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爱是教育的前提 |
2004-11-27 出处:网络中心
|
|
师生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师爱,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感情,作为人际爱的一种特殊形式,其重要性在当今教育工作中正逐步得到凸现,将直接决定我们的教育成功与否。一个成功的老师总是无时无刻地用自己无私的爱温暖着学生的心怀,让学生在爱的暖流中敞开心灵,克服自卑,积极进取,使自己的教育出现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师爱是学生成功的一种动力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才会热爱他,教育才会显现其良好的效果。爱学生既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力量,它是建立师生感情、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一座桥梁。一个使学生信服、爱戴的教师才会有成功的教育,学生只有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真诚的、慈母严父般的关爱才会把一些消极的情绪、行为努力加以改正,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一个威势十足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服从、畏惧,其教育的短期效果或许比较明显,但从长远看,由于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不平等的、甚至被排斥的状态,他对自己学习环境的厌恶和拒斥心理必将与日俱增,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效率势必因缺乏积极的心理动机而降低;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学生一旦脱离了这种强制性的学习环境,其心理、品行等方面的弱点更容易找到发泄的缺口而全面显现,从而导致教育的真正失败。
育人是教人的前提,而育人先要爱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当学生体验到这种爱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与进步时,学生才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学生各方面的责任感才会得到加强,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去争取进步和自我发展。
二、爱学生,首先应了解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如果脱离了对学生的了解,那就是一种盲目的爱。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尽管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每个孩子也必定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的一面,这种“与众不同”是我们教育中必须了解掌握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多地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但要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就必须全面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从家庭、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交友等等全面了解学生。了解的过程往往既是寻找教育方法的过程又是一个增进情感的过程。我校曾有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度上课萎靡不振,成绩下降,为此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这位学生对此也没有任何申辩。后来老师在其他同学中了解到原来这位同学的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不久前其母亲又疯了,她既要照顾父母,还在放学后为邻居家采摘桑叶,贴补家用。这样的学生其实非常了不起呀!教师了解后很自责,主动找这位同学沟通,并让班上其他同学帮助她克服困难,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班级里那些成绩好的、漂亮的同学易受教师关注,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孤僻的、默默无闻的同学往往是被老师忽视的。这种情形是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大忌。了解学生需要我们去了解所有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差,家庭残缺或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更需要老师的关心,这种关爱在这样的同学身上最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既应是一视同仁的,但有时也必须是“偏心”的。
主动地去倾听、理解学生,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教育学生的最佳途径是师爱的目的所在。一个教育工作出类拔萃的教师往往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师爱的基础是尊重、信任学生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意识到受教育者“学生”这一角色,教育过程中往往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甚至专断蛮横。殊不知,教师的权威绝不能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学问,你也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与爱戴。作为教师在学识上确实要居高临下,而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学生往往是教育失败的诱因。获得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表现在对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诱发出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敏感、情绪化等弱点,因此教师教育中的一点漫不经心、考虑欠周等都有可能伤害学生。一旦学生受到了伤害,再要重新建立起信任就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自尊。
当然,教育是有目的性的,师爱也必须有明确的原则性,它不能偏爱,不应迁就。尊重信任是前提,严格要求是必然过程,但是粗暴、斥责不等于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只有建立在发自内心的关爱基础上,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
|
录入:周少品 审核:周少品 |
上一篇:
班主任工作“五要”
下一篇:
关于生活www.999777.com-德育研究的若干思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