数学作业设计的走向:超越传统
    教育须回归现实生活
    学校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多远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
    为优秀教师规划“第二次起跑”
    一言难尽我们的体育课诸多难题咋解决?
    鼓励话也会伤害孩子
    人才要“育”更须“用”
    教师做课题不要贪大求全
    解读教育规划纲要亮点: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540225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