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属于我的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蒋凯
我时时在想——现实的最深处会是什么?
狭小的天空,虽说听过看见大自然心情就会舒畅之类的话,但是在城市里,残留的自然仅限于天空而已。就算仰望那种天空——也只有狭小。被电线和大楼覆盖至尽,简直就像被蜘蛛网和监狱幽禁一样。是的——我正是被“生病”这种可怕的东西囚禁在这里。救世主也好正义的伙伴也好,谁都不能把我救出去。
时间从泛陈的书籍中剥落,恍惚间,十七个春秋已悄然流逝。叛逆与张扬,思恋而忧伤的我们,存在总是被简化,情感总是被忽略。一只脚迫不及待地跨入青春的大门,另一支脚却还在眷恋童年。
习惯了一个人被丢在家,习惯了无边的静谧,也习惯了无尽的孤独。没有人声的聒噪,没有烦乱的心绪,宛若徒走在雪地上那种冰冷的感觉。我想,寂寞也是一种享受,回忆就是幸福的答案。
我也有过美丽的曾经,在那些万恶的暴风雨之前还无忧无虑畅笑的记忆。有时会羡慕那会儿的恣意欢乐,偶尔还可以借此自我安慰,而不至于在某些时候觉得自己拥有的美好全是泡沫。可惜那些微不足道的记忆在这无比真实的现实面前只能选择被湮没。
课堂上,看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手中的笔自然地滑落桌底。眼里沁着辛酸的雾泪,可是,不能哭。我勒令自己要平静地看待分数,要笑着走过这些令我不知所措的错误。但是我却没有一次做到。厚重的课本,上面繁琐的笔记将我囚禁在狭窄的圈子里,没有出口。我不向上,是的,可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那些低头独自走在路上的人的笑容是那么无奈。我们应该单纯、快乐,不是么?可又有谁能笑得释怀。
那天,我去了书店。随手翻开了那本无谓太多期待的书。一瞬间,醒悟写满瞳仁。
那书的作者是位留学过巴黎的作家,他也曾为为什么要写作而迷茫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他笔下鲜活起来,他用美好的事实以及小人物内心最真切的心理诉说着希望的价值。无论是写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描述古往还是今来,他都能把内心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因为无力,所以执着”,则冥冥中把他的答案表露无遗。
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人文社会学“推倒重来”。对于那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自己的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是在寥寥无几,而能够像他这样独道地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冰心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童真与自然,朱自清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真诚与优美,而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是无比的感动。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没有理由不感激。
书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1942年5月,德军第三个机械化师越过孚日山脉,沿罗纳河两岸直驱巴黎。当德军进驻巴黎时,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着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时,同样不忘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令我不禁想到那部写满人性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记忆扯成了一条长线,看不到终点的长线,周边零碎的碎片,是被遗忘在角落里却依旧熠熠生辉的星光。我知道没有人可以陪我走完这条路,唯有自己。我终究是要学者跨过记忆的。
我想,我不应该再继续迷惘,因为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宿命。
跋涉的生命总有疲惫的时候,行走在青春的路上,我知道,谁都有张皇失措的匆忙。青涩而恐慌的我们,在幼稚与成熟的夹缝里,那么多梦想,那么多理想,占满了整个心房。而那些束缚与挫折,促生了我们的迷惘,然而,请不要畏惧它,因为你有战胜它的力量。此时此刻,我们只需静静地思索,慢慢地感受。
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香味,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年轮。而我们,穿行于繁华街道,徘徊在十字路口,属于我们的,是这整片青春。抛开那些约束自己的心情,孤独只是一场练习,而内心,确实一棵会开花的树。崇拜的诞生,只因梦想的破壳。
生活需要黄昏,需要黄昏后的黑暗,需要黑暗中的等待,需要等待后的黎明,需要黎明前的重生。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所以,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有!
梦想,不会因为现实而暗淡,这便是它最令人窒息的美。青春是脆弱的,它承载了岁月的摧磨,但请做最执着的自己,让坚强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在一个选择放弃的人眼里,世界充满了难题,而对坚持到底的人来说,世界到处是崭露头角的机会。那便是我们所向往的自由。
现在我想,那现实最深处的,应该是我们选择不同方向、不同道路的那份坚持吧。那么就让我做最执着的自己,去飞向自由的高处!那便是我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