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灵魂——读《呼兰河传》有感
杭七中 高一(10)班 厉潘秋子
——愚昧不是错,真正错的是人们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读到《呼兰河传》的时候,是在小学的一篇课文,犹记得是讲“外祖父的菜园”,文笔温馨而灵动,菜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怎样,便怎样;要做什么,便做什么。自由到有些惬意,有些任性,像个孩子一样——而却是孩子的目光:看见的只有碧蓝的天,悠闲的云,新鲜的空气,美丽的菜园。那小孩儿在园里疯跑,满地拔菜,乐呵呵地一把抛向天空,全散了,她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那时我想,孩子的游乐天堂,莫过于此了吧。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再次读到了《呼兰河传》。这次是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地看。
令我讶异的是,这次读来的感觉却和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全书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悲伤,不是很浓,点点渗透在字里行间,由作者朴实而平静的叙述,贯穿始末。直到结尾作者再次提到那个菜园时,我却蓦地一下愣住了,那不是小孩的游乐天堂,那是一种追求——在刻板单调无味的世界中,追求的那一点点自由。
那时的小孩渴望自由。
所以她对那个菜园的印象是那么深,她是那么渴望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那时她还什么都不懂,但她知道,这是快乐的。她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小孩子的眼光,有时候是很特别的。
那个冬天有雪,飘飘扬扬地落在呼兰河小镇上,行人来去匆匆,却从没在意过那一个大坑。多少人因为那个坑而骨折腿裂,多少牲畜因为那个坑而失掉性命。
大家都知道,却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填好。
他们把它当作看乐子,看着马站起来,欢呼几声,马倒下去,又欢呼几声,最后马死了,于是大家都散了。
如此冷漠,如此麻木。
我的心情就像冬天飘的那场雪,一点点沉下去。冰冰凉凉,化成了水,湿到心里面去了。
这里的人过着自己的生活,身边的事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场戏,演得精彩,呵呵笑几声,或者哭丧几嗓子,就这么过去了,明天依旧过明天的生活,明天会有明天的事情发生,又会有精彩的戏看,仍是平静而麻木的活着。
这样的生活于他们来说,似是也够了。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穿着厚厚棉衣的小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在这样一个漫天飘雪的冬天,静静的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她不会懂得,在这样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只是为填饱肚子也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东二道街上的那个大泥坑,明明已经有那么多人摔了进去,折了腿,丢了性命,为什么还没有人把它填掉,为什么还会有人摔进去。
她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们,早已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他们照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生活着,刻板而麻木,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于是那个整天乐呵呵,长得又黑又高大的小团圆媳妇儿,就在这样的习俗生活中,被折磨死了。
我只是觉得惋惜,像小团圆媳妇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细微的一小块儿。可是纵使我们为那可怜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儿感到悲愤,那又能怎样呢?我们能说她的婆婆有罪吗?还是那些看热闹说三道四的街坊邻居?其实他们本意都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儿好,只是用错了方法。错的不是他们,是当时的社会,黑暗而冷漠,麻木而刻板。或许对胡家的人来说,真正痛心的不是死了一个小团圆媳妇,而是狠了命砸在她身上的那五千吊钱。
萧红就是要让我们看到,当时的人命,是有多么轻贱,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或轻或重,就这样被封建礼俗制度给害死了,而人们却只是走马观花看热闹似的哄围着望一下,就散了。
有谁关心团圆媳妇的死活?
冷冷的冬天,就这样又埋葬了一个孩子的生命。
寂寞的小城又开始了他们平凡的生活。
这部自传体小说记载着一个小城的生活、悲哀与寂寞。萧红怀着淡淡的忧愁,写下了这些寂寞的往事的同时,是否也让身为读者的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苦痛与悲哀?在无力与麻木之中,在丢失了灵魂的人们的心里,是否还有像冯歪嘴子那样虽然生活辛苦,但却还是在辛苦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人?是否还会像外祖父和“我”一样,向往着美好快乐的生活?
这些答案,其实早就已经存在大家的心中。
这就是人世与生活,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不能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变得麻木不仁,不然,那生活,也只是生,而从未活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