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篇
一个杰出的人,历史会镌刻下他的名字,任凭岁月磨砺,仍旧熠熠生辉。
一个伟大的人,会凝固历史,超越时间,他的名字将成为宇宙中永恒不灭的星辰。
只有自觉地把自己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人才是伟大的人——王选,就是这样的人。
王选出身于书香世家,慈母严父虽然没有给他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在潜移默化中把一颗爱国心深植入他幼小的身体中
1937年2月5日,住在上海衡山路964弄的王家又添了一个男孩。这已经是家中的第5个孩子了,顺着兄长们的名字,父母也给他起了个带“走之旁”的名:王选。
那是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为了不忘国耻,家里给王选起了别名“铜卢”以纪念卢沟桥事变。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爱国的情怀伴随终身。
王选的父亲王守其是南洋大学的高材生,虽然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却有着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在沦陷区的日子里,父亲强烈的爱国情结,给年幼的王选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以后的岁月中,王选的脑际经常会浮现这样一件往事。王选和父亲有一个“小秘密”,那是一张画着中国军人的小画报。在沦陷区保存这样的画是非常危险的,可父亲说:“放在你们小孩子这里不会有事的。”然后还和王选一起把画藏在抽屉里,再在上面压上一本书。这张画报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
王选曾经这样回忆说:“父亲对日本侵略中国极为痛恨,上海的苏州河上有一座外白渡桥,上海沦陷后桥上挂起了日本国旗,要想过桥,必须对着旗子三鞠躬。父亲不愿受这份屈辱,好几年发誓不走这座桥。”
王选的母亲周邈清也是一位知识女性,较早地接受了进步思想,非常支持子女们追求进步。王选的哥哥姐姐们很早就加入了团组织,大姐还在解放前夕入了党。
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国家”自然占据王选心中最重的分量。
王选是个学者,可他从来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投身到社会活动中,“进步”,成了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王选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不仅成绩突出,还乐于助人,对班级工作特别热心。初中时,他除了是班级的学习委员,还负责出墙报。组稿、写稿、审稿、誊写、美工……虽然牺牲了很多玩的时间,王选却细心斟酌、乐此不疲,“觉得是为班里做着一件极有意义的事”。王选的工作和为人受到了大家的肯定。1951年初中毕业前夕,刚满14岁的王选被批准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升入高中以后,他成了班里唯一的团员。
“高一时参加社会活动几乎到了狂热地步,每晚都要近11点才回家,放假也闲不住。记得一次暑假,一天开了好几个会,晚上还要参加学习班,一直开到半夜,我就在地板上睡了一宿,第二天接着开会,中午才回家。当时也没想到打电话告诉家里,家里人很着急,以为我在电影院看电影。母亲和姐姐就跑到电影院,做了一个牌子举着,上面写着寻找王选,在黑乎乎的电影院里转。那次家里人真急坏了。”王选曾这样回忆。
升入北大数学系后,紧张的学业并没有让王选放弃社会活动,上大学不久,他就被选为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在新中国的首都,浓厚、清新的政治气氛让年轻的王选备感兴奋。为了参加中山公园的游园会,他特意去学了集体舞。参加天安门国庆游行,是王选大学中“最高兴的事”,他穿着自己最好的白衬衫,在天安门广场和同学们跳到凌晨一点多。
“无论在什么时候,王选都是我们班的中心。”王选的同学李学佩回忆说。在同学们的眼里,王选是个学习好、能力强、为人真诚、积极要求进步的好干部。
王选的秘书丛中笑说:“在王选的心目中,政治和学业齐头并进才是一个人理想的发展状态,这样的人才能对社会、对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在王选一生中,每当面临命运的转折点,“国家”就成了他考虑的首要因素。报考北大、选择计算数学专业就是因为以国家需要为重,“计算技术是我国迫切需要的重点技术”
大三分专业的时候,和大多数成绩优异的同学不同,王选没有去数学和力学班,而是选择了计算数学。计算数学在当时是个冷门,选择了它就意味着要和计算机打交道。可计算机是个什么样,见过的人寥寥无几。
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令人费解的。王选的解释是:在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和计算技术列为“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周恩来总理特别强调,计算技术是“未来重点发展学科”,“我想,发展计算技术不但是国际潮流,也是国家需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选择汉字精密照排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因为这是“用现代科技对我国传统印刷行业进行彻底改造”;跨越式地选择激光输出,是因为“搞应用研究,必须采用高起点,着眼于系统成熟时未来的国际技术发展情况,否则,成果研制出来,就已经落后于时代,只能跟在外国先进技术后面亦步亦趋”;成立方正,更是为了和国外大公司一较短长。王选说:“我坚信,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是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发展大方向的,再苦、再累也值得。”
为了民族的利益,王选既敢于创新,也勇于放弃。
王选曾经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这种计算机结构节奏、运算高效,性能很大改善。可后来王选却放弃了这个设计。秘书丛中笑回忆说,王选曾经告诉她,放弃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设计的计算机不能运行国外流行的系统软件和很大一部分应用软件,也就是说和国外计算机不兼容。“那一点点创新所带来的好处远远抵不上不兼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王选说:“在选题和确定技术途径时要注意中国国情:要仔细研究哪些事情应该做而且可能做,哪些事在中国是不应该做或不能做的。如果只欣赏和坚持局部的创新,而忽略了整体上的大方向,有时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华光”——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王选与同事们为自己的产品这样命名,意为“中华之光”。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刻苦攻关,他们的科研成果终于在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攻关的日子是艰难的。唯其艰难才能成就伟业。据王选后来回忆,在1976年到1993年的18年中,为了攻克激光照排技术难关,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将每天分成上午、下午、晚上三段工作时间,奋勇进取。
1979年7月27日,在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上,第一张八开报纸的胶片从激光照排样机中输出来。王选既兴奋又紧张地用双手接住了这张可以直接印刷的胶片——胶片上印有各式各样精美的字形、字体、花边和图案,可谓美不胜收。
8月11日,《光明日报》率先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这群当时身处科研困境的年轻人。王选事后才知道这个报道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他后来回忆说:“所以我牢牢记住这张报纸,一直想要用事实来证明它是对的。”
王选与同事们再接再厉,紧接着又在第二年成功推出了支持上述系统的具有编辑、校对等功能的电脑软件,并用其排印出第一本样书。
随后,华光激光照排系统通过了国家鉴定,并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消解铅字的火光照亮了国内出版印刷业的前进道路,一场势不可挡的印刷技术革命迅速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此时,王选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他没有——早在1987年初,他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向华光Ⅳ型机出击了。
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和印刷业波澜壮阔地前进。
当时,国内也曾引进美国HTS照排系统,虽经美国公司长期调试,仍故障频频,因效率低下而无法使用,最终成为“死机”。美国HTS照排系统的价格是当时华光系统的15倍,如此昂贵的设备竟是这样一个结果,的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选带着几名技术骨干用自己的技术对美国HTS系统进行改造,竟然将“死机”救活了!
在领略了中国汉字激光照排产品咄咄逼人的气势后,1989年底,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等被迫放弃竞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在离开中国前,美国HTS公司的总裁由衷地表达了对王选以及他的杰出发明的尊敬:“今后,地球上再没有HTS公司了。”
1994年4月22日,随着《西藏日报》用方正照排系统成功印出,国内所有省级报纸均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而方正也自此拥有了全国内地99%的市场。其后,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技术、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新成果相继问世。这些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极大地促进了印刷行业生产力的提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
让华文世界享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把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推向世界,让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大的光芒
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王选是一个少有的能把创新技术与市场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有商业头脑的科学家,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
继1990年取得内地市场的垄断地位之后,王选又率领方正大举“进攻”港澳台的中文出版市场,以及马来西亚的《亚洲日报》、《光华日报》和美国的《星岛日报》等华文出版业,准备以锐不可当的先进技术和优势产品挺进到全球一切华文世界。1997年5月23日,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日本株式会社利库路特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产品认购的签约仪式,此举被媒体称为“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
此后,王选领导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了香港及海外七成以上的华文报刊市场,并成功打入日本、韩国和北美。据方正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香港有七成
以上的中文媒体采用该系统;在日本有约四至五成本土报刊采用了日文的方正采编系统;而海外约九成的北美华文媒体使用了他们的系统。
然而,王选并未满足于现状。1996年春天开始,他又开始向新的科研领域进军——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
王选在病中写道: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而无憾了。
这就是王选,这就是一个伟大科学家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正如方正集团现任董事长魏新所说:“没有王选老师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就没有方正;没有王选老师将这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工程技术之一转化为生产力,中国传媒业和印刷业就不可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革命;没有王选老师的持续技术创新,我们这个发明了活字印刷的伟大民族就不可能在印刷术上再次领先于世界。”这是对王选创新工作的最好褒扬!这样的殊荣,王选当之无愧!(齐芳 张蕾)
来源:光明网2006年05月16日-《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