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
|
谈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
2006-10-26 出处:作者:雷伟东
|
|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既各成体系又密切联系,一方缺失就可能使另一方出现问题。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其学生生源结构特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道德行为存在较大差异,更应当加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改进。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完整实现
学校德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德育注重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抵制,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个人的心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个人在心理上存在问题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强迫症状会导致一些反常规或违纪行为生成;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或敌意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集体观念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育者懂得学生是人。更是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大多属于心理问题。这样,教育者就不会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可丰富学校德育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提高德育效果
传统德育一般采用知识传输型的教育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方法简单,学生被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针对此,教育者可把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入德育。如宣泄法、疏导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等,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方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这样,教育者不再高高在上,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流,排解他们的忧虑和困难,使他们放下包袱;学生也比较乐意接受老师的辅导和建议,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使德育工作的实效得以提高。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共同服务于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又自成体系,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学生观、历史观、方法原则和实验途径等方面存在区别。两者相对独立,既不能相互隶属,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并列存在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并列关系的存在,使得两者的整合成为可能。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
l.终极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2.内容互有交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品质,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是道德心理品质的基础,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坚持统一性、整体性,“以心育德”。突破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
3.方法相互补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可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化,为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可融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借助德育的行为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实效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实践上完全可行
1.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在课程中的整合可行且有效
初中思想政治课和职高职业道德是传统的德育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一系列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贯穿到相关章节,如: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如何寻求真挚的友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培养职业兴趣,增强迎接职业挑战信心等,使德育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
2.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实践卓有成效
我校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另外,我们还采用相关的心理调查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建立并充分利用学生心理档案,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此外学校还开展了省级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职高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市级课题“职高女生心理辅导的研究”,还定期举办诸如“青春期心理卫生”、“考试前的心理调适”等心理讲座,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策略
(一)德育工作者应主动更新德育观念,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德育丁作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基础性功能,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要求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的心理素质,吸纳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丰富拓展德育的内容体系。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德育模式偏重道德说教和自身的杜会工作性价值。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普遍存在空洞说教、知行脱节的问题。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层面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因而,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动性课程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抉择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从“顺从性道德教育”向“选择性道德教育”转化。
3.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德育工作者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工具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发展趋势等。在德育工作中容纳并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改变以往德育工作中不顾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状态和思想信息接受特点的“大一统”的做法。
(二)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
培养健全人格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我国教育现状,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内容、途径、手段上实现互补,将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方面以学会做人为基点。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自觉自律的人。另一方面以性格为切人点。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是形成优秀品德的基础;反之,不良的性格特征往往易导致严重的思想品德问题,甚至会使人产生反社会的行为。因此,培养良好的性格与形成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是同一个德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因而,以培养良好性格为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无论对德育工作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或相互替代。而是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相互渗透。因此,在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心育问题德育化”或“德育问题心育化”的倾向。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思想问题,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甚至淡化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将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职业中专) |
|
录入:顾莹 审核:韩良 |
上一篇:
是谁让教师背负起“无限责任”?
下一篇:
高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录入人:颜叶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