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福禄倍尔
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陶行知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一 、家长也是教育者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人格上成为孩子的榜样,以无声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灵;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将不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而将孩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这样,他对孩子的期待就不仅仅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来设计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明天;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学校教育改革和老师的工作,或者说,他将把学校教育工作也当作自己的应该关心甚至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的分内事;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以教育者的眼光(而不仅仅是父母的眼光)去打量关注孩子,细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细小变化,并和孩子一道成长。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不会把《哈佛女孩》之类的书奉为家教“圣经”,他会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按照孩子的个性引导其成长使之最终成长最好的而又独一无二的“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意味着理解
教育者所特有的爱,首先应是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孩子们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
童心:师爱之源
儿童般的情感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儿童般的兴趣
“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 (苏霍姆林斯基)
与孩子保持共同的爱好(听歌)
读书中的心灵交流
成为孩子的网友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二、家庭——民主教育的摇篮
1。新时代呼唤新的家庭教育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走向民主的时代,但我们还有许多家长实际是家庭暴君。
“爸爸、妈妈:我到北航快两个月了,可我心中没有片刻的宁静,有伤心,有失意,更多的是惶惑。我时常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失去了目标。……再往后更是不堪设想:尽学些电路、机械,和电工差不多!我是做了什么孽啊,竟要遭这样的报应!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理想了,如果将来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将终生遗憾,倒不如干脆退学算了,明年再考同济或浙大的建筑系。我才18岁,用一年的时间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也许值得。不知你们是否支持?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理解我,帮助我!……”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是在“专制型家教”中长大的。在中国,体现封建伦理的“三纲”首先便是“父为子纲”,紧接着便是“君为臣纲”,由此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国家化,国家家庭化”的人伦关系和统治格局。著名话剧《雷雨》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周朴园在逼迫繁漪喝药时说:“你即使不愿喝,也应该给孩子们做一个服从的榜样!”周朴园便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君王”。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专制型家教”所培养的“服从意识”、“就范意识”多少还有点市场的话;那么,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习惯于被别人指挥、安排的“顺民”则会失去生存之地!而且,90年代的中学生也越来越不愿受家长摆布,他们的自我意识日渐觉醒,其独立人格也逐步形成;如果家长们仍以“家庭君王”自居,硬要做子女精神和行动的主宰者,那么,必然会造成两代人的对立,甚至产生许多家庭悲剧。
因此,新的时代呼唤与之适应的新型家庭教育,而新型的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民主教育的摇篮。
1、尊重首先是心灵的尊重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就要保护子女的个性。
遗传基因可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父母的许多烙印(相貌、性格、天赋等等),但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企图迫使孩子成为第二个自己的家长是愚蠢的,这种做法也是有害的;反之,如果每一位家长都努力使自己的孩子独具个性,那么,我们国家将会拥有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从人才学的角度讲,越有个性的人,将来越具有创造性。家长为社会贡献一个个性鲜明的儿子或女儿,就为这个缤纷的世界又抹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就应允许子女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
“闭锁性”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这是他们正在成熟的表现。在那些不许他人侵犯的“精神空间”里,孩子们一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只不过是出自人的精神本能想独享一份“心灵自由”罢了。家长们应该为孩子的长大高兴才是,而不应该以粗暴方式去践踏孩子的“神圣领地”。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心灵世界越尊重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而非故作姿态孩子也许会把你当作朋友并向你敞开心扉。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还应宽容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味迁就孩子的“逆反心理”当然无助于他们的真正成熟,家长和老师的确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但引导的前提是宽容其存在,并承认其中的积极因素。我们认为,“逆反心理”所蕴含的最大积极因素是不盲从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恰恰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萌芽。如果只是靠斥责来强迫孩子就范,那么,我们在扑灭孩子精神火花的同时,很可能为其下一步的人格发展埋下悲剧的种子。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还要正确看待孩子对异性的感情。
至少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在男女同学交往的问题上,他们的观念要比一些家长纯洁得多。与异性同学相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友情而不是“谈情说爱”。孩子们有时把握不好交往方式与分寸,这需要家长给予指导;但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早恋”。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确有少数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具有一定都程度的“爱情”倾向,对此,家长也不能以“下流”之类的语言去责骂孩子,而仍然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
“我坚信不移的是,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好久的时侯,即在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爱情,是人道主义的最严峻考试。我们应当从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起就培养他去迎接这场考试。”(《爱情的教育》)
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女儿14岁生日那天,专门给女儿写了一封信,用童话般的语言告诉她“什么是爱情”。这为天下所有的父亲树立了一个杰出的榜样!
2、以平等培养平等
家长对子女的平等态度,源于当父母的有一颗童心 。
“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 ” (裴斯泰洛齐 )
父母应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勇于承认错误, 特别是勇于在子女面前承认子女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 其意义已不仅仅是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和正确维护家长的威信,更在于率先重范地对子女进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意识培养。
3、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民主。仔细想想,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其实还不仅仅是观念行为的变化, 它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人对自身的不同认识,即人是自身的主体,还是他人的客体?在传统的专制型家庭中,子女无疑只是客体,他的一切行为——无论是眼前的一日之餐还是将来的升学就业乃至结婚成家,都听命于父辈安排。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很少有自主性,更谈不上“选择”。
充满民主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着重子女“选择”的权利。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当然会有不少分岐,而且中学生与父母的分岐会更多——有生活方面的(晚饭吃什么菜呀,今天穿什么衣服呀,房间怎么布置呀等等),有学习方面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的采用等等),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评价,对某部电视剧的不同看法等等),而对子女的不同见解,家长们应该高兴而不应愠怒, 因为这说明孩子试图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并尝试不依赖大人的搀扶而自己独立前行。这时,家长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商量,在亲切的交谈中探讨、比较各种方案或优点的优劣,从而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尊重孩子的选择与让孩子尊重家长的选择是不矛盾的。 在充满民主气象的家庭中,尊重却是相互的。家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加强给孩子,并充分理解并善于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这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尊重他人意见的榜样。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发表不同观点并作出自己选择的权利,同时每个人也有尊重他人并服从正确观点的义务。权威不属于年龄和辈份,只属于真理。 这样的家庭所培养出的孩子,将来很容易成长为善于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权力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等对立统一关系的现代公民。
三、 我是这样做父亲的
1、在做父亲的过程中学会做父亲
从女儿出生我就给他写日记
不仅仅记录她的成长过程,也记录我的教育经验和失误。
我也打过女儿的,我也上过女儿自信心的。但我能够从失误中汲取教训,走向成熟。
2、孩子,善良最美!
尊重别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捐助贵州小妹妹、从小做家务事,打电话的礼貌,对同学的关心与同情)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推荐《爱的教育》。当好班干部。
不要让孩子生活在你争我斗的环境中,要以善良之心赢得愉快的心情。
不要视同学我对手,要把同学当作伙伴,成长的伙伴。要有好人缘。(高三前夕帮助同学)
诚实比一百分更可贵。不能以童心的丧失为代价换取所谓学习的“成功”。给女儿讲林巧稚当年考协和大学的故事。
3、培养良好习惯(“晴雁规矩”)
(1)学习:
1.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举手发言;不说小话,不搞小动作。
2.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觉预习功课,并且抄钢笔字帖一篇。
3.作业必须细心,出现错一个字,重写该字五遍;计算错一道题,重做五遍类似的题。
4.作业、作文和试卷的书写字迹工整,美观。
5.书籍、本子必须保持整洁,不得乱涂乱画,不得卷角,也不得有破损。
6.自觉订正并妥善保存单元测验试卷。
(2)生活:
1.每天晚饭后负责洗全家人的碗。
2.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内裤等小衣物。
3.吃饭必须抓紧时间:早餐不超过10分钟,午餐和晚餐不超过25分钟。
4.除星期六和星期日外,每天晚上睡自己的房间。
5.除双休日外,平时下午放学回家后不能出去玩。
6.每天应尽量挤时间读有益的书报。
(3)奖惩:
1.每周小结,如果没有违反本《常规》,就记“小红花”一朵,连续三次得“小红花”,就利用双休日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任选一个公园玩。如果全期得“小红花”15朵以上,奖一本晴雁喜欢的书或一张晴雁喜欢的动画影碟。
2.在品德和学习上取得一次重大成绩,加记一朵“小红花”。
3.如违反《常规》一次,就取消一朵“小红花”,直至取消有关奖励。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1.将平时经常容易出现的所谓“粗心错题”归类分析,然后强化训练。既然考试时的粗心是由于知识不牢固所造成,那么,可以将自己某一段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或半学期)的作业、试卷集中起来认真分析,再有针对性地训练,让知识由“懂”到“会”。如“审题不仔细”是同学们常常犯的错误,那么不妨专门做一做审题练习。
2.训练自己“快速一次对”的习惯。好些题其实在平时做作业时都是能做对的,但一遇考试就出错。为什么?因为平时作业时没有时间压力,又有充分的时间检查;而考试则不然。所以,孩子在平时做作业就要给自己提出“快速一次对”的要求,不要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地“检查”。也许开始这样做不太习惯,但坚持下去,考试时因“粗心”而丢分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3.准备一个错题本。教材上的练习和老师平时布置的习题,大都是有代表性的作业;也就是说,这些作业往往体现了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点。那么,平时同学们作业中的错误,也往往反映了同学们知识上的一些缺漏。因此,专门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容易做错的题记录下来,经常不断地琢磨这些题,以加深某些知识难点的印象,将有助于孩子在考试时逐步彻底克服这些错误。
第二,不要忽视学习计划
我要求女儿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尽可能符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计划当然很重要,但不切实际的学习计划是难以真正实施的。这里的所谓“符合实际”,重要是指三点:一是紧扣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与学校老师的要求同步,避免与老师的要求发生冲突;二是与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吻合,不要提出自己现在达不到的目标;三是要考虑自己每天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多少,以此来确定每天应该完成的任务量。学习计划越符合实际,就越能被坚持执行下去。
计划制订好后,就应持之以恒地实施计划。对孩子们来说,坚持计划比制订计划要难得多,因为不完成计划的“理由”太好找了:“今天搞卫生耽误了时间!”“今天的晚饭吃迟了!”“今天的电视太好看了!”“今天我不太舒服!”……我决不允许女儿以类似的各种“理由”所左右,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应随时提醒自己:别望了当初的决心和承诺!
第三,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质疑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在把老师讲的知识尽可能弄懂的基础上,我常常引导女儿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可不可以补充或替换?(老师讲的这道题,能否有另外的解法?老师举的这个例子能否以换一个其他的?)可不可以从反面想想?(如果不按老师分析的情况去做,会怎样?)可不可以完善?(能否为老师的讲解再增加一个理由?)可不可以找到特例?(真的就像书上说的那么绝对吗?)等等。
有了问题,还要有寻求解决疑难正确途径的欲望。女儿每当提出了疑问,我总是叫她不要急于请教老师和家长,而应自己动脑分析:这个问题老师讲过没有?书上是否有答案?如果老师没有讲过,书上也没有现成答案,那么可不可以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总之,尽量通过自己动脑解决疑难。
有一段时间,我“强迫”每天必须到办公室去问老师一个问题。我多次给女儿转述一位科学家的话:“打开科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无疑是问号。”
第四,和时间赛跑
1.明确任务,减少犹豫。女儿原来学习时拖拖拉拉,很多时候是因为学习时拿不定注意究竟先做什么:是现做语文,还是数学?或者是改正刚发的试卷?在犹豫之中,时间已过去很多了。所以,我要她必须制订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安排表,这样一坐到书桌前,就明白自己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被犹豫所浪费的时间将大为减少。
2.形成规律,养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时间内做同一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条件反射般的习惯;而对习惯了的事,人们做起来常常效率很高。我通过对女儿的一些训练,使她在学习方法、学习节奏上尽快“习惯成自然”,形成学习效率的“惯性”。到后来她放学回家后的复习、作业、预习等等事情,都是情不自禁的行为,那他的效率必然就提高了。
3.专心致志,有效劳动。在我教的学生中,常有孩子抱怨:“我天天都在学习,很少玩,但学习效果并不好。真是学没学好玩没玩好!”是的,这些孩子往往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很久,可是他们真的学进去了吗?实际上,很多人是做了无效劳动的:花了时间,却收效甚微。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习时思想不集中。我要求女儿学习时必须集中精力,减少无效劳动。办法之一,是学习之前给自己他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不得延长时间。这样“逼逼”女儿,其学习效率将会改观。到了初中,女儿做是已经非常利索,很少拖泥带水。
第五,善于归纳整理学习资料
究竟哪些学习资料需要归纳整理呢?
1.教科书。每次复习,必然要涉及各个阶段的知识,因此,从初一年级起,我就要求女儿妥善保存有关的教材,特别是各册语文书、数学书、外语书、物理书、化学书。我还要女儿平时就要根据老师的教学,随时留心在书上记下老师强调的重点知识。这样在总复习时,复习起来就更加方便。
2.练习册。平时各类练习册很多,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收存。值得收存的是与老师教学同步的练习册。而且,我也不是要求女儿把这些练习册中的所有习题都记下来,而要有重点。平时做题时,女儿就根据老师的评讲筛选体现知识重点的典型例题,并及时作上记号。到了总复习时,查找起来就十分容易了。
3.考试题。这里的考试题就是指单元试卷和大考试题。一般来说,这类试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我要女儿平时就应更加重视考后分析。对做错了的题,不但要及时弄清做错的原因,并立即改正,而且,还应把一些有代表性的错题筛选归类,便于以后复习时引起重视。
4.其他资料。如:平时的课堂笔记本,往往写有老师课堂板书的教材上没有的一些补充知识;还有老师平时为学生精心选择的的一些重要的补充题;另外,平时女儿在课外找的一些典型的习题等等,我也要她随时注意收存。
第六,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
我原来有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叫陈峥,她有一大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和同学交流学习。只要一下课,总会看到她和同学们交流学习――或争论问题,或给其他同学讲难题。我不认为这仅仅是助人为乐,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给别人讲,可以把已学过的知识再次清理,以达到更加巩固的目的。
我多次给女儿讲陈峥姐姐的这个学习方式,并要求女儿也多和同学交流学习,善于做同学的“小老师”。我对女儿说,从一定意义上看,“讲”是最好的“学”,给同学讲解,不但等于又温习了一遍功课,而且可以把原来虽然也许懂了,但不一定很清晰的知识简约化、条理化,更加便于记忆。尤其要乐于为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辅导,或者为别人讲自己做起了的难题。
因此,从进初中开始,女儿就又给同学讲题的好习惯,一直到高三毕业前,她都还很乐意做同学们的“小老师”。
4、给孩子坚韧的品格
真正的磨难教育是让孩子在平常持之以恒地做自己最不愿做的事:
每年军训都有家长送到学校,但我要求我的学生绝不能让家长送,无论多远,自己背上行李背包挤公共汽车到学校!
今天早晨下大雨,女儿要打的,我坚决不同意,结果她自己穿上雨披骑车上学。
“你的女儿太优秀了!”
用自己的双脚走路
每天上学走到学校门口,我都会看到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在学校门口挤满了许多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孩子的父母,有的是孩子的保姆,有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有的是骑自行车来的,有的是骑摩托车来的,有的甚至是开小轿车来的……各种各样的车堵满了窄窄的小巷。也有的家长是走路送孩子来上学的,但几乎没有一个家长让孩子自己背书包,而是自己替孩子背书包,甚至有的家长走到学校门口后,才告诉孩子手帕、作业本放在书包的什么地方。很明显,连上学前收拾书包这样的小事也是家长帮着做的。
爸爸妈妈一方面继续给我讲走路上学的好处,一方面对我说:“你现在还小,骑车上学不安全。等上了六年级再说吧!”于是,不管是朝霞满天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春风拂面还是浓雾迷漫,每天早晨,我总是一个人穿过拥挤的小巷朝学校走去。现在,我上六年级了,爸爸说:“你可以骑车上学了!”我却说:“不,还是让我走路上学吧!”因为,走路上学不仅能锻炼我的身体,而且更能锻炼我的意志。
现在,每当我听见爸爸妈妈感叹“现在不少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时,我就会非常自豪地说:“我就不是!”我不仅仅是上学不要爸爸妈妈送,那年参加区少年宫组织的“假日军校”时,我也是一个人背着背包、提着塑料桶走到集合地点的。当时,那里的家长比学生还多,也是帮着孩子做着各种事。当我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走进操场时,我感到非常自豪,仿佛许多同学和他们的家长都在用羡慕和赞许的目光看着我。我觉得我才是最幸福的。
因为爸爸妈妈经常对我说:“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人最幸福!”今天,我用自己的双脚走向学校;明天,我要用自己的双脚走进21世纪!(1998年12月)
5、从“我的命比黄连还苦”到《感谢中考》
中考前,女儿唉声叹气:“我的命比黄连还苦……”
我和女儿的谈心。
《感谢中考》
前不久听爸爸说,盐道街中学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写了一本反映他高中生活的书,书名为《感谢高考》。刚听到这书名时,我感到不解:高考多残酷啊,许多人骂它都来不及,他居然还要“感谢高考”?但仔细一想:嗯,高考的残酷正磨炼了人的意志,从这一点讲,的确应该感谢高考。而我现在正面临中考,中考又何尝不值得我感谢呢?
相信进入初三的同学都感觉到了初三的紧张和沉重。课本知识越来越难,不只是语数外理化五门主科,连政治、历史也越背越头痛了;考试几乎是天天与我们见面,一张比一张难的试卷铺天盖地向我们扑来,同学们都叫苦连天;睡眠时间由十小时减为八小时,又由八小时减为六小时、五小时,每个同学上课时都精神恍惚;还有那残酷的体育考试,让我们在精神上饱受折磨之后,又多了一项身体摧残……是的,这一切看来都是那么“惨不忍睹”,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而它的另一面可能我们并没有看到――
课本知识越来越难,就使我们不得不刻苦的去钻研它们,正是在同学习困难的较量中,我们的知识渐渐转化成了能力;天天考试,使我们习惯于把考试当练习,多了一份轻松应考的心态,不再有考试恐惧症;睡眠不足,又要专心听课,让我们每个人都多了一份战胜自己的毅力;为通过体育考试而进行的每天800米长跑,又让我们体会到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含义……
爸爸经常对我说:“老天对任何一代人都是公平的。我们读中学时学习很轻松,但我们不得不接受上山下乡的锻炼;你们虽然不会上山下乡,但现在的充满竞争压力的学习同样是一种锻炼。”我感谢中考,并非是要否认现行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而是觉得,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它时,当我们被初三紧张的学习压得透不过气的时候,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中考固然残酷,但如果能够经受考验,我们便变得坚韧起来,而这份“坚韧”将使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中笑傲任何困难!所以,不管中考结果如何,我们也要坚持到底,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所以,我真诚地感谢中考!
亲爱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向中考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