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义义荣辱观,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家庭教育与时俱进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家庭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家庭是育人的起点,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意义重大。家庭教育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渠道和重要阵地。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牢固树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不久前召开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和推进‘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座谈会上,部分与会的全国妇联领导、
研究家庭教育的学者和专家,畅谈了各自的心得体会、意见建议。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家长要率先垂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终生的教师。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首先要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自觉遵守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正
确教育引导孩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是首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
教育引导孩子“以热爱祖国为荣”,可以从感恩教育开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教育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党和政府的培养之恩……
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国家督学李蒙恩:家长要让“八荣八耻”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不能“知”、“行”脱节。家长不仅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八荣八耻”,更要教育引导孩子将“八荣八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行”比“知”困难得多。让“八荣八耻”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必定是一个“积铢累寸”、“滴水穿石”的过程。家长应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孩子将“八
荣八辱”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不虑而行”。
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导陈会昌:家长要让孩子在“耻感”中趋荣避辱
“知耻”是人的基本德性和人格。“知耻”是荣辱观的心理底线。
家长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除了正面宣传“荣”、“善”、“美”、“好”,还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知耻”、感受“耻”。使孩子在“耻感”所引发的负性情绪的强烈冲击中认识“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获得道德共鸣,自觉地趋荣避辱,明辨是非,为善去恶,有所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