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校园动态教师之窗学生天地家庭教育后勤服务
English  
 
站内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德育之窗 >> www.999777.com-德育研究 >> 正文 `

教学时到底有多少为了学生——《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教学反思

2006-10-26  出处:摘自<浙江德育网>教学时到底有多少为了学生

教学时到底有多少为了学生

              ——《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教学反思

 

        嘉兴市实验小学  钱平英

 

活动目标:

1,学习调查访问的方法,了解学校里除教师以外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工作。

2,培养学生对普通工作人员的普通工作的感激和尊敬意识。

活动准备:

拍下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制作成课件。

活动预案:

预设活动一:了解为我们服务的人和他们的工作内容。

预设活动一之一:

(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幅幅照片,他们是工作在学校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不同的人,老师设计不同的提问:

关于校长,设计的问题是:以你的观察,你认为校长在学校里的职责是什么呢?

关于清洁工人,设计的问题是:我们学校里有哪些清洁工人?你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关于食堂服务员,设计的问题是:我们来做个算术题,实验小学共有2000名学生在学校就餐,有10名服务员工作,每位服务员平均要给多少学生盛菜?每个饭盒装三种菜呢?你算了后,有什么想法呢?

关于门卫,设计的问题是:学校里有三个保安叔叔。你每天经过门口,保安叔叔都在干什么?

关于送水工,设计的问题是:夏天,上完体育课回来,我们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水,如果水桶里没有水,同学们都会有哪些表现?

(设计意图:对不同工作的人,设计不同的问题。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学校里有许多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的人,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们的学校生活提供服务,他们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劳动换来了我们学校生活的便捷,换来了校园环境的优美。这里,不预设学生的回答,因为这些问题只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体验。至于学生有哪些体验,而这些体验又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学生来说都是独特的,对每一个学生自身来说都是重要的。老师不以课堂需要为评价标准认为哪些回答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预设活动一之二:

(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幅幅照片,他们是工作在学校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师(此处期待学生“卡壳):你认识他们吗?平时,你是怎么称呼他们的?

师(此处意为因势利导):那么,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

生(老师的期待):想。

师(正中下怀):“那你们想知道他们些什么呢?

生(希望学生的回答有出其不意的,但如果有以下几种,也是很满意):我想知道他们的名字;送水工一天送多少桶水,一桶水有多重;门卫叔叔一天工作几个小时,他们晚上要不要工作;图书管理员是怎么摆放那么多书的,一天要有多少人来看书、借书?

师(接下来的提问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不了解他们,但我们却每时每刻、实实在在地享受着他们的劳动):你们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享受到了他们的工作成果了吗?是哪些劳动成果?

生(预想):纯净水一直供应,从来不断;厕所一直很干净,洗手间总是拖得干干净净;保洁员经常在学校里才能保证学校的卫生……

师(以为学生内心的愧疚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他们中的一些人,我们很熟悉。但有一些人,他们默默地为我们服务,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校园干净整洁有序,我们的校园生活安全快乐丰富,可我们虽然每天都看见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是谁,我们中的许多人也没有跟他们打过招呼,说一声“你好”。这多么不应该啊!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回答都是有用的,以为师生的这些问答互动可以展示教学流程中的有效环节,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自然流畅。)

预设活动二:组织合作,落实调查访问的对象和调查访问的主题。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工作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问一问,看一看,也就是调查访问。我们可以组成一个个小组,分工合作,这样既有效率,又能互相帮助。

(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

师:那么多人一起去调查,七嘴八舌可不行,所以得有个分工。你们怎么分工呢?

(落实合作,争取实现合作的有效性。根据这节课的情况,分工可以有安全员,记时员,记录员,采访者。)

师:调查访问要明确目的,那么,你们小组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最想了解你们想要调查的人的什么事情呢?小组交流一下,确定这一次调查访问的主题。确定主题的时候,可要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哦!先确定今天所要调查的问题,其他问题,可以留待日后再调查访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主题。)

(设计意图:对小组合作和调查采访作基础的辅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访问,带着自己的好奇心去观察、研究,通过采访、调查,结合自己的生活,加深对不同岗位的人们的工作的了解和认识,萌发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对人的劳动的尊重的意识,渗透平等意识。)

预设活动三:组织、带领学生实地调查访问。

老师参加其中的一组,与学生一起去访问事先联系好的保洁员。其他小组邀请听课老师或任课老师,或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头采访。

预设活动四: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尊敬和感激之情,培养尊重劳动的意识,认识到不同的工作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估计学生的调查所得除在课堂讨论确定的主题内容外,还会有:

图书管理员会说:经常有小朋友看完书后,把书就近摆放,为了让这些书站到它应该站的地方,老师因此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整理。

图书管理员还会说:中午是我们工作最繁忙的时候,因为要接待好多班级来图书室看书,维持纪律,也是很辛苦的,希望同学们看书时要保持安静,这样,既能自己看好书,又不影响别人看书。(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落实目标中的“对他们劳动的感激和尊重”,因为,通过调查,认识到了图书管理员工作的繁忙和辛苦,我们学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尊重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不为他们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做一个文明的尊重他人的读者。)

门卫也许会说:我们的工作,就怕家长不理解。有的家长到学校里来,就是不听劝告,无论怎么说,都一定要走到校园里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耐心地解释,可还是经常弄得不欢而散。其实,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安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学生回家转告门卫叔叔的话,希望家长理解门卫的工作,支持门卫的工作。)

保洁员也许会告诉学生:校园垃圾以纸和塑料袋为主。一些纸还是没有用过的白纸,很可惜。他一天可以回收很多纸。(这时,就可以渗透节约和环保意识。)

送水的工人会说:他一天平均每班送水两桶,一天要为18个班级送水,一桶水重20斤,一天要上上下下走36趟。(让学生体会送水工的辛苦。再对照自己平时一些浪费水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行为,尊重送水工的工作,做到不浪费水。)

校医也许会说:有的学生的意外伤害经常是因为我们同学的一些不太安全、有益、正当的活动造成的,比如追、跑、滑等,比如不遵守上下楼梯靠右走导致冲撞等。(引导学生开展正当有益的课间活动。)

在交流的时候,课自然结束。

结束小结:我们的校园生活,离不开身边的人的默默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方便、安全、卫生。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整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教学过程的梯度、教学内容的密度、教学活动的效度。活动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联,第一个活动是激发情感,第二个活动是为有效的调查访问做知识上的铺垫,第三个活动是在调查访问中感受劳动者的平凡和平凡劳动的重要,懂得不同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第四个活动是想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发现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学生应该获得的一种能力。)

 

教学实录片断:

师:我们在这所学校里生活了三年。三年的时间可不短啦!那我们说说,除了同学,你还认识哪些人?

生:我认识校医。

生:我认识校长。

生:我认识张阿姨。

生:我认识送水的童伯伯。

生:我认识门卫张叔叔。

师(一身冷汗。学生怎么都认识?):真的认识?那老师考考你。

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幅幅照片,他们是工作在学校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生(当老师出示那一张张照片时,情绪高,大声叫):钱校长!张阿姨!沈伯伯!童爷爷!张医师!

师:(脸腾地红了。怎么办?学生怎么都认识?以自己的认识和对学生的所谓的了解,学生应该不会认识除校长外的这些工作在学校最不起眼的岗位上的人的。而且,我自己也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知道自己要上这一堂课,才匆匆去调查了解。)你们真的很了解他们吗?该不会只知道他们姓什么吧!

生:沈伯伯每天早晨要清扫我们学校的好几个垃圾筒,他还把垃圾整理出来,有纸头什么的,他还回收卖废品呢!

生:张阿姨很好的。有一次,放学了,我妈妈好久都不来接我。我害怕极了,张阿姨就和我说话,问我的学习情况,问我有哪些好同学,同学之间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还叫我在传达室做作业呢,我很感激她!

生:门卫叔叔也很好的。我有一次把衣服丢了,后来就是在传达室找到的。原来,门卫叔叔巡逻的时候,发现我的衣服丢在了篮球场上,就帮我拿了回来,还写了“通知”。

师:(天,这课怎么上?不是备好教案了吗?于是,老师就在备好的教案里作无效挣扎……)

……

 

课后“课”:

下课后,课堂上的手足无措没有了,遭遇教师设想和学生实际冲突的尴尬清晰起来。于是,我记下了那堂课的“课后课”:

当我预想中学生不可能了解的事情,而学生恰恰不仅都了解了而且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时,我是不是就着学生的话题展开教学?

生:张阿姨很好的。有一次,放学了,我妈妈好久都不来接我。我害怕极了,张阿姨就和我说话,问我的学习情况,问我有哪些好同学,同学之间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还叫我在传达室做作业呢,我很感激她!

师:哦,可惜很多小朋友没看到当时的情景。我们俩来把那天的情景演一演,好吗?

情景剧:

生(急):妈妈怎么还没来呀!天都黑了,怎么办?

阿姨:小朋友,怎么啦?妈妈没来接?没关系,妈妈会来的。你到传达室来坐一会。

生(要哭了):怎么还没来呀,妈妈是不是忘了来接我了呀!!

阿姨:不会的。要不阿姨给你妈妈打个电话?

……

(情境再现,通过间接体验,让学生激发起对热心的阿姨的感激,同时也教育学生,如果你以后遇到和她相同的事情时,可以找张阿姨,是一种真实的事例教育,也是一种安全教育引导。)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和她一样,得到过张阿姨的帮助?她都是怎么帮助你的?

生:……

师:哦,那么多的小朋友都得到过张阿姨的帮助,张阿姨的工作做得可真好啊!有了张阿姨这样的热心帮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爸爸、妈妈都放心啦!现在张阿姨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在我们的荧屏上,来,我们一起来跟她问声好!!!

当学生讲到保安叔叔时,我可以把自己在调查时了解到的他们为了做好保安工作,但总是遭到那些想进校园的家长的误会,有时甚至要闹不愉快的事讲给学生听。(这不是很好的移情教育吗?)

听了老师刚才讲的事,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你想对保安叔叔怎么说?

讲到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时,我们可以算一算一盒饭的重量,加一加,体会一下工人们抬饭盒的沉重,说说学生的感受。

那么,为什么我当时的课堂没有落实这样的教学过程?

思考一:让学生学习的流程服从老师预设的流程,还是老师教学的流程服从学情的流程?

课堂上,老师没有根据课堂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一方面,是老师缺乏教育机智的表现,另一方面,却还是根深蒂固的“惟师独尊”在作祟。尽管老师的观念里有学生,但落实到课堂上,行动上还是有点“叶公好龙”。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设计的教学进程不合拍的时候,我选择让学生等,或是期待学生的答案吻合老师教学的需要,或是选择轻描淡写,不置可否,用“好”“对”“不错”等模糊评价来敷衍,因为,教学的环节需要这些回答来点缀,在众多的回答中,总有一些答案是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关键的“链”,这些“链”的妙处就是看似无痕,自然巧妙,实乃教师教学的“技术”的完美,体现出教师出色的“控制”课堂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遭遇“学情”和“预设”相左的时候,老师就手忙脚乱,极尽“调动”“诱导”之所能,一旦期待的答案出现,无疑于“救命稻草”。而这,真正是学生在学习,还是学生为教师“作课”而“作秀”?

思考二:既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课堂教学的“圣经”?

我把“学习调查访问”制订为本堂课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中认为需要通过调查访问才能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学生的问题时,是否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发现期望达成的教学目标已经不是这堂课的目标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经验,调整为 “借助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和感知体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的意识,萌发对于他人的劳动的感激和尊敬”?教学目标,应该不是老师根据教参制订,而是应该基于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制订,甚至可以依据课堂初始的变化而调整。“教学目标”是不是更应该是“学”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不是“教”的目标、“教师”的目标。

思考三:“品德课”是“课”还是应该是“品德的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品德”?

其实,当遭遇学生对在学校里的工作人员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时,我也不能完全认为,学生的这些经验的获得来自于学生的调查访问,或者说,他们已经能够把调查访问运用到学习中去。事实上,在我的一次特别早的到校的观察中发现,我们的校门口有几十个学生,而那时距离到校时间足有一个小时。这些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被早早地送到学校,于是,孩子们就在传达室和保安、阿姨、保洁员交流,而保安他们呢,也乐意和孩子们说话。于是,这些在学校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的孩子建立了不一般的“友谊”。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多的可能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利用这些认识,来提升学生对他们的尊重。课前,我应该以“了解学校里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为目标,和孩子们一起去调查,而不是我一个人去调查。调查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调查了哪些人等等,和学生一起调查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而这,也许,正是真正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平凡的人,了解他们的工作,看到他们工作的辛劳。调查时,老师对这些工作人员尊重、理解的态度本身,就给孩子们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德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生活才时时处处是德育的课堂。孩子们德性的形成、道德认识的提升、道德情感的培养,更多的应该在活动中实践中。做老师的,应该也应该可以做到:让生活本身成为教育。

另外,课在课堂上已经结束了。那么,是否“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也已经完成了他们的教育使命了吗?我想,还没有。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站,把阿姨、保安叔叔的烦恼、保洁员的辛劳等了解的事做到网上去,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他们,体谅他们,尊重他们。

   然而,我局限地理解了品德教学,以为教学,应该也只应该展示在课堂上,狭隘地理解了德育。德育,应该不仅仅是在课上,更应该是如课改中提倡的“德育生活化。”

思考四:怎么用教材?

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范例。这个范例可以是教师用来教的范例,也可以是老师以此为蓝本进行二度创造的“脚本”。怎么用这个范例呢?那就要“因人而宜”,这个人是“学生”;“因地制宜”,这个“地”就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生活基础上的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引领、提升学生生活的作用。

那么,在我们的学校里,都活跃着哪些工作人员的身影?我们老师又对除自己以外的工作人员有多少了解?学生对工作在身边的工作人员,抱以怎样的认识?这些认识又从哪里来?

所以,尽管参赛课的内容是指定了的。但我应该在课前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孩子们聊聊,了解他们对在学校里的工作人员的认识程度,然后,我可以在这个范围里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做适当的调整。我可以把教学内容确定为其他,而不是现在使用的这个“大方向”课题。但事实上,我没有这样做,我只是在“钻研”教材,而不是“钻研”学生。

课后,我这样理解:教材,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认识,学生的这些体验、认识,是课堂活的生成的教材。

无论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目标的制订,以及怎样认识教材,还是德育有没有真正沉浸于生活,这些问题都在质问老师: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我们有多少在走进生活?

录入:高阚   审核:韩良

  • 上一篇: 如何拥有好心情,心理辅导

  • 下一篇: 爱己教育刻不容缓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文明出行 杭城更美” 倡议书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资助工作的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确立综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
    乐业是更美的师德
    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智慧校园精准发力构建新生态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李克强:播洒爱心 放飞希望 努力促进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亲绝不能走开
    分数是谁的命根?
    朱永新:教育要让人身心统一
    更多 >>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85454088 传真:85454704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87073818

    浙江省www.999777.com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0213222号

    自2013年9月8日起浏览量:9134848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周少品