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天津一所高校在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前,要求学生签订学校免责协议书,引起学生的不满,这则“学生体质测试要签‘生死状’”的新闻也在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记者后来从该校了解到,在媒体报道这件事之后,学校已经取消了与学生签订体质测试免责协议的决定。
笔者以为,签“生死状”之举实属荒谬,但多少也道出了学校的无奈和苦衷。学校之所以要签“生死状”,是因为现在大学生的体质实在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稍微一运动就受伤,一跑起来便会有生命危险。比如,体质测试中的1500米和800米跑就是很多学生的梦魇,跑不下来者甚众,因长跑受伤甚至猝死屡有发生。如此脆弱的“玻璃人”,有谁敢为他们的体质状况担保?
作为校园伤害事故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们自然不敢也不愿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不少校长怕担责任,甚至公然宣称让学生“宁可坐死,绝不跑死”,如此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宗旨,理应受到各方一致谴责。
有人指责学校签“生死状”是在推卸责任,为此,笔者颇为赞同。然而现实中,又有哪所学校不是这样逃避责任的?就算不签“生死状”,也会用别的办法替代,毕竟人命关天,更关系到校领导和一干人等的乌纱帽。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样做的校长不仅很普遍,还很有市场,不仅没有因此丢了乌纱帽,还引来不少效仿者,让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更为恶劣的是,学生体质监测工作者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数据进行了抽查复核。在抽测复核数据一致性比例中,大学一致性比例为14.1%,在所有学段中比率最低。在所有学段中,大学抽查复核数据总评及格率在90%以上的省市比例最低。
对于体质测试中普遍存在的代考现象,有关专家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反倒认为是一件好事。“这至少说明大学生对从来不重视的体质测试开始重视起来了。一方面是怕测试过不了影响到评优评先等;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将体质测试与学科挂钩后,学生担心影响学科成绩因此铤而走险请人替考。”
事实上,教育部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的本意,是通过测试来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也为了让学校重视校园体育活动,让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据统计,学生体质监测的标准经过几次修改已经一降再降,其中不少指标甚至低于上世纪50年代的标准。只要按照基本的要求去做,大学生们完全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成绩,根本就无须找人替考。
然而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些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成天沉迷于网络与游戏,作息时间颠三倒四,体育锻炼基本不参加,以至于“手无缚鸡之力”,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不仅身体素质较差,有的学生精神颓废,完全没有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阳光自信。对于这些人,大学必须加强教育和各方面的管理,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体质、体能以及较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康观。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强健的体魄是他们为祖国服务的基础,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有大作为、大发展。大学生们应该提高意识,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强壮体魄、野蛮精神,为日后步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本报记者李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