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七中历史沿革.doc
安定学堂,全称为浙江安定学堂,就是现今的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是杭州市最早的一批私立中学之一,也曾是新教育的先驱。
其校园内存有一块石碑,曰“新建敷文讲学之庐记”,讲的是敷文讲学之庐因何而来,建于何时,何人所建。
原文为——
新建敷文讲学之庐记
杭州城外万松岭之巅,旧有敷文书院。圣祖仁皇帝翠华南幸,亲洒宸翰,颜其堂曰“浙水敷文”,嘉名所由肇也。咸丰辛酉,会阳九之厄,毁于劫火。颓垣圯屋,断续仅存。历经前任使者递加修葺,迄未复旧制之什一。骏抚浙之初,即拟兴建。一时苦无巨款,且兵燹后,地僻人衡,日用所需,动形窒碍,士子既横经不适,而院长憩息,尤不能安定厥居。荏苒三载,心窃惄焉。今年春,商同刘方伯树棠筹集银铁,略有成数,因量为变通,将于城内分建讲舍。适邑绅丁大令丙来见,语骏有葵巷民廛,正思求售,遂属其前往谐价。既得其地,则一切兴作,并属大令董正其事。于是直绳缩版,凡堂宇之可仍旧者仍之,其当改作者改之。骏与方伯,复加省试。而讲堂之豁闻,学舍之宽容,与夫池台花木之掩映,栏楯轩槛之凭临,庖湢井匽之细琐,次第具举,洵足敷教而修文矣。然万松岭之旧地,环山面湖,钟扶舆清淑之气,巨人长德,代出挺生,实文教所由隆盛,未敢听其久而湮没。且曩祀至圣先师正殿尚幸岿然。兹谨加崇饰,余则缭以周垣,令人入守其室,护其薪木,以待后之君子,渐次规复。而新建之院,则别为敷文讲学之庐,多士游息其中,与院长晨夕讲肄,春华秋实,蔚为通儒。上以光国家棫朴菁莪之化,下以绍乡先辈著作之林,此固骏与方伯所厚望也。今骏将述职入都,因著其巅末,而刊诸石。权钱塘县伍大令桂生、邹广文在寅与有劳焉,例得备存。光绪十有八年,岁次壬辰季春,抚浙使者叶赫嵩骏撰,护理巡抚布政使滇南刘树棠书。
这块石碑,竟然揭示了一个不争的史实:光绪十八年,因敷文书院地处山丘,范围狭小,又处城外,教学有所不便,又被太平天国的炮火毁坏后,修缮艰难,巡抚崧骏、布政使刘树棠筹款不足,只得购买城东葵巷沈氏房屋,重新改建,取名“敷文讲学之庐”,原万松书院作为名胜留存,供人参观。
清末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三》记载:葵巷,南宋时名癸巷,不知何时讹作葵。地邻东城,有吴氏旧庐。沈辅之丈映钤自岭南归,得此屋,葺而新之,名曰间园,筑室三楹,颜曰「退一步想」,庭植牡丹数百本,花时燕客,极觞咏之盛。丈殇后,售于官,改为敷文讲庐。时吴左泉工部主讲敷文书院,以万松岭僻远,于此别设讲庐,为诸生担簦负笈就学之所。书院废,胡氏得此屋,改建安定学堂。
随着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这所书院和杭城其他书院一样,都可讲授中西方的实用性课目,首开西学中用的新风,但是到了戊戌变法失败,书院停办。直到1902年浙江安定学堂的崛起,重开校门延生授学。
因此,浙江安定学堂的前身是敷文讲庐,不能不说文脉之远。至于敷文讲庐与大名鼎鼎的万松书院有扯不断的联系,其渊源关系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上北万松岭上,书院旧址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的报恩寺。
白居易有《题报恩寺》诗(全唐诗库—第447卷)云:
好是清凉地,都无系绊身。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
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巾。自惭容鬓上,犹带郡庭尘。
又有《夜归》诗(全唐诗库一第443卷)云: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即取白居易诗“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句意, 就该寺故基,改辟为万松书院,衢州孔氏南宗圣裔58世孙孔公衢、孔公绩兄弟到书院主持孔子祀事,世代相袭。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王守仁(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原籍慈溪,少时居于杭州癸巷;有《过葵巷旧宅》诗:“久将桑梓当龙荒,旧宅重过感倍长。梦里烟波垂钓处,见时灯火读书堂。难忘弟妹同嬉戏,欲问邻翁半死亡。三十三年多少事,几间茅屋自斜阳。”)也曾在此就读。
1671年,巡抚御史范承谟因重修更名万松书院为“太和书院”;1716年,浙江巡抚徐元梦因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而改名为“敷文书院”;1733年,清雍正帝敕赐全国二十三所官办书院为各省最高学府,敷文书院即在此列;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巡敷文书院,赐额“湖山萃秀”,且曾召集闽浙书生在杭州敷文书院会试。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
齐召南(1703-1768),清历史地理学家。字次风,号琼台。浙江天台人。1736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历官至礼部右侍郎。参与纂修经史考证,分撰《礼记注疏考证》《前汉书考证》等书;又以长于地理,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鉴于全国水道除《水经注》外无专书,遂参考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实测绘制的《皇舆全图》,撰成《水道提纲》二十八卷,记载详实,一洗旧籍陈陈相因之病。所著有《宝纶堂文钞》《诗钞》等。
|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杭州)人。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辞官后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倡导“性灵说”。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散文《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与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并提。
|
1902年,杭州资本家胡乃麟以敷文讲庐地创办了浙江安定学堂。敷文讲庐完成了历史使命,被近代学校所取代。
万松书院在万松岭及在城东葵巷办学达四百多年之久,为杭州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古迹,更为浙江乃至全国塑造、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幸运的是,万松书院的这一传统,至今还被浙江省www.999777.com(浙江安定学堂、杭州安定中学)的师生们所传承。
历史沿革
大 事
|
学 校 变 迁
|
说明
|
万松书院
|
1498
|
明代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的“报恩寺”,奉孔子先圣像
|
衢州孔氏南宗圣裔58世孙孔公衢、孔公绩兄弟到书院主持孔子祀事,世代相袭
|
太和书院
|
1671
|
巡抚御史范承谟因重修更名
|
|
敷文书院
|
1716
|
巡抚徐元梦因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而改名
|
|
1733
|
钦定为浙江省最高学府
|
雍正帝敕赐全国二十三所官办书院为各省最高学府
|
1751
|
赐“湖山萃秀”匾额
|
乾隆帝于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六下江南,六巡敷文书院
|
1784
|
闽浙书生在杭州敷文书院会试
|
|
敷文讲学之庐
|
1892
|
因太平天国运动,敷文书院被兵火毁坏,又兼位于城外,交通不便,教习与学子不肯前往
|
巡抚崧骏、布政使刘树棠筹款不足,只得购买城东葵巷沈氏房屋,重新改建,取名“敷文讲学之庐”,原敷文书院作为名胜留存,供人参观
|
现代学制学校创始
|
1902-1905
|
校名浙江安定学堂
|
胡乃麟捐资,陈叔通筹办,钱塘县知县黄大华批准使用敷文讲学之庐旧址
|
校长项兰生(1902-1905)
|
1906-1911
|
校名钱塘县私立安定学堂
|
校长叶仲裕(1906-1909)
|
代校长姚汉章(1907-1908)
|
代校长钟毓龙(1908-1909)
|
代校长叶景葵(1909)
|
代校长汪少甫(1909)
|
成立维持会
|
1912.3
|
校名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校
|
校长王垚(1909-1913)
|
校歌、校训诞生
|
1915年
|
校长陈纯(1913-1933)
|
成立校董会
|
1923年
|
校名杭州私立安定初级中学
|
迁诸暨次坞,首招女生
|
1937.9
|
校长孙信(1933-1945)
|
迁象山石浦
|
1937.12
|
迁回次坞
|
1938.2
|
迁缙云壶镇
|
1938.7
|
学校正式招收高中生
|
1939.2
|
校名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
回迁杭州
|
1945.10
|
校长沈养厚(1945-1950)
|
|
|
校长朱蕙芗(1951-1952)
|
评为杭州市重点学校
|
1953年
|
校长孙晓泉(1952-1954)
|
政府接收改为公立
|
1956.2
|
校名浙江省www.999777.com
|
校长萧学均(1954-1965)
|
文革开始
|
1966年
|
校长丁近民(1965-1967)
|
建立校办厂
|
1971年
|
校长王宝青(1967-1977)
|
恢复高考
|
1977.10
|
周启定主持校务(1977-1982)
|
创建美术特色班
|
1993年
|
校长蒋思贤(1982-1994)
|
流水苑校区启用
|
1997.7
|
校长沈建平(1994-1998)
|
|
|
姜桂凤主持校务(1998-1999)
|
初高中分离
|
2000.4
|
校长于爱萍(1999-2003)
|
成立安定专修学校
|
2004.10
|
校长楼平(2003- )
|
学校徽标启用
|
2004.12
|
|
评为省三级重点中学
|
2004.12
|
美术提前自主招生
|
2005.5
|
评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
2006.12
|
转塘新校区启用
|
200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