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让教育从"套子"中走出来,2006-09-27 09:28, 慕毅飞(红网) 高二(1)班主任 |
2006-9-27 出处:
|
|
契诃夫写过一个“套中人”。他穿套鞋,带雨伞,伞装在套子里,表装在套子里,削铅笔的刀也装在套子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一坐上出租马车,就吩咐车夫支起车篷;一进屋就关上房门,睡觉都用被子蒙着头。他整天念叨一句话:“哎呀,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结果,他的小命葬送在他自己惹出的事端里。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学校惹不起事。于是,不自觉地搞起了“套子型教育”,恨不能把所有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装进“套子”里。
先是说重庆某中学的安全教育,竟作了“不要和陌生人搭话”的规定(9月7日《重庆晚报》)。那是一个大套,只要学生离开校园一步,就想把学生整个地套进去。仿佛学生装进套里,跟陌生人隔开,就可以安全地出入于社会了。
再说北京某小学,除了上厕所、喝水,课间甚至不准学生在教室里走动。这是一个小套,让学生在这样的套子里呆着,自然连磕磕碰碰的小事也没了。弄得学生放学后性情暴躁,回到家,乱发脾气,乱甩东西,甚至用头往沙发上撞(9月25日《北京晨报》)。
好学生、坏学生的标准,也是一种套。上海有个叫王楠子的学生,读中学时,就因上课爱接老师的话茬,爱开玩笑,遇到老师要把体育活动课改成正课上,爱带头起哄,总想从套子里探出头来……结果,被视为“标准的差生”,在上海混不下去。同样的行为带到了美国,王楠子却屡屡受到老师表扬,现已成长为一个小有成就的动画天才(9月25日《东方早报》)。
还有更可怕的套子:只准学生把“雪融化了变成什么”的答案,说成“泥水”,不准说成“春天”;只谁学生把“闲敲棋子落灯花”,解释成“烦躁”,不能解释为“闲适”;只准学生写“大光明电影院欢声笑语”,不准以电影院前的乞丐,写“‘大光明’也有‘不光明’”;甚至于害怕学生读《杂文报》,理由是受了影响说真话,会影响作文得分……
有了这样里三层、外三层的“套子”,学生的身心安全恐怕是没问题的了。但禁锢不是教育的代名词。尤其是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种“套子型教育”扼杀的,恰恰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求毕业之前不出事,不惜培养出跟陌生人不敢说话,下了课坐在教室里不敢动弹,跟老师不敢开一句玩笑,更不敢说真话,不敢有自己一点思想的学生,那肯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对时代的不负责任,而且是对民族和人类的不负责任。用陶行知的话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必须从形形色色的“套子”里走出来,否则,教育没有出路。
|
|
录入:流水苑高二 审核:流水苑高二 |
上一篇:
中学生早恋心理,王立勤
下一篇: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录入人 吴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