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德育是政治课、班会课的专利
长期以来,由于德育渗透的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就误以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事,与其他科任老师关系不大,甚至认为与专业课贴不上边。于是出现了科任老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德育基本渗透的现象。《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可见,德育工作不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误区二:专业课难以进行德育渗透
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因苦于找不到可以渗透的德育内容,不得不放弃了德育的渗透。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想进行德育渗透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学科德育有各自的特点,只要你从实际出发,根据所教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学生特点等因素,用心钻研,深度挖掘,找出丰富的德育内容并不难。
在文化课中,文科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是经过专家们精心研究和挑选出来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既有显性德育内容,又有隐性德育内容。理科类,可以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其中的公式、定律和规律的出现和发现,与科学家大量探索和无数次实验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通过适时地介绍相关科学家的经典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们追求科学和真理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严谨、一丝不苟、不怕失败甚至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等。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结合专业科目的特点,也不难找到丰富的德育内容。首先因为专业课几乎都涉及到学生实验,要到相应的实验场所进行实验或实践。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爱护实验室的设备、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具有与人共事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处处都是学生的楷模,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德育渗透。故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认真负责、细心指导、循循善诱。
误区三:把德育渗透任务化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把德育渗透理解为一个上级施加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不管什么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总是给学生添加一些与教学内容很难联系起来的德育内容,硬是要把德育“渗透”一下,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德育渗透的力度,常占用大量的上课时间去给学生做思想教育,显得有点主次不分,有喧宾夺主之嫌,学生也会反感。像这种采取灌输的方式,勉强的渗透,能否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就很值得怀疑。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将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实习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尽可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其次,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这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得到深化。再次,在渗透德育时,其主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时间,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抓住契机,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格局,就能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