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风车的孩子
--读《驭风少年》有感
马拉维,一个非洲小国,巫术盛行,饱受干旱、饥荒、瘟疫和艾滋病困扰,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用上电。我们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土地上,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为这片挣扎于饥荒死亡边缘的干旱土地带来了生的希望,在红色尘土漫天狂舞中矗立起一架用废品建造的风车。他的名字叫威廉•坎宽巴。
这是一本出于真人真事的自传体小说。威廉•坎宽巴,他是一个让人不禁为之震撼也为之感动的男孩,书中记述了他的成长、磨难以及最后的成功。这书属于励志小说,然而却和其他的励志读物全然不同--它没有强说愁的辞藻,没有自吹自擂的吆喝。威廉•坎宽巴一直为笑着给我们讲他的故事,微笑着告诉我们他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1997年,十四岁的威廉因为家里出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他的生活很苦,但恶劣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阻碍威廉实现他的梦想,即使没办法上学他也没有放弃,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梦想,他想要做一个发电的工具,他希望马维拉的夜晚能够灯火通明,他希望父母的耕作不再那么辛苦。怀着简单直接的目的,他通过无意中得的一本书《探究物理》和对自行车上的摩擦发电器的研究,在贫乏的条件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克服了许多困难,威廉终于造出了自己梦想的风车,点亮了那盏发出希望之光的灯。
合上书仰起头,似乎就能看到这位黑人男孩憨厚淳朴充满梦想的笑脸,然而我的泪水却早已在眼眶中打转。饥荒的肆虐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拥挤的乞讨人群,有失道德的抢夺,掉落在地上的玉米粒都被拾得干干净净,香蕉皮成了难得的美味……。饥荒是活在当下的你我都无法体会到的,但它无疑是一头狰狞的巨兽。读到这儿,我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惭愧,我们是从小养在温室里的花朵,是吃零食长大的一代,也从未少吃过一顿饭,我实在想像不出威廉都饿成那样了,是怎么又学习又帮父母干活的,我也第一次从文字中这么近距离地感受到世界上还有这么贫瘠的地方,还有这么饥饿的人群。
书中的描写令我心惊,而这个十四岁的男孩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坚持不懈让我对他钦佩不已,使我振奋,我也感慨万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少年坎宽巴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不是偶然的,是他对心中梦想的不懈坚守,对科学知识的执着探索。坎宽巴值得我学习!
忽然,我想到了自己,面对坎宽巴的勇气,我真是自愧不如。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如威廉所经历过的苦难,所以,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想就此停下,没有勇气继续前行。而同样面对重重困难的坎宽巴,他却迎难而上,根本就没有把困难当回事儿。他坚定的态度,更让我明白了:其实,困难无处不在,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主要是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看我们是否有勇气和信心克服困难,如果我们胆怯,退缩,那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就会离我们心中的梦想越走越远,最终将一事无成。人生道路当中,困难就像一座山挡在路中间,阻挡我们的去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知难而退的人,看了调头就跑,半途而废的人,爬山爬到一半就不爬了,面对挫折,永不退缩的人,这些人不怕累,结果爬上了山顶,看到了山后面的世界。而威廉便在山后面看到了转动的风车。
“我紧握着连接电线的小灯泡,等待奇迹发生。起初,我的掌心出现了一点微光,接着光亮突然绽放。所有人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这东西真能发电!’有人说。
‘是啊,’另一个人说,’他真的做到了。’”
在那一刻,我也被他所感动。我看到了他身上的天真与执着。生活很艰难,但他没有埋葬自己的生活。他依然有梦想,有梦想就有未来。他是上帝的宠儿。他的发明被人发现,他重获返回校园的机会,他的发明成为非洲的希望。就像他在台上演讲的时候说到:“我尝试了,我做到了。”
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也想一想那个制造风车的孩子,坚持自己的目标,让梦想的风车转起来。
杭七中 高二(3)班 徐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