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www.999777.com-家长学校 >> 正文 `

阁楼虽小胸襟宽 叼女出门看世界,瘫痪母亲陈徽黎育女的故事

2004-11-27  出处:网络中心


   成功类型: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上海知名的优秀青年。
  
   家庭背景:家境贫寒,母亲是残疾人。
  
   家教特点:残疾母亲以坚强毅力为女儿创造健康成长的天地·培养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陈徽黎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残疾,几十年一直靠双手和轮椅艰难地生活。1995年,她又因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全家人挤住在一个12平方米的阁楼上,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别的家庭能提供给孩子的玩具、滋补品、旅游机会等,她都无法提供给女儿徐。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小徐不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成为全上海知名的优秀青年。她曾在上海学生风云榜中排名第三,她的成绩曾受到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的赞扬。中央电视台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专题片《兴国之翼》中也将她作为新时期的杰出青年代表之一。由于她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还没毕业,许多高校的研究生院和科研单位就已经向她敞开了大门。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片“天高任鸟飞”的灿烂前景。
  
   所取得的这一切不仅引起了同龄人的羡慕,也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身为残疾人的贫困母亲用什么妙方良策使女儿成才的呢?
  
   自己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去年“五四”青年节,她在上海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中演讲,题目就叫《母亲的爱》。她深有感触地说,母亲在物质上能给她的实在很少很少,母亲是靠爱来使孩子健康成长的。
  
   陈徽黎家生活条件很差,本人又有残疾,但她并不因此放弃做母亲的职责,并没有忽视对孩子的培养。
  
   女儿很小的时候,她们住在连阳光也难得能照到的小小阁楼上,局促的环境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和视野。陈徽黎尽管双腿残疾,无力去改变这样的困苦环境,但她要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为女儿创造一个健康生长的天地。为了让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晒到太阳,能在开阔的空间练腿、练眼,她每天都用嘴巴叼着女儿的衣服,双手在楼梯上一级级艰难地爬行,拖带着女儿下阁楼、走出去,到弄堂、到花园、甚至到街头去沐和风、晒太阳,去看绿树红花,去听车声人语,让孩子走出狭窄的“鸽子笼”,去感受外面的大世界。(多么可敬可叹的举动!陈徽黎这个双腿残疾的母亲,为了让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大自然给予生命的快乐,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而我们许多家长条件比她好得多,却往往只顾自己跳舞、打麻将,将孩子圈在四壁之中。尽管有丰富的食品,尽管有昂贵的玩具,但孩子和大千世界接触的机会被剥夺了,而此时正是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之时,他们的这种求知欲此刻受到抑制,以后再花多少钱、请多少名师,也很难弥补回来。)
  
   这样艰难而隆重的“出游”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一天。(可贵就在这每一天!)尽管她是残疾人,尽管还要上班,但她每天把它当作必须要做的大事,从不轻易放弃。有时下班回来已经累得一步也不想动,但她还是坚持叼着宝宝下楼,眼看着女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或手舞足蹈或咿咿呀呀,陈徽黎浑身的疲劳全都消失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并不是从他们能听懂讲话时开始。从孩子出生时起,他的各种器官包括大脑就开始迅速发育,这时候需要给他各种抚爱和刺激,需要让他去听、去看、去摸、去爬,以促进他感官和大脑的发育,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外界刺激越丰富,孩子的大脑和感官发育越健全。这种早期启智教育的效果可供孩子终身受益。)
  
   逢到下雨下雪,母女俩不能出门,陈徽黎就给女儿唱儿歌、讲故事,让她听音乐,还不厌其烦地和她“对话”,不管她听懂听不懂。小小的12平方米阁楼,充满了情趣,空间虽窄小却没有给孩子一点沉重的压抑感,孩子的心灵在广阔的知识和美的天地中遨游。
  
   女儿渐大,能蹒跚学步了,陈徽黎便把她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她靠双手摇着轮椅带女儿去公园,去江边,去郊外,幼小的徐跟着妈妈走遍了上海的公园。许多同龄孩子都没她去得多。小徐跟妈妈玩得挺开心,她一点都感觉不出她是个残疾人的女儿,倒是挺自豪出门都有车坐,那是妈妈的轮椅。后来,小徐慢慢长大了,当她看到妈妈那双因摇轮椅而变得粗糙的手时,她一下子懂得了许多同龄孩子还不很懂的东西,那就是妈妈的爱。
  
   陈徽黎知道,贫寒的家境毕竟是个现实,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引导,会给孩子带来自卑和封闭的心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她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参加各种活动,和同龄的孩子一道玩,培养她的人际交往和心理适应能力。小徐第一次参加大型社会活动——上海电视台娃娃健美赛时,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场面,那么亮的灯光,那么多的观众和评委,她表现得有些怯场,陈徽黎看在眼里。事后,她并不在意孩子是否得奖,而是就这次比赛“怯场”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方面问题对小徐加以引导。她创造各种机会给孩子锻炼。在走亲访友时带着她,让她和大人孩子都交往,并鼓励她表演学过的歌舞,社会上各类少儿文体活动,她都鼓励小徐参加。经过这些有意识的锻炼,小徐在各种场合都能与人融洽相处,举止落落大方。她成了上海电台少儿合唱团团员,还是《小伙伴报》的小记者,她能表演、能采访,不但再也不怯场了,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考试或意外情况,都能沉着镇静、从容自如,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许多人以为徐的性格天生就是沉着大方,却不知道这种性格的形成有着陈徽黎的心血。(优良的性格是成功的保证。但性格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青少年时期是性格的可塑期,陈徽黎的教育适当其时,值得家长们借鉴。)
  
   陈徽黎作为一个残疾人,她的生活道路是坎坷的。徐才上高中,她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了。陈徽黎起初也很难过,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个残疾人,再就业机会比别人少得多,但她很快意识到,光难过是无济于事的,生活不相信眼泪。她通过刻苦学习,考上了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会计班。她克服种种困难摇着轮椅到校上课,风雨无阻,从不迟到。有一次,她的轮椅在途中坏了,手摇不动,她硬是用手拨着车轮钢丝,一步步挪到学校。当她进入课堂时,手都磨破出血了,但她却若无其事地打开课本学习,下课后再艰难地摇回家。就这样,她的出勤率高过许多手脚健全的学员。到学期结束时,她的艰辛努力有了成果,她不但获得了会计和电脑的合格证书,还被评为优秀学员。天道酬勤,陈徽黎凭着过硬的学习成绩,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她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做出了新的成绩。
  
   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被已经长大了的徐默默地看在眼里。她深深地被母亲的毅力所感动。她很自豪身上流着妈妈的血液。残疾的母亲在她眼里比许多双腿健全的人还高大。她有一次作为小报人去参加登山夏令营并进行采访。当时,有许多女同学在爬山时半途而废,小徐的手脚也磨出了血泡,但她想起了双腿残疾的母亲的那种毅力,她终于咬牙爬到了顶峰。后来,进了交大后,参加军训,需要一位女同学担任吃苦班长,她报了名,是全校惟一的一个。
  
   陈徽黎千辛万苦地培养女儿,却并不把她当作“私有财产”。她不但自己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还带着小徐一起去。徐上小学四年级的那年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她照样去参加残疾人便民服务活动,还把小徐带着一起去帮忙。残疾人们为路人服务,小徐则忙前忙后,既要为活动做宣传,又要照顾残疾的叔叔阿姨们的行动。义务劳动一天下来,小徐很累,但她看到妈妈那愉快的样子,劳累全消失了。她在这次活动中看到一位双腿膝盖以下截肢的残疾叔叔用手撑地面,免费为人修车,心灵深深地受到震撼。她从妈妈和这些残疾人的行为中懂得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崇高。她回到学校后,看到新教室的打蜡地板变成了“大花脸”,她很痛心,回家搬出一个硬币一个硬币集起来的储蓄罐,将它打碎了,用那里面的零钱买了一块擦鞋垫,放在了教室门口。10岁的小徐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妈妈的赞扬,尽管家里很困难,她仍然鼓励孩子在公益事情上不要吝啬。孩子能这样做,她感到欣慰。后来,徐在交大担任共青团干部,社会活动常常占用了她许多学习时间,她一点不计较,照样乐呵呵地去干,结果不但因团的工作出色受到市领导的表彰,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全校最优秀的,被同学们誉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才”。
  
   这个小时候被瘫痪的母亲用嘴叼着爬下阁楼,走向外面世界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有了一双坚实的翅膀,她的前景无限开阔,但她永远忘不了她的母亲。她在演讲《母亲的爱》中说,“是我那残疾母亲的爱才使我长成一个健康的女孩。”
       
       
   评点:
  
   这是一个动人的真实故事。身有残疾的母亲为什么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向上、德才兼备的女儿?
  
   首先是因为陈徽黎这位母亲心理上并无残疾,也就是身残志不残,她的自强不息给女儿上了很好的第一课。
  
   家长的人格最能影响教育孩子,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最好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并不识字,但她给我以生命的教育。”陈徽黎给女儿的就是这种“生命的教育”,她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传给了女儿,为女儿的成才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陈徽黎是家教的有心人。她用温暖、理解、民主的教养方式,开启女儿的心智,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为了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阳光、空气和各种感官刺激,她用嘴叼着孩子爬下阁楼,让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和常人孩子一样的发育条件。为了克服孩子“怯场”,她带孩子参加那么多的活动。她懂得,要孩子成才,首先要让她身心健康,知识的灌输尚在其次。正因为她用了许多“诗外的功夫”,小徐才从小打下深厚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信许多读者会为陈徽黎嘴叼女儿出家门的做法感动,但如果在感动的同时,能从陈徽黎的教女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悟出家教的道理,那才算真正读懂了这母女俩的故事。双腿残疾的母亲能做到的事,手脚健全的父母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梁 乐 陈步君)

录入:周少品   审核:周少品

  • 上一篇: “民主型”家教增加

  • 下一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新问题


  • 舒服地相处
    成长的人生
    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分享,学会担当
    和孩子们快乐成长
    我们是幸福的小康之家
    点燃女儿心中追求卓越梦想的青春激情
    【中国: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vs. 西方…
    【中国式家庭教育是“废了孩子的武功,然…
    孩子最愿接受的三种家庭教育方法
    别让感恩教育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质朴直白的百姓家风
    【家风溯源】
    “家风”调查“诚信”二字居首位
    高中生挑战: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适应新生…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812869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