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19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内容,并多次就教育工作作出重要论述。比如,关于教育的重要性,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关于教育为谁服务,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关于教师的重要作用,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关于教育信息化,总书记要求,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关于培养好少年儿童,总书记指出,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党和政府要始终关心各族少年儿童,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包括中小学育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下面,我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我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讲六点意见。
第一,中小学育人是打基础的工作,是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的工作,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一棵参天大树,是从小树苗开始成长的。一个优秀人才,也是从中小学开始起步的。可以说,今天我们培育什么样的中小学生,决定着明天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主力军、生力军,决定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拥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必须把育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灵魂,在这个问题上要强调再强调、重视再重视。
我们提倡重视中小学育人工作,并不是要大家喊口号、搞运动,而是希望大家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小学生成长的规律、中小学育人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如同农业,必须顺应天时、精耕细作。农作物生产可以分为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四个阶段,中小学育人就好比春播,这个阶段播下希望的种子,用心浇灌、小心呵护,才会有将来丰收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把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长远发展放在首位,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决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决不能对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高分和升学率,决不能把孩子们变成工厂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品。
第二,中小学是形成思想、铸造灵魂的最佳时期,只有坚持德育为先,才能守好中小学这块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小学习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现在把自己的品德培育得越好,将来人就能做得更好。这就告诉我们,中小学育人要德才兼育、德在才先,千万不能只重分数不重品德,千万不能在教育上搞功利主义、出现本末倒置。一个人书读得再多,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也只能是“驼着书的驴”,或者是“两脚书橱”。
一要牢固树立守阵地的意识。中小学的德育,直接关系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直接关系我们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江山永不变色。我们要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育人,坚决占领、坚决守好中小学这块阵地,帮助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决不让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趁虚而入,在中小学生的脑子里留下隐患、埋下“地雷”。在这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必须搞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必须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发声,决不能犯糊涂,决不能羞羞答答、扭扭捏捏。
二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画的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不能坐等、指望能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精心培育、反复锤炼。在中小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让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牢记在脑子里,又要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加深理解,融化在心田里。特别是要让中小学生多唱国歌,多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多接触美好事物,多体验美好生活,从而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家国情怀,弘扬浙江精神,真正爱党、爱国家、爱浙江。
三要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集中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是中小学德育的宝贵资源。比如,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诵读经典,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再比如,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浓缩了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给优秀传统文化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把民族文化的基因深深嵌在学生脑子里。同时,我们要积极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坚决遏制和纠正那种追捧西方文化、轻视中国文化的倾向。
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中小学生开展德育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不能脱节,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受之于情、育之于心、显之于行,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式”、“填鸭式”。要主动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孩子,注重方式方法,不拘一格、谆谆善诱,通过讲故事、过节日、玩游戏,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等等,不断增强思想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树立“全科德育”的理念,使中小学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德育内容,每一门课程都体现教化功能,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德育教师,推动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
第三,中小学是学习知识、启迪心智、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都有着不同的天赋和能力,都能成为不同的人才。中小学育人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注重满足学生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求知问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慧。
一要在学习上“授之以渔”。现在孩子们所懂的知识、所会的技能、所想的问题,有的时候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但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今天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明天就未必有用,关键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勤思好问、乐于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考是最好的方法。中小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联想、思考和触类旁通的方法,就像古人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非得等到学生处于“愤”的状态,也就是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时,才去点拨一下;非得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想说却又不知道怎么说时,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独立思考的学生要大力表扬,使他们多一些“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看到一个事物想到一个知识点,看到现象想到本质,事半功倍地学习。
二要高度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常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实际上讲得就是行为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提高学习成绩至关重要,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是大有禅益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强化。我们要从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严格日常管理,使学生培养起严谨细致、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培养起讲究卫生、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培养起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并且把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和坚持下去,成为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三要让学生有健康的身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是未来适应社会、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学生即使学习成绩再好,而身体不好、心理有问题,那我们的育人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要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测评,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早指导和干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感恩,特别是要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正确对待挫折,把磨砺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正视自我、珍惜生命,经得住风浪的考验和挫折的打击。
四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育人的重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意愿,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注重用好的兴趣爱好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书籍是精神的营养,是进步的阶梯。要引导学生真正静下心来,少花点时间上网玩游戏、低头看手机,多花点时间去读书、读好书,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让书籍成为伴随终身的良师益友。要多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篆刻、舞蹈等各种艺术,充分运用艺术活动的熏陶作用去鼓舞人、感染人、塑造人,使孩子们感受真善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小学育人的关键一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中中学育人的正确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教育事业,推动育人工作跃上新水平,就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动力、破除障碍,与时俱进地创新育人的方法和载体。
一要推进课程、教材和课堂改革创新。有选择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有动力。要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进一步增加选修课程,努力让学生能够“选择性”地学习。要在用好国编教材的同时,开发好地方教材,更多地反映我省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更多地展现我省各地富有特色的乡土风俗人情,努力使教材生动起来,更有生活气息,更加可亲可爱。要创新课堂教学,进一步改造教学方法,改变课堂观念,变灌输为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
二要不断深化评价制度改革。评价制度起到的是指挥棒的作用,只有评价制度更加合理,我们育人的方向才会更加正确。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更多关注学生的多元评价、过程评价,重点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成长。当前尤其要实施好新高考招生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坚持科学、民主、公开原则,做到客观真实、公开透明,用“高考改革”和“中考改革”来倒逼中小学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
三要继续强化实践教育。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要把实践教学作为落实育人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深入开展,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切实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运用的现状,所有中小学校都要把走进社会大课堂作为教学计划列入课时,使中小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参与实践、亲近工农。各学校都要设立时事宣传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的重点工作,让学生了解时事,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第五,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要发挥好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负起责任来。我们要给学校减压、加油,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使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园和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打造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品牌。
一是校长要更好地肩负起“领跑人”的使命。在某种程度上,校长的气质决定了学校的气质,校长的水平代表了学校的水平,中小学的校长们,要根植于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和现实土壤,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聚焦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上。要深入学习领会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敏锐捕捉和解决教学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动谋划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勇担起引领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重任。特别是要具备人文精神,真正关心教师,关爱学生。在学校,教师的一撇和学生的一捺构成了“人”,作为校长要把这个“人”立起来、立好了,而不是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这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
二是教师要更好地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一个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简单地当作“教书匠”,而要把自己当作光荣的“灵魂工程师”。要把育人作为一项事业,摒弃功利之心,满怀热爱之情,用一生辛勤的汗水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去培育千万颗种子,换得那满园的挑李芬芳。
教师一定要爱自己的学生。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有了爱,教育才有灵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接近同学生的距离,用爱心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特别是,中小学生年纪小,稚气未脱,他们无形中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家人,这就更需要教师从家人的角度来对待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爱学生,不能只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问题、性格有缺陷、生理有障碍的学生,要爱留守儿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这更考验老师的爱心,考验老师的人格。
教师一定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可能不那么轰轰烈烈,很多老师可能用一辈子备一门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堂上授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选择了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选择了奉献,就要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要像春蚕那样鞠躬尽瘁、甘做人梯,就要把使学生超过自己作为最大的成就。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只要求教师讲奉献、讲付出,也要想方设法关心关爱教师群体,让他们能够安心安然地坚守教书育人的岗位。
教师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河,一条长流常新的河。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本领、勤勉的教学态度,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开放的视野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激励、鞭策学生,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效果。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语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则是无声的言语。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准则、判断标准,往往对中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的钻研精神、进取意识,对中小学生有一种无声的感召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品行情操,以自己高洁的思想、高尚的品格、严谨的学风影响学生,以自己得体的穿着、文明的举止、端庄的仪表、高雅的谈吐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三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学校是学习文化的地方,也应是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好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无声的引导、无言的教育。所谓“一树一草都成景,一砖一瓦皆育人” ,搞校园文化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不要搞大拆大建,而要因地制宜,抓小见大。要从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环境文化抓起,让校园里的草木、泥土、砖瓦、建筑,都驻留着文化,镑刻着精神,成为不会说话的老师,让校园赏心悦目、适宜学习。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学校的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使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特别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不包含宗教文化,不允许宗教以任何形式进入中小学校园。
第六,育人不仅仅是校园围墙内的事,必须把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集聚起来,形成做好中小学育人工作的强大合力。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每个环节都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三者只有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育人工作的领导。抓发展固然很重要,这是抓今天;但抓育人工作更重要,这是抓明天。各级党委要主动研究育人工作,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中小学校去,听听课堂教学,看看校园面貌,问问孩子们的心声,特别是党委政府领导要为学生作形势报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做法。各级宣传部门要履好职、尽好责,进一步做好对学校师生的宣传工作,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努力让网络清朗起来,让荧屏干净起来,让更多更好的书刊画报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各级司法机关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普法教育,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积极为问题少年提供帮教。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护学生安全,杜绝校园暴力。
家庭要发挥好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联系,密切沟通。家长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做好科学育人工作,以良好的家风引导孩子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要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等途径,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要创造有利于育人的社会环境。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心理、学习上的困惑和问题。各级妇联要实实在在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登记在册、走访慰问、有人联系,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少先队组织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握少年儿童特点,更好地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更好地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不仅要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而且要设计好活动方案,安排好服务人员,吸引孩子们喜欢来,来了之后能学到东西。各类新闻媒体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多报道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多报道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为中小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做好中小学育人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事情。我们要抓具体、抓落实、抓到点子上,真正解决好工作落实“最后一纳米”的问题,真正抓好、抓好、再抓好,努力向历史和未来、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