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刚女柔”的观念是一个“第三性征”的问题,主要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因为除了性染色体、性腺等第一性征,以及青春期开始发育的男女第二性征的差别,是由遗传决定之外,其余的男女性差,如社会角色、个体行为的差别均非天生,多半是由后天的“社会学习”而获得。调查表明,人们认为男性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攻击性、独立性、主观性、情感不外露,好竞争,有决断力等;而女性则是文雅、注意修饰、依赖、多愁善感等。从心理发展来看,这种社会学习的过程是:引导、榜样、鼓励与认同。
1.引导 当父母的,从衣着扮扮到玩具选购和行为指导,都是遵照传统的文化规范来进行的。1982年有人作过调查,请父母对刚出生的婴儿作一番描述,其结果是对男孩多用“强壮结实”、“虎头虎脑”等词;而对女婴则多用“漂亮”、“小巧”等字眼。这实际上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社会角色期待”,就是引导的方向,除了家庭,孩子在学校、社会得到的引导也是如此。
2.榜样 榜样就是孩子生活中的楷模。男孩总是学爸爸和爷爷;而女孩则仿效妈妈、奶奶。传媒中的男人扮演的都是“除暴安良”的角色;女性则是“温柔体贴”、“吃苦耐劳”。这就是孩子们的“榜样”,或者是崇拜的“偶像”。
3.鼓励 鼓励是对孩子行为强化的手段;反之,惩罚是一种“负性强化”。例如,姑娘学母亲的打扮会受到表扬;而男孩穿女装就会遭到嘲笑。
4.认同 孩子在上述的引导、榜样、鼓励的基础上,逐步将这些行为方式认为是自己这种性别应该具备的,这样的性别认同就被内化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应该指出的是,如果父母逆着自然性别去引导、树立榜样和鼓励,如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则常导致性别认同障碍,会造成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