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国外学科教学中的www.999777.com-德育研究,姚虹

2006-10-26  出处:作者:梅松竹 

摘 要 学科的德育功能是由教育的社会性和学科的教育性原则决定的。美、日、德、法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科教学中,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渗透方式都有鲜明的特色。国外学科德育的经验与问题,对我国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着借鉴作用。 
  关键词 学科教学 德育现状 德育目标 德育渗透德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使之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者。德育历来都被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古今中外,无不如此。然而,因时代、国家性质的不同,德育的性质、内容、目标、渗透途径等也有所不同。 

  随着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它的德育功能愈来愈显现出来,这意味着学科教学从纯粹的知识培养向知识与情感领域协调发展的转变。过去,人们对学科教学与德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含糊不清,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理解和实施存在很大的分歧,甚至产生了一些肤浅与片面的认识,致使德育在学科教学中长期被忽略或曲解。为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国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和实施情况,希望对我国广大的学科教学工作者有所借鉴。 
  一、国外德育概况 
  1、美国 
  美国学校德育目标比较开放,呈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且是一种“大众型”的目标,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政治性要求寓于学校德育目标之中。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的美国公民。 
    美国学校在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拉斯、西蒙创立的价值澄清理论,谢弗的价值分析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与发展理论,柯文·瑞安的“5个E”理论都成为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理论的基础组成部分。[1 > 
  美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国家,因而有的学校专门开设德育课程,有的则在历史、地理等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在专门设课的学校,德育课程有的被称为“社会”或“公民”的,也有直接被称为“政治”或“民主主义原理”的,不一而足。由于教育体制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地方分权制,因而,各州各校的德育课程及相关大纲和教材不尽相同,但在繁多的名目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如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同时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2> 
  美国的德育采用全方位的渗透方式,不但注重构建德育大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而且在学科教学中也积极地贯穿德育的培养。美国的中小学都很重视历史课教学,把历史事实与学校中宣传的道德规范相印证。特别是美国发展史教育、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教育,成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同时,在其他的社会研究课程中也不时地给学生以危机感教育,以保证本民族利益最终不受损害,同时无形中向学生灌输人权、平等、民主、自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美国学校也很重视数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并常以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名人轶事来激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另外,美国学校在一些职业类的选修课程中(如,供销、商业、农业、工艺等)逐渐渗透市场意识和法制意识,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美国公民。 
  2、 日本 
  日本学校将德育目标表述为:“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人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3>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心的教育”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德育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和新对策,其着眼点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旨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并强调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之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创造性和国际性。因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性,“心的教育”被置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位置。[4> 
  日本中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全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课自不必说,各学科在特别教学活动时间里,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指导。为此,日本学校设有公民课、道德课、特别活动课、安全课、友爱课、垃圾课、环保课等,通过讲授、座谈讨论、班级指导、参观旅行、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方法来进行德育教育。 
  日本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公民课让学生了解社会,对学生进行政治和法制教育。道德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力”,并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日本把文化课称为“真理教育”,意在培养学生掌握真理,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方式。特别活动课提供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社会意识的发展;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培养自我创造力。安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和互助精神。友爱课使学生理解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消除偏见和歧视。垃圾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日本的乡土教材促进少年儿童对自己乡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的德性。此外,日本大量地引进和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3、 德国 
  德国学校德育根本目标是要培植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 
    德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有:(1)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包括礼貌、诚实、正直、纪律、劳动习惯等;(2)人际关系的道德教育,如群体观念、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劳动、协作精神等;(3)社会和职业的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等。在学校教育中,这些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和公民课实施的。同时,性教育也是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国学校德育除宗教课、伦理课外,道德观念教育也渗入所开设的大量社会学科之中,如地理、历史、教育、社会、劳动、家政、经济等学科。此外,从宗教仪式到各种庆典仪式,甚至到课堂装饰(悬挂耶稣蒙难的大十字架),无处不体现出道德的教化。[5> 
  德国学校德育以宗教教育为根本,在各方面都突出宗教信仰和教会的作用。宗教课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其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熏陶和教化。为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德国各中小学尤其重视德国史、德国地理的教学,在各种德育教材中强调介绍德国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贡献,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此外,德国人认为,思想行为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强调将德育贯穿于一切教学工作之中,除宗教课、伦理课、社会课等德育科目外,要求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比如,通过劳动课来培养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劳动习惯,通过教育课来培养集体观念、协作精神,通过经济课来培养社会和职业道德品质。而在培养人的尊严、责任感上,德国学校学科德育使得受教育者对工作、祖国表现出由衷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表现十分突出。 
  4、 法国 
  法国的教育目标是,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潜在的能力并创造自己的未来。法国学校德育经历了一个从宗教教育到道德教育再到公民教育的过程。 
  法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人权教育、民主生活、国家政体、爱国主义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 
    法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以公民道德课为主,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的。在公民课中主要进行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而在地理、历史、经济、美术、及体育、自然科学中也渗透和贯穿着德育的培养,强调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中的作用。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课中占有核心地位,如在小学阶段要求儿童懂得做个新的公民,必须注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尊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应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通过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关于民主的良好体验,进而形成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课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课还包括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识。此外,公民道德课还培养学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等品德。 
  5、 其他 
    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没有统一的德育制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通过学校课程中所有学科加以发展,道德问题将在如在科学(涉及生活和死亡问题)、地理(环境问题)和历史(发展与忍耐问题)等学科中得到渗透和体现。 
    俄罗斯教育认为学科教育对形成人的精神世界,造就人的个性的理性成分和民族道德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显示了它巨大的一般社会和一般文化的价值。因此,俄罗斯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用数学的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斯里兰卡教育界的德育观点是:任何教育活动都包含有德育工作,任何教和学都包含着特定动机和目标的选择,都有德育功能。德育的功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斯里兰卡在国语课、英语课、数学课和环境课等科目中都时刻进行伦理和道德渗透。 
   菲律宾宪法规定,所有教育机构和一部分课程,都应传授公民权利意识,强调伦理和精神价值,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菲律宾开设完整的宗教课和价值教育课,讲授系统的道德知识。 
   孟加拉国在德育目标中规定,教育就是要造就“有学识的、对社会负责的公民”,因而,各学科教学中也处处体现着此目标。 
  二、国外学科德育的比较 
  欧美各国包括日本在内的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中,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同,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要求不同,因而使得各国学校德育在目标、内容、渗透形式诸方面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有它们的共同之处。 
  1、德育教育地位提高 
    新加坡政府把德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使之具有战略地位。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6> 
 2、国外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相似性 
  (1)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美国特别注重历史课的教学,通过美国发展史向学生灌输资本主义文明和价值观。日本则特设道德课,培养绝对服从意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意识。德国也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培植民族意识。其他国家也力图通过本民族的斗争史、创业史,唤起青年一代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发扬祖国的光荣传统,为国家争荣誉、做贡献。 
  (2)重视学生个性,实现个体和谐发展 
   美国是“实用主义”国家,很重视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也十分重视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当前日本企业界的用人标准之一就是有个性的人。法国和英国、德国一样,都很重视个性及其发展,明确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并创造自己的未来。 
 (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美国的学校德育肯定了集体的要求,帮助学生超越个人的利益,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日本和法国的道德课也十分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宗教意识,增强社会义务感 
   西方国家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美国政府极其重视利用公民宗教作为实行统治的思想舆论工具,法国和德国更是重视宗教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并有专门的宗教课。 
  3、德育培养途径广阔,方法灵活 
    美国开设公民课和道德哲学课,日本开设公民课和特别活动课,德国开设宗教课和伦理课,法国开设世俗道德课,菲律宾开设价值教育课,这些课程都是用来专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以达到本国家、本民族的德育要求。而且,在相关的其他学科中,也都渗透着德育的教导和感化,同时通过隐蔽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6> 
  三、对我国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借鉴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施基本上是通过开设独立而又系统的道德课,编制学生应该学习的“德目”(道德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直接的理论“灌输”。这种德育模式,由于其德目内容繁杂,德育方法比较单一,实施过程中过多地偏重于训导式教育,因而易脱离实际,脱离受教者的个体需要,其真正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比较国外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及方式,综合客观地评价它们的优缺点,结合我国学校学科中德育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一、地位切实化——真正地把“德育首位”落实到实处,真正认识到德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探索出科学的、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二、目标科学化——避免空洞和超前或滞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体实际需要的目标。三、内容合理化——选择和积累包容德、才、学、识、能、美于一体的传统美德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和时代特征,进行阐发和扬弃。四、功能全面化——充分发掘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五、方式多样化——德育的方式要生动有效,结合社会、结合生活,坚持共性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 
   此外,德育的实施者更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努力做到结合教材,情理相融;重点突出,深入教育;交叉融合,整体协调;以身示教,为人师表。同时还要做到,努力使全体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重视内化和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立评价德育质量的合理的、科学的标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的学科德育培养之优秀做法,对于克服我国学科教学中德育培养的弊端,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学锋. 《中美两国德育比较研究》[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 P90 
[2> 付文红.《中美德育比较》[J>首都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3):P40 
[3>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2):P298  
[4> 吴忠魁.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2001(4):P2 
[5> 李幼斌 黎齐英. 《民族特性与德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2.(3): P104 
[6> 吴琼.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求实,2000(5): P45 

录入:姚虹   审核:王海洪

  • 上一篇: 分层次激励评价策略刍议,姚虹

  • 下一篇: 是谁让教师背负起“无限责任”?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文明出行 杭城更美” 倡议书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资助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
    乐业是更美的师德
    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智慧校园精准发力构建新生态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李克强:播洒爱心 放飞希望 努力促进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亲绝不能走开
    分数是谁的命根?
    朱永新:教育要让人身心统一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330288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