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www.999777.com-心理健康 >> 正文
`
|
|
面对面交流秘诀,文章来源:北京教育网 |
2006-9-28 出处:
|
|
1.用词简短为佳,既简短又古老则为最佳。——温斯顿·丘吉尔
2.身体语言
3.观察他人如何使用身体语言
人们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看得出他们是在给谁打电话:打给亲人(话筒拿得很近),打给老板(身体会坐得笔直),或者打给权威人士(往往把话筒拿得较远)。如果他们使用移动电话,他们会走向角落避开旁人。
4.呼吸
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叫到前面,让其中一个人在头脑里仔仔细细地回忆一段往事,让另一个人观察并模仿第一个人的呼吸和身体姿态。5分钟后,请模仿者说出她的感受,结果发现,两个人的感受总是十分相近,毫无例外。
5.唯一能正确待人处事的人就是我的裁缝。他每次来给我做衣服的时候都要给我重新量一遍尺寸,而其他人则总是拿老眼光来看待一切。——肖伯纳
6.再提一个建议
我问得最好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让你再提一个建议,那么你会提些什么?”
当你请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因为害怕伤害了你的感情而拒绝评论。
我记得我曾问过某人对我的一个建议书有什么意见,这位女士回答说不错,我继续问她:“如果让你再提一个改进建议,那么你会怎么说?”结果她一下子提了三个建议,最后我们一起搞出了一个大为改观的建议书。
7.安全距离
恋人之间以及家人之间专用的亲密性安全距离为0到18英寸(1英寸=2.5400 厘米)不等。
朋友同事之间的安全距离在18英寸到4英寸之间。
4英寸以上的距离则是重要人物或正式场合的专利。
8.搜寻信号
许多边防检查人员都受过观察眼球运动的训练,一位边防检查人员会问你一些可以得到计算机证实的问题,比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等等。你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它会记下你的眼球在向哪一侧运动。然后他才会问你他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果你的眼球向相反的方向移动,那么他就会怀疑你在说谎。(与思考不同的内容时眼球朝向的方向不同的实验一致)
9.倾听的黄金定律:向你希望别人倾听你那样去倾听别人。
10.两种推销风格
梵高和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今天的价值都高达数百万美元,但他们在世的时候情形却不同。
梵高是一位绘画天才,但非常内向腼腆,不会与他人进行交流。结果他在人际交流方面成了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从来都没有向世人推销过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他去世的时候非常失意,几乎身无分文。
而毕加索在绘画和交流方面都很擅长。他从来不害怕表现自己。他带着一顶高帽子,一举一动都非常惹人注目。另外他还具有向别人推销自己想法的能力。尽管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言有些超前,但他还是做得相当成功,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非常善于交流的人。
11.与人搭话无需言语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不费一字一句就与一位素不相识的人搭上了话。当时那个人独自坐在长椅上。我先观察了一下他的姿态,然后调整自己与他保持协调一致,结果他主动开口和我攀谈起来。
12.你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和一张嘴。你在使用它们的时候也要注意遵循这个数字比例关系。
13.目标明确,全力以赴才有可能
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演讲。他在这篇题目为“国家面临的当务之急”的演讲中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美国要在10年之内把人送上月球并使之安全返回。他的话说得非常明确。这是一个大胆的国家目标。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但是只用了9年的时间,这个梦想就变成了现实。
14.对话就像一个被抱出来让大家传看的婴儿,若想让他露出笑脸就必须照顾好他,并且不断地哄着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15.关于口音的幽默
我每次演讲讲到重点时都要问听众:“你们能听出来我说话有口音吗?”他们一听这话就会哈哈大笑,这是显而易见的。然后我就解释说我讲英语也可以像你们那样流利自如,但我专门保留了我的瑞士口音,因为这样一来你们就必须更加认真的听讲。当然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说话有口音是因为我改不了,这一点听众也都知道……但这样做却可以调动起大家的参与热情。
16.如何相见
你注意到狗交朋友有多快吗?两只狗微笑着跑到一起,摇一摇尾巴,就行了。这种多日不见式的问候方式非常有效。
微笑……灿烂、热情而真诚的微笑……就好像你的交流伙伴真是一位你多日不见的朋友一样。直接面对他,快步到达与他一臂远的地方。与他握手并保持身体前倾。……然后注意他的身体是否会向你靠近。
17.低语
我们低声说话时双方的嗓音都会保持一致,如果有人和你低声说话,基本上你也会低声作答,没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如果某人说话对象充满柔情蜜意,那么他说起话来就会轻声细语。
18.如果外交官说是,那么他的意思是说也许;如果他说也许,那么他的意思是说不;如果他说不,那么他就当不了外交官。——丹宁主教
|
|
录入:顾莹 审核:顾莹 |
上一篇:
心理医生的眼光 ,来源:中一心理在线
下一篇:
心理情绪中的“蝴蝶效应” ,文章来源:《大众心理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