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至上型心理误区。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学习知识,其他的教育内容不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计划之内,那么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是错误的。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让孩子只知道学习,即使我们的家长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课都教好了,因为你只是熟知一门功课,并不能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有能力来辅导,所以家长的主要责任不是在于帮助孩子补习知识,所以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不要担心和自卑,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更多是要帮孩子树立职业的理想和兴趣,能够主动学习,如果孩子在高中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孩子考上大学这也还是问题,因为大学校园要比高中复杂的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完全要靠自我安排,没有人会亦步亦趋的去紧跟着学生随时随地来提醒督促其学习,所以学生一定要尽可能在上大学以前就养成自我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人曾一度相信“智力决定论”,但现今的美国人已经不这样认为,他们更相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其中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却是一个人发展的充分条件,因为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不能干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却是一个人肯不肯干的问题。所以家长不能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反而应该更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在培养孩子的诚实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可以多下工夫,因为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学到勤劳、善良,学会自强不息、好学博爱,那么即便孩子今天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弥补。
2、急功近利型心理误区。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然而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则会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短期教育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会让孩子提前学习、过度学习,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能让孩子能高人一等。
有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发育情况,强迫孩子提早学习站立、学习走路、学习写字、背诵诗词……结果造成孩子身心发展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拒绝学习的问题,也不懂得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会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家长会为了充分满足自己的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而混淆孩子身心发育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以致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所谓“快速学习方案”或是“神童培养计划”。
3、庸俗功利型心理误区。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导致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温顺的小绵羊,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4、低估质疑型心理误区。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可以见到有的孩子智力虽然过人,但却意志薄弱、志趣低下;而有的孩子智力虽然平平,但却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认识到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是会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的,做家长的应客观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并引导自己孩子充分挖掘发挥其优点,从而让孩子能在生活学习中随时随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若家长对孩子的潜能认识能力不足,往往容易犯低估质疑孩子潜能的错误,就会处处要求孩子随己意行事,使孩子不能从失败中学习,从而变得习惯于依赖、习惯于被命令,从而变得缺乏思考力,日后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生活。
5、以偏赅全型心理误区。
父母用主观的情绪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的发展,并以孩子的一个特点概括其全部性格,从而极大限制孩子的发展方向。例如有的家长会经常指责孩子“你又给我惹麻烦”、“你总是这样”、“你真没出息”等,这一方面暗示了孩子不能改变,会让孩子也认定自己比别人差,因而放弃改正,慢慢地孩子便会向被认定的方向发展,做个没出息的人;另一方面认定也容易变成偏见,导致父母经常错怪孩子,使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对立反叛。
6、忽略优点型心理误区。
许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啥长处优势,有些即使有往往也会被家长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被忽视。另外中国人历来崇尚谦逊,所以许多家长不习惯在人前称赞孩子,有时还会故意批评下孩子,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建立自信、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据,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家长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往往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不仅影响其自信心,甚至还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最后变得不思进取,所以父母一定要善于及时对孩子良好的言行举动给予恰当的赞扬与鼓励,而不可总是批评孩子贬抑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