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由有约束吗?是的,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在政治上,有相对和绝对。自由仅仅只有这些含义吗?
不,这当然不止。在《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是“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而罗斯福则提出了四种自由,表达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自由表面上很容易理解,而实际上可以得出许多定义。
我渴望去了解自由。
在前言部分,有一段话也深深打动了我。“我听到了一个来自内心的声音:“嘿,你为什么要在这里等机会呢?你年轻,你还有梦想,你能为自己决策。那个有决策权的你为什么不给有梦想的你一个机会呢?你为什么不让他去试试呢?如果连你都不肯给自己机会,谁还会给你机会呢?”
是啊,人就应该趁着年轻,多给自己去实现梦想的机会。有梦想才有前进的方向
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和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于一个并不尽人意的社会之上,还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珍惜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书中的观点不是在说教中完成的,也不是通过严密思辨得出的结论,熊培云只是通过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循循善诱,引导我们。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 “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在这里我想到了中国式过马路,“为什么闯红灯?”“我看前面走了就走了”这种大流真的正确,理智吗?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和心理素质,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举止进行调整。重点就在于不要放弃自己的观点。所谓取长补短,是补短,而不是放弃短,从而去重新培养长。
我相信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因此头脑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散漫和自由并不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喜欢把自由和散漫放到一起用?自由是头脑上的,而散漫是肉体的堕落与沉迷。
这里要说说那种常常对别人的自由生活充满嫉妒的人,把“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贯彻得淋漓尽致,当然,那些人表面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在妒忌与仇恨成天惶惶,最后在痛苦和挣扎之后离开这个他认为不公平的社会。我认为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别人的自由生活,当然也没有权利放弃自己的自由生活。社会是公平的,我说的是关于自由的辩论上,自由在这个社会上是公平的。你若自暴自弃,也没资格对别人指指点点。
自由在高处,这高处注定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的仰望,仰望自由,仰望希望,仰望未来。
高二(14)班 吕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