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博士畅谈德育新理念

2006-9-28  出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26日第5版) 
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道德的人是幸福的 
   学校德育不能孤立地去做  
  

  记者:有学者认为,这些年大中小学与德育有关的课程开的不少,教材越编越厚,课时也越来越多,但效果却不理想

。这是否反映出有不合规律的东西? 

  朱小蔓:从70年代初大学毕业到大学里任教起,到后来读硕士、博士,直到担任大学和研究所领导职务,我一直没有

脱离www.999777.com-德育研究与实践。我也每每感到困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德育就成了一个学校教育中脱离智育、体育等其他学科的

单独领域。这实际上是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误解。我们说“五育并重”,是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说的,即教育要培

养身体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智能发展好的、有德性的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但并没有要在时间、空间上为教育划

分独立的领域。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依靠单独的诸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课程,配备专职的德育教

师,设立专门的如政教处、德育处等机构实施德育,结果把德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教师、某一个机构在某一规定

时间内的任务。其实,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不能把德育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

中抽离出来,也不能把德育从其他诸育中抽离出来,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记者:实际上,现在许多学校的许多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强调“德育渗透”了。那么,德育课如何

更好地发挥作用。 

  朱小蔓:我一直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从目前我国的现行学校制度和实际

需要来看,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可以有专门的机构及教师队伍,可以组织有目的的道德教育活动。问题是这支队伍、这

门课程、这些活动不能自我孤立和封闭。也就是说,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方法和机制来实现道德教育本身的目标。

单独的德育课也好,渗透式的德育也好,都应该注意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机制问题。现在学校德育的主观目的性太强、人

为的设计痕迹太明显,学生们往往有防范的心理,容易厌烦。 

   生活中处处有榜样 

   记者:现在教师们上德育课时,常常会举像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例子,大家都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与英雄们当时的环境相差较远,有些无从学起的感觉。 

   朱小蔓:人的行为发展,特别是精神的成长当然需要有榜样。问题是我们不能只学远的榜样、“高大全”的榜样,

也不能只学成人榜样。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就有许多榜样,甚至每个人的生活故事中都有能引起道德效仿和感动的材

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道德学习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每天都有很

多的新知识出现,教师也就往往感觉到德育工作缺少“抓手”。其实,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

生活,应该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德育的内容和方法都需要十分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喜好和烦恼

,使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 

   记者:我知道这些年您除了先后担任南京师大、中央教科所领导职务外,还领衔着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

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工作。能否谈谈您这几年在道德教育研究方面的体会? 

  朱小蔓:我本人从1973年大学毕业起从事大学德育工作,1985年开始将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

之一。“九五”期间,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关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已作报道。(本报2000年8月5日和2001年4月4日已作相关报道??记者注)近年来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社会

转型期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研究》。我也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相

关的研究成果。这些年我自己有一个体会,就是道德教育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学习

更强调人是可以自主地学习道德的。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德育内容的设计、顶级赌场 的开展、德育方法的改变等等,其实,

人是可以自主学习的。最近我在进行道德学习方面的研究,我认为,学校德育不仅要靠老师去“教”,更要吸引学生去

“学”。并且,我相信学生是可以自主地去进行道德学习的。去年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做过一个实验,发动南京市中

小学生自己编写道德学习方面的歌谣。学生写了很多,很生活化,但其中却很有道德的意味。孩子们的道德想像力、创造

力很让人兴奋。我们发现,学生们的德育观念,有许多是在生活当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说教。 

   道德学习是人的潜能 

  记者:不少中小学教师反映,现在教育科研中的新名词太多,有些与过去的研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我想知道您

所强调的道德学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朱小蔓:道德学习这个词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更强调人是可以学习道德的,并且人是可以自主地学习道德的。这并

不是我们为了“搞研究”而凭空想像出来的。国外许多研究者正在或已经作了类似的实验和调查,只是没有引起我们这些

搞道德教育的人足够的重视罢了。 

  在此我想简单介绍国外三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一位是威尔逊,他认为“人的生物性中就包含合作和自我牺牲的倾向;

人是热爱生命的天使;人在最原始的内心深处就有一种要‘与人相联系'感觉。”也就是说,人的这种要与人相联系的社

会性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人的道德学习的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不是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强迫他去学的问题,相反

倒是我们要考虑是不是用不恰当的教育把人的道德学习积极性给压抑下去的问题。第二位是伽德那,他作了很多的实验,

发现道德中最重要的两个观念??尊重和公正,在人脑中都有生物学的基础,因此他把它称为“人的第九种智能”,也就是

道德智能。既然人有这种道德学习的潜能,我们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它发挥出来。第三位是丹尼斯,他在1994年就提出

,人有“将内在知情欲的精神潜质现实化”的真诚冲动,并且由于人的这种精神潜质和自我、时空、环境发生各种关联,

或得以彰显,或受到压抑和挫伤导致功能失调。也就是说,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动机存在精神上的根基。 

   记者:那么,人什么时候才会去自主地学习道德? 

   朱小蔓:学习道德并不只是说学习有关道德的知识,关键是促进人的道德习惯和意识形成,从而做出道德的行为,

进而又不断地得到强化,以致内化为较为稳定的品格。研究者发现,孩子长大后做出不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后天环境的影

响。所以我说,道德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比如,南京市中小学征集儿童道德学习童谣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道德学习

活动,孩子们通过编写、说唱童谣,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道德的学习。为什么书的主标题叫《快乐歌》呢,

这里也有我们长期研究和提倡的一个情感教育的思想。学习道德应当以积极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儿童情绪的主色调是快乐

,而我们的信念是,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道德的人是幸福的。再比如,这次sars来了,人们许多好的方面就表现出来了

。最明显的是,过去常常抱怨医护人员的人们,这次也为医护人员的精神所感动。道德教育,关键要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

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现在我们的一些德育形式比较单一,形式主义和功利的色彩也太明显,很容易让学生反感,觉得

德育是假的。 

  教育科研要走向大众 

  记者:关于中小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在许多人都在作,但具体研究成果普通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很难看到,可能

也看不大懂。您这次怎么会想到编写童谣这种方式来转化科研成果呢? 

  朱小蔓:其实这是南京出版社副社长肖泽民的主意。肖泽民副社长知道我们在搞这样一项研究后,希望我们能用一种

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看到这本《快乐歌》后,读者们就会发现,从整本书策划、创意,到内容的

设计、编排,再到图书的装帧,都是出版社、研究者、中小学教师和小作者三方面共同合作的结晶。我认为,对一项科研

成果而言,研究者应该希望不仅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学生们因此而受益。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我们似乎也明白了许多德育教育研究方面深奥的理论。 

  朱小蔓:其实这也是我喜欢的一种方式。如果要把今天的谈话写成一篇论文,不仅要引经据典,还要注意科研论文

的范式体例,并且即使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之后,也未必会有很多人去真正重视。我一直认为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表达方式要

多样化,要个性化。我乐意通过《中国教育报》这种大众化的媒体,通过记者和学者访谈这种大众化的形式,让更多的人

知道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们都在研究什么,让更多教育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大中小学学校的实践。当然,它的前提是学者

用心的、严肃的、扎实的研究基础。 

 

录入:流水苑高三   审核:流水苑高三

  • 上一篇: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选择的智慧,王海洪摘自青少年思想道德网

  • 下一篇: 改变孩子一生的5句忠告,-------席萌摘自榆林教学资源网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文明出行 杭城更美” 倡议书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资助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
    乐业是更美的师德
    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智慧校园精准发力构建新生态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李克强:播洒爱心 放飞希望 努力促进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亲绝不能走开
    分数是谁的命根?
    朱永新:教育要让人身心统一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8428667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