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涛汹涌中做一朵浪花
——读《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才能化成一缕柔纱,才能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毕淑敏
我愿在茂密的森林里做一棵不太粗壮的树,静静的伸展我的根,蔓延我的茎,扎根在更深的土壤里,打开我更宽阔的眼界;我愿在草地里做一粒不太显眼的种子,可以倏地破土而出,成为大自然的新成员;我愿在花圃中做一朵不太娇艳的花朵,或许不会有人欣赏,或许连凑巧地被拍近游人的照片里的机会也没有,但我可以看着经过的游客带着开心的笑容和愉悦的心情走过;我愿在天空中做一片不太美丽的云彩,可能在这工业化的时代我已经失去了蔚蓝的衣裳,再没有人抬起头看看我……尽管普通,但它们活得实在。
可是现如今,做一个平凡的老实人已经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遵守本分,认真工作已经不是评价一个人能力的标准,社会上不缺勤奋的人,缺乏的是智慧与肯低头的人。所以我更愿在波涛汹涌中做一朵浪花,它虽是平凡的,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显得那样渺小不堪,它也是不平凡的,在惊涛骇浪中随着风摇摆,与海风共舞。
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才能好好保护自己。
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成群结队地落在柏油路上,落在远处的叶片上,落在红瓦黑瓦上,落在泥泞的土里……破碎了自己,慢慢地渗透,才能滋润万物。雨点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却也得到了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等到下一个晴天,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倘若雨点没有学会逆来顺受,一味的挣扎,滚落却不去学会破碎与屈服,那等待它的或许是粉身碎骨的悲惨结局。如果一时的破碎是为了更好的新生,那我们必须学会低头。
春秋末年,为保留一线复国的机会,勾践接受了范鑫的意见,降吴为奴。勾践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为了复国的大志受尽屈辱。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着。伍子胥认为伍子胥认为不杀勾践必留后患,夫差却不以为然,一个亡国的奴隶,是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伍子胥劝说吴王,切不可相信勾践。但勾践的谨慎行事,使得吴王渐渐地放松了警惕,伍子胥的所有谏言也被他当作耳旁之风。勾践和范蠡在暗中逐渐得到了转机,并被夫差准予回越国。回国后勾践仍然谨慎从事,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休养生息。 伍子胥一再阻拦意欲北进做霸主的吴王,最终却被夫差赐死。吴国实力顿时削弱。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复国。姑苏破城之日,勾践率大军在伍子胥自刎之地向其致敬。败于勾践之手的夫差也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实现了复国的宏愿。
我是在波涛汹涌中一朵平凡的浪花,不需要多少的浓妆艳抹,不需要多少的诱人姿色,不需要多少的细腻勾勒,不需要太多太多的束缚,简简单单地随着风雨变幻,不用怕那令人恐惧的夺命风浪,因为那是我的同类,我们是“同根生”的浪花。看着周围的浪花弯曲的腰肢,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冲浪者在波涛汹涌的海中自由地漂荡,他们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舞者。优美的弧线划过眼前,仿佛我真的穿越到大海母亲的面前,化作它的浪花孩子,依偎着,允吸着,被滋养着。
我们应该做一个像浪花一样的人,经得起风雨雕琢,经得起一次次的摔倒。
我们生活的社会就像大海一样,满是波涛,满是惊涛骇浪,但也不缺失大海蔚蓝的美。生活不可能像想象中那么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我们无法做海里的浪花,但可以尝试着做一个勇敢的冲浪者,踩着冲浪板,踏着浪花,随波逐流,脚步变化,而不是硬着双腿站在踏板上,等待着一个巨浪将自己冲倒受伤。要学着像雨点一样破碎,要学着像浪花一样认输,如果没有办法挣脱苦痛,那就要学着享受。也正是毕淑敏所写的“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温不温暖完全掌握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在尝试过无用的挣扎之后就应该放弃,再试着去享受它,会不会更好些呢?
要知道,不是征服才能得到胜利,适当的低下头也是成功的表现。
徐祯《剪胜野闻》有一则故事,堪称“圆滑”一词最好的注解:明太祖朱元璋命宫廷画师周玄素,在宫殿墙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不敢画,也不敢不画,便说:“臣不曾遍游九州,不敢奉诏。请陛下先草创一个规模,臣然后稍作润色。”朱元璋闲时常吟诗作画,以为消遣,听他这么说,画兴忽来,当即挥毫泼墨。草图构出,大势初成,朱元璋一面退后数步,自我欣赏,一面命周玄素:“可为朕润色之。”周玄素答曰:“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动摇?”朱元璋一笑作罢。周玄素这一招,高就高在巧妙地推掉了很可能惹祸的任务,而又不得罪皇帝。朱元璋命画师给自己画像,有好几人因画得太像而被宰掉,江山图比人像更加难画,若是犯了老朱的忌讳,可就脑袋难保,若是不遵皇命,结果同样可怕。皇帝的大愿之一,便是自家的江山能传之千秋万代,永不改姓,因此朱元璋龙心一悦,尽管知道他耍滑头,也不加罪。谁若圆滑如周玄素,其水平便达到很高的境界了。
我愿在波涛汹涌中做一朵浪花,做一个圆滑的老实人,再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高一七班 柳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